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位於屏東縣恆春鎮,在貓鼻頭和鵝鑾鼻兩個岬角之間,有台灣萬年前從海中拔地而起的背景,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恆春半島最古老的「墾丁石灰岩台地」,全區遍布厚達100公尺以上的珊瑚礁岩,因位處較高,故稱為「高位珊瑚礁地形」,在8萬到12萬年前,墾丁國家森林公園才從海洋中浮生,成為現在的陸地。
西元1906年,日本人為了研究熱帶植物在醫學和經濟上的作用,於墾丁地區設立「龜子角熱帶植物園」,在光復後龜子角熱帶植物園經由規劃而成為今日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並於西元1969年,正式開放,提供民眾與眾不同的休憩旅遊景點。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是以高位珊瑚礁植群為主的森林,在氣候、地形等因素影響下,兼具熱帶季風雨林的景觀,因終年炎熱、潮濕多雨的環境,土壤流失快,尤其珊瑚礁上土壤層淺薄,讓生長在裂隙中的植物互相競爭,爭取空間和養分,形成典型熱帶雨林的生態現象。 園區大致分為兩區,第一區為遊客中心至觀海樓,第一區的步道路面寬廣平坦;第二區地形、地質較豐富多變,為較原始的高位珊瑚礁及許多珊瑚礁裂隙形成的峽谷,第二區知名的景點包含:一線天、大峽谷等。
在眾多植物當中,白榕是最強競的競爭對手,白榕區是墾丁森林遊樂區內第一區的榕樹,一樹成林,生命力強,氣根多,以此增加呼吸的空間,並垂直入地底變成支柱根,即使老樹頭已死,樹仍因有支柱根而存活,不受影響,也因為氣根多的關係,使白榕區形成像迷宮一樣的林間步道,白榕在巴拿馬被稱為「不死樹」,可見其強盛的生命力。
園區內有一顆樹齡400多年的銀葉樹,板根1公尺以上,是台灣國寶級的樹種,銀葉樹的葉片因為有銀白色貼服性的絨毛,而稱為銀葉樹,種子經由海漂上岸後生根發芽,銀葉樹有板根支撐其重量,不易被風吹倒,豪大雨時也可阻止被土石、被水沖走,因種種的特性,讓此樹種能在物種競爭激烈的墾丁存活。 因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曾經為林業試驗用地,除了特殊的白榕、銀葉樹之外,園區內栽植世界各地珍貴稀有的植物,提供學術研究,水生植物池中,有種類繁多的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等各式植物,提供遊客認識與觀賞。
觀海樓是森林遊樂區的最高點,可一覽森林遊樂區的所有景觀,東邊的太平洋,南邊的巴士海峽、鵝鑾鼻,西側的台灣海峽及墾丁的精神標誌:尖石山,另因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強烈的東北季風,形成墾丁的落山風,逆風處因植物的枝枒容易被風吹斷,而無法生長,順風處的植物則因為風向的關係皆朝同一個方向生長,像是被風剪成的形狀,故稱為風剪樹。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是港口西以南最大的森林園區,保留大片的原始生態,有壯觀的海岸礁石,遼闊的熱帶森林,與台灣其他各地與眾不同的風貌,並且交通便利,是遊客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本影片由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授權轉載,原始出處為林務局影音資訊平台;文字說明由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