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
出版社:阿之寶手創館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22日
內容簡介
1922年5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
報導森林作業計畫調查員
完成木瓜山頂至ハロン(Haron)山頂的調查,
發現「白晝猶見黑暗」的扁柏大森林,
這是「哈崙」一詞首次出現於文獻。
「哈崙」為原住民語彙,
意指「帶有油脂而易燃的木材」或「用火光照亮」,
哈崙確實以富含油脂的檜柏照亮臺灣的林業,
如今轉而扮演環教場域的角色,
以自然教育為火炬,照亮臺灣的山林生態。
作者簡介
王鴻濬
民國8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適逢國立東華大學新創,獲聘任職於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舉家由美遷居花蓮,成為新一代花蓮移民。東華位於木瓜大山山腳的沖積平原上,22年來每日面對虛無飄渺中的哈崙,感覺既親切又陌生,但漸漸產生深厚的感情是無庸置疑的。由於教學與研究興趣,未來將持續林業歷史的調查研究,希望逐步描繪出花東的森林、人與環境變遷,為爬梳臺灣東部的發展盡心力。
張雅綿
家族從東部北上,從小就與花東有深厚的情感。大學時期就讀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更與花蓮結下不解之緣。返回臺北後繼續念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班,找尋論文題目時,意欲探詢花蓮山上的故事,於是以日治時期森林砍伐事業為主題。目前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工作,由於興趣,至今持續訪談從事伐木相關工作的耆老,追尋林務人過往的山中記憶。
目錄
局長序
處長序
作者序
第一篇 日據時期
第一章 溯源與誕生
哈崙小故事 哈崙的山、林與人
牡丹岩傳說
第二章 無盡藏
哈崙小故事 林業移民——閩北林人在臺灣
林業移民——古田溯源
第三章 厚生利用
哈崙小故事 山上的信仰
崙道難,行不易(一)
第二篇 戰爭與失序
第四章 木瓜山林場
哈崙小故事 生命交替的巧合
趕產
第五章 最後十哩
哈崙小故事 此地有熊
鹽箭筍、豬肉
第三篇 重整與再現
第六章 改顏換面
哈崙小故事 伙食團與福利社
崙道難,行不易(二)
第七章 再見哈崙
哈崙小故事 總機小姐
堅毅的母親
第八章 哈崙再現
哈崙小故事 上山找媽媽——陳夏祿的故事
哈崙工人的家計簿
後記 窗外木瓜山
附錄
大事記
歷任主管
參考文獻
感謝
序
局長序
哈崙百年 光陰之森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棚東南邊緣,在漫長的地質歲月裡,因板塊擠壓而隆起,是一座年輕的島嶼,海拔變化劇烈,氣候則受到大陸及海洋的交互影響,這些大自然的因緣為臺灣帶來豐富而多元的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尤其是覆蓋全島的森林,從平地到高山,以充滿生命力的蓊鬱披覆整座島嶼。大航海時代,西方偶遇臺灣,不禁讚嘆「美麗之島」,其所謂美麗指的正是蔚藍汪洋中如翡翠般動人的綠意,這是臺灣給予世界的第一印象。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不久即對臺灣豐沛的森林資源展開調查,但直到1918年林野調查的腳步才踏進東部,發現木瓜山區豐沛的林木資源,其後日本當局針對木瓜溪右岸清水溪區域及左岸太魯閣大山區域進行詳密的調查,確認此地的針葉林難得一見,比起臺灣三大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及太平山毫不遜色,特別是清水溪林區距離貯木集散場區更近,在開發上具備更有利的條件。
1933年,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啟動木瓜山的砍伐事業,開啟長達53年的木瓜山伐木史。臺灣光復後,木瓜山事業區歷經省府接收、縣府經營、回歸省府,最後隸屬國有,哈崙從1958年縣營時期的木瓜山林場,改制為直營伐木工作站,成為花蓮甚至臺灣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
在長達半世紀的伐木歲月裡,哈崙一度發展成一座深山聚落,機具裝備齊全,來來去去的伐木人將一根一根珍貴的林木透過鐵道索道送下山,過程中喜劇悲劇接連不斷,有歡笑也有血淚。
由於森林經營思潮與林業政策的變動,哈崙於1987年停止採伐,山林獲得休養生息,一度隸屬哈崙工作站的池南轉運站也在2008年建為自然教育中心,昔日轉運林木,如今則傳遞保育觀念。
哈崙曾經凝聚來自各地的林務從事人員和他們的家庭,也曾為風雨飄搖的臺灣提供建設的後盾,值得國人認識並緬懷。人們計畫性深入哈崙山區以來將近百年,哈崙停伐也即將屆滿30年,為此,本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特出版《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一書,文圖並茂,為花蓮也為臺灣的林業發展歷程留下詳實的記憶,呈現我國現今林業政策符合世界自然保育的潮流,在此殷盼國人共同為保護美好的山林齊心努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李桃生 謹識
*本書書介由阿之寶手創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