書名:台灣部落深度旅遊:中南部篇
作者:羅雪柔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22日
讓外國人驚豔的台灣部落旅行!
帶你體驗原鄉風情,
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
同時發現外籍人士眼中的台灣之美。
內容簡介
作者羅雪柔(Cheryl Robbins)為藝術、文化及旅遊作家,於1989年來到台灣定居,二十多年來,走遍台灣。這段期間,她為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及文化產業深深著迷,不但經常前往原住民部落探訪,結交原住民朋友,更成立亞洲部落購物網(Tribe-Asia),積極將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及文化推展到國際舞台。
因為深感台灣缺少對國際旅客或在台外籍居民介紹的原住民部落文化旅遊專書,激發她撰寫本書。她對原住民文化與部落風情的了解,可能也是台灣人自己沒有認識到的面向。
本書以中英對照呈現,精選台灣中南部最具魅力的部落景點,全面介紹景點內容、文化意涵、民宿與美食等,作者希望:「這本旅遊指南能是一個起點,激發大家心中冒險犯難的精神,前往台灣人跡罕至的景點旅行,發現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美麗動人,是在於它的山脈、河流、森林,以及文化與人民!」
本書特色
1.因覺得台灣缺乏對國際旅客或在台外籍居民介紹原住民部落文化旅遊的專書,作者決定撰寫本書,並採用中英文對照的書寫、編排方式,提供外籍及台灣朋友最詳細的部落旅遊資訊。
2.集二十年走訪台灣部落的經驗,精選中南部最值得造訪的部落景點,提供最精準的旅遊資訊,讓你有最安全、最過癮的台灣山林探險。
3.全彩印刷,圖片豐富,附有GPS等詳細資料,並採用超輕量紙質,讓你隨身攜帶,沒有負擔。
作者簡介
羅雪柔(Cheryl Robbins)
出生於美國加州,在取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學學士學位後,決定到另一個國家體驗人生。因為對學中文充滿興趣,1989年她來到台灣。
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她以藝術、文化及旅遊作家的身分,寓工作於娛樂,走遍了台灣大多數地區和離島。她的文章曾經登載在許多刊物上,包括《英文台灣日報》、Fountain Magazine、Travel in Taiwan、《康百視吃喝玩樂大台中雜誌 Compass Magazine》、《全球中央雜誌》。
2010年,她和前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Menno Goedhart)共同撰寫《真情台灣: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的台灣遊記》(玉山社出版)。
居住在台灣和旅行的這段期間,她深深著迷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及文化產業,促使她前往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研讀文化管理,並取得碩士學位,同時創辦了亞洲部落企業社(Tribe-Asia),希望將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及文化推展到國際舞台。
她熱中於透過責任旅遊、永續旅遊、藝術、演講和寫作等方式,與大家分享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豐富內涵。她也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來台灣一遊,共同欣賞並且維護台灣的文化多樣性。
目前她定居於台中。
譯者簡介
陳雅莉
政大新聞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職於《大成報》、《康健雜誌》、《明日報》、《TO’GO旅遊情報》、《Taiwan News》等媒體,也曾寫過多篇英文報導,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的美麗風景名勝及豐富文化內涵。
現為自由寫作者、譯者,著有《時間.空間.構圖:15位攝影師第三隻眼》等書。
序
推薦序
這本由羅雪柔(Cheryl Robbins)寫的旅遊書,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讓你可以發現台灣原住民之美。市面上能夠有這樣一本書,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台灣的原住民非常地友善,而且很好客,他們也很喜歡有朋友來訪作伴。在外表上,原住民不僅看起來和漢人完全不同,就連生活習慣也都不太一樣。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遠遠早於17世紀來到台灣的漢人,因此,和原住民認識、做朋友,是一種能讓心靈富足的美好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南島民族來自於台灣的說法,目前已經有很多科學性文章及刊物支持這樣的論點。對我來說,在波里尼西亞人的載歌載舞中,看到了很多台灣原住民的影子,真的覺得相當地驚喜。
在台灣這些年來,我和妻子常常到鄉下走走,或到原住民部落看看。我建議這本書的讀者,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當然,你不見得會和我們一樣:成為某一個原住民部落的頭目。但是,跟原住民做朋友,真的很簡單又容易,說不定你也有可能會被賦予一個原住民名字,並成為他們家中的一份子。
當雪柔主動提出要寫一本關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旅遊書時,我真的覺得棒極了,因為雪柔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瞭解得非常透徹,而且她所交往的朋友都很獨特,網絡也遍及全台灣各地;擁有這兩項優勢,我想不出還有誰比她更適合、更有資格寫這本書。
更重要的是,身為一個美國人,雪柔非常清楚什麼樣的景點、旅遊訊息可以滿足外國遊客的興趣;加上因為她長期居住在台灣,也可以保證她所提供的資訊,對於渴望要探尋、走訪台灣的鄉村及原住民部落的台灣人來說,同樣是非常有用的。
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很榮幸能和雪柔共事。在籌備撰寫《真情台灣: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的台灣遊記》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曾經一起走訪過台灣各地的農村田野,這本書也已在2010年出版。
當時我認識了雪柔的許多原住民朋友,而且有些是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這些旅程都讓我對台灣原住民的瞭解更加豐富,也更欣賞台灣的原住民朋友及其文化。
雪柔不僅很懂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她還能夠用言語及文字的方式,很清楚地表達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有興趣想要瞭解台灣原住民族,以及希望認識原住民、和原住民交朋友的人來說,她寫的這本書,是一定要看的!
儘管原住民族有很多共通點,但他們還是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雪柔深知這一點,而且我很確定的是,當我說只參觀一個原住民族,並無法瞭解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全貌時,雪柔一定會很同意我所說的這番話。
在東海岸的花蓮,可以認識泰雅族、太魯閣族、阿美族。此外,還有台東的卑南族,屏東的排灣族,屏東縣霧台鄉和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魯凱族,以及阿里山的鄒族,和台南的西拉雅族。我曾和雪柔一起去拜訪過他們好幾次。雪柔對於這些原住民族瞭若指掌,也和他們變成好朋友。
在原住民部落,要真正體驗、享受他們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當地一家民宿過夜,並品嚐傳統原住民料理。這些在雪柔的書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而且說明得很詳細。
我自己就在民宿住過好幾次,也吃遍原住民部落朋友提供給的各式料理,而且從來沒有失望過!在深山裡過夜,和部落朋友們同歡歌唱,大家一起圍著火堆,坐成一圈,一邊烤著山豬肉,一邊暢飲當地的小米酒。
我可以向你保證,把雪柔的這本書當作嚮導,你將會擁有永誌難忘的體驗。在未來,我自己也將會善加運用她的書,走訪我還沒有去過的原住民部落。
胡浩德(Menno Goedhart)
(前荷蘭駐台代表、《真情台灣》共同作者)
引言
在國際遊客和在台外籍居民當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聲音:他們非常渴望想要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以及參觀原住民部落。然而,目前卻沒有足夠的英語資訊,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樣的想望。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接到一通來自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的電話。他們想知道是否有一些還不錯的資訊,是用英文介紹原住民鄉鎮的觀光旅遊,因為博物館經常會接到參觀者的詢問。於是,這激發了我想寫這本旅遊指南的動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本導覽手冊並沒有將台灣中南部原住民部落全數納入。正確來說,台灣有數百個原住民部落,根本不可能全部一一介紹,而且也希望讓這本指南的內容緊湊、重量輕巧、方便攜帶。
但如果一切計畫都進行順利的話,這樣的旅遊指南還會出版花蓮、台東,以及北台灣的原鄉部落。
我之所以在這本書中大量提及、介紹諸多民宿,是因為找到一個好的民宿是非常重要的。遇到會熱情介紹原住民文化和周邊環境的民宿主人,保證將讓你有一個難忘的經歷。如果你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他們也能夠協助安排交通和餐飲,而且還可以介紹其他原住民朋友、藝術工坊,以及你可能從來沒聽過的私房景點。因此,經過一絲不苟的精挑細選,我在書中介紹了「優質」的民宿和他們提供的服務。
在交通方面,其中有關於公車或火車服務,我已盡我所能地提供資訊。但是,這些路線的大眾交通系統並不發達,有時候也許會碰上一天只有一、兩班公車或火車的情況。因此,想要真正探索台灣原鄉,強烈建議最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這也是為什麼我同時提供旅遊路線指示,以及大部分地區的GPS座標。
在介紹某些地區的時候,我會特別提到莫拉克風災後的情形。2009年8月8日侵台的莫拉克颱風,是台灣史上最致命的颱風之一,造成近五百人死亡,約兩百人失蹤,甚至降下超過一百吋(二千五百四十公釐)的驚人雨量。
台灣中南部山區深受其害,山崩和嚴重的洪水沖毀了道路、家園和部落。「八八風災」肆虐後的痕跡和衝擊,至今仍然可以感覺得到。在嚴重災區,當地居民已經搬遷到由慈善機構提供、位於較低海拔的住屋,這樣的決定可使他們與主流社會有更密切的接觸,卻也加速了原住民文化傳統和語言的消失。此外,每當豪雨侵襲時,隨時有山崩的危險,也會造成道路封閉,無法通行。
不過,我撰寫這本指南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鼓勵大家去拜訪這些原住民部落,在那邊消費、住宿、用餐,請當地導遊解說,以及欣賞他們的手工藝品。因為當地仍然有許多值得觀光的景點、值得體驗的活動、值得欣賞的文化,而且我也希望這樣做能鼓舞那些留守家園的人,並激勵其他人返回部落、重建家園。
台灣目前有十四個原住民族獲得官方承認,在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地區主要是泰雅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鄒族、排灣族及魯凱族的故鄉。
台灣原住民族從北部到中部、南部都有,分布最廣的就屬泰雅族;賽德克族的分布主要是在南投、花蓮兩縣。泰雅族、賽德克族都有紋面的文化,紋面代表的是成年的標記,而且紋面後的男女,才有結婚的資格。
傳統上,泰雅和賽德克族族人相信,人死後會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懷抱,而紋面正是泰雅族祖先留給後世子孫一項認祖歸宗和通過彩虹橋的印記。這些傳統都屬於祖訓的一部分,祖訓也包含了祖先的教誨。
然而,在20世紀初,紋面和其他傳統被當時占領台灣的日本人禁止,最終導致衝突,例如霧社事件。
布農族的分布範圍,包含南投、花蓮、高雄和台東等縣市。即使到了今天,布農族的男人仍被視為優秀的獵人。因此,在一些布農族部落,當獵人要入深山打獵時,遊客也有機會可以跟著他們一起去。
布農族男孩很早就開始學習如何打獵,並且利用射鹿耳這樣的小目標,來磨練他們的狩獵技巧。布農族也是唯一一個發展出日曆板的原住民族群,利用符號在日曆板上標示重要的農耕和狩獵活動,以及重要祭儀。
鄒族大多集中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不過,也有一些族人落腳在南投、高雄等縣市。達邦及特富野兩大部落都有「庫巴」,也就是男子聚會所,為部落男性聚集、決定重大事務、訓練年輕勇士戰鬥和狩獵,以及傳授部落傳說之地。
目前,戰祭是每年分別由達邦及特富野兩大部落輪流在庫巴舉行。然而以前的戰祭,一年可以舉行好幾次,通常是進行重要戰役的時候,或是慶祝重大成就時,例如建造房子、重建或修建男子聚會所等。
排灣族集中在屏東和台東兩縣。過去,排灣族維持著嚴格的社會階級制度,分別有頭目、貴族和平民的分級。在每個部落中,至少有兩位頭目,也就是主要的地主;他們會收取一部分由平民收成的作物,並負責維護傳統和祭典儀式。
陶壺、青銅刀、琉璃珠,是排灣族的三大文化瑰寶。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今日仍然可見,而且也融入到當代藝術作品和實用性產品中。
魯凱族聚集在屏東、高雄、台東等縣市,過去也有貴族和平民的嚴格社會階級制度。有些服飾與配件上的圖騰,以及房子上的雕刻圖案,只能限於貴族使用;這些圖騰包括人頭、人形、百步蛇、百合花和陶壺。
百合花,表示社會秩序和道德。有權利佩戴百合花頭飾的,只限於優秀的戰士和獵人,以及貞潔、美德的年輕女子。這些榮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在重大儀式,如一年一度的小米收穫祭時,最為明顯。
作者已善盡一切努力,以確保這本書中所提供訊息的正確性。然而,因為以前台灣原住民語言沒有書面記載,大多數的歷史都是靠口述流傳。因此,關於歷史方面,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版本。此外,商家的開店、關店,電話號碼變更,以及價格、餐廳菜色和其他資訊的有所出入,也在所難免。作者恐怕無法對於這些變化和差異,負起所有責任。
但我仍然衷心企盼,這本旅遊指南將是一個起點,能激發你心中冒險犯難的精神,前往台灣人跡罕至的景點旅行,發現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美麗動人,是在於它的山脈、河流、森林,以及文化與人民!
*本書書介由玉山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