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聖母峰》-探索歲月

※本文摘錄「聖母峰

探索歲月

「長官,我發現了世界第一高峰。」拉德納‧希達一邊喊著,一邊衝進印度測量局局長安德魯‧沃爵士的辦公室。他這句話,形塑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登山史。在此之前,干城章嘉峰占據了世界最高峰的頭銜,但是在喬治‧埃弗勒斯爵士主持的印度大三角測量計畫完成後,結果顯示15號峰更高,約有海拔8,839公尺。後來的測量結果,又將高度小幅上修至8,848公尺。

(圖/123rf)


埃弗勒斯爵士的繼任者認為,應該以這項測量計畫的發起人為這座山峰命名,讓世人永遠記得埃弗勒斯的名字。雖然以「珠穆朗瑪」來形容它更為貼切,因為根據丹增‧諾蓋的解釋,「珠穆朗瑪」的意思是「連飛鳥都無法飛越的高山」。

1857年,山岳協會(Alpine Club)於倫敦成立後,很快便成為高山探險家的培育基地。協會早期的探險家查爾斯‧布魯斯(Charles Bruce)率先提議攀登聖母峰,雖然計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但戰爭一結束,又有不少登山者躍躍欲試。

約翰‧諾埃爾上尉(J. B. L. Noel)是攝影師暨製片人,在瑞士及印度等異地長大。從一戰倖生還後,他在1919年向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宣稱,自己曾於1913年喬裝抵達距離聖母峰64公里處。一年之後,化學教授亞歷山大‧克拉斯由於對高海拔地區對人體的影響很感興趣,展示了他在距離聖母峰冰川群16公里處拍攝的照片。諾埃爾和克拉斯兩人很快便開始祕密籌組登山計畫。

聖母峰遠征計畫得到達賴喇嘛的許可後,山岳協會和皇家地理學會合作,他們的策略是在1921年進行勘查,隔年再正式挑戰聖母峰。勘查小組一共有四名成員,其中包括年輕的登山者喬治‧馬洛里,這位教區牧師的兒子是英國頂尖的登山家,還擁有難以置信的俊美外貌。馬洛里除了有工作,家裡還有妻小,所以他並沒有立即接受勘查小組的邀約。但他也知道,攀登聖母峰可能對他的職涯有所助益,於是還是答應了。這個決定讓馬洛里出了名,但也讓他賠上了性命。







(左:約翰‧諾埃爾上尉維基百科,John Baptist Lucius Noel;中:亞歷山大‧克拉斯/維基百科,Alexander Mitchell Kellas;右:馬洛里/維基百科,1915年的馬洛里


1921年5月,由於尼泊爾不開放外國人入境,勘查小組從大吉嶺北上,經由錫金進入西藏。小組有雪巴人隨行,負責搬運重物。啟程不到一個月,聖母峰就奪走第一條人命。當時山峰已經進入視線範圍,克拉斯卻在途中去世,死因可能是心臟衰竭。這對勘查小組來說,是個沉痛的打擊,因為克拉斯在亞洲擁有豐富的探險經驗,更攀登過九座6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他也曾預測人類可以無氧攀登聖母峰,但50多年後才有人成功證實這項預測的可行性。

勘查小組一進入絨布河谷,雄偉的聖母峰便映入眼簾。馬洛里形容眼前這座山為「氣勢萬鈞的萬物主宰,遼闊孤寂、無與倫比的至尊」。但實際上,他看到的是3000公尺高的聖母峰北壁,左翼是東北稜,右翼是長長的西稜,另外還有一座拱壁往北方落下,形成一個幾何結構。

勘查小組花了好幾天探索這個地區。他們通過絨布冰川,攀上幾座小山峰以取得更好的視野,嘗試拼湊出完整地貌,一直在尋找比較容易的攀登路線。但他們卻忽略了一條不起眼的小溪,它從東邊狹窄的谷地流入絨布冰川,日後將成為攀登聖母峰的關鍵。從他們稱為「洛拉山口」(Lho La)的高聳隘口眺望,一行人看見了坤布冰川和小組命名為「西谷」的上游谷地。搜尋了兩個月之後,他們找到一條跨越拉巴山口(Lhakpa La),往下進入東絨布冰川的路線。但出發後花了整整四個月,小組才在9月24日抵達北坳!這趟任務令馬洛里身心俱疲,在寫給妻子的信中發誓:「我明年不去了,送我金山銀山也不去。」然而三個月後,他又回到了聖母峰。

Geoffrey Bruce & George Finch,1922 (圖/維基百科,Charles Granville Bruce提供

1922年,登山隊在季風來臨前挑戰登頂。隊員傑佛瑞‧布魯斯(Geoffrey Bruce)與英國頂尖冰雪專家喬治‧芬奇(George Finch)兩人使用輔助氧氣瓶,攀上8321公尺處,也就是這次遠征的最高處。驚人的是,這還是布魯斯首次登山。但登山隊後來在北坳山坡上遇到大型雪崩,共有七名雪巴人喪生,使這場遠征以悲劇收場。

1924年,一名新成員加入了這個登山隊──安德魯‧厄文,大家都叫他小沙。這名運動健將參加過牛津大學划船隊,臂膀堅實、技術一流,且態度良好。他的曾外甥女茱莉‧薩默斯回憶道:「小沙‧厄文生性勇敢。」馬洛里一開始就選定小沙作為登山夥伴,部分是因為他優秀的體能,但更主要是因為他熟悉氧氣設備的操作。

馬洛里為1924年的聖母峰遠征擬了一個策略:讓兩組人同時攻頂,一組使用氧氣瓶,另一組不用;他自己則打算和厄文一起用氧氣瓶攻頂。這是馬洛里第三度造訪聖母峰,他在登山隊中表現得最為積極,甚至有點嚴肅,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無法去想這個攻頂計畫可能會失敗;也無法想像自己鎩羽而歸」在寫給劍橋大學同學的信中,他更不諱言地說:「比起登山,這更像打仗。我已經做好回不來的打算了。」

(左圖/厄文、右圖/馬洛里)


在聖母峰上數週後,遠征隊隊長愛德華‧諾頓完成了一項創舉。他在未攜帶氧氣瓶的情況下,攀上離峰頂只有270多公尺的高度,但因為出現重影,他只好在海拔 8570公尺的地方折返。諾頓這項無氧攀登的紀錄,在接下來的54年都沒有人能打破。四天後,馬洛里和厄文帶著氧氣瓶,從海拔8169公尺的六號營出發。數小時後,諾埃爾‧歐岱爾在審視山坡時,剛好雲霧撥開,露出一個快速往上前進的小點,後面跟著另一個小點,正逐漸接近一處石階。他們看起來正在移動,然後山上的雲霧又再度遮蔽視線。

歐岱爾感到納悶。雖然那兩個黑點已經爬上了第二臺階(山脊上的陡峭岩石區)的頂端,但進度卻嚴重落後,使他們落入危險的處境。歐岱爾擔憂地爬到比六號營更高的地方,對兩人大聲呼喊,希望他們能尋聲下山。他往下爬到北坳,隔天又爬到更遠的區域,但不論他怎麼喊,都沒有任何回應。最後,他從帳棚中拖出兩個睡袋,將它們擺成T字型,示意底下的隊員兩位同伴已無望尋獲。歐岱爾深信兩人登上了峰頂,這個信念不僅根據他最後看到兩人的位置,他也深深希望事實如此。對露絲‧馬洛里(Ruth Mallory)來說,登頂與否無關緊要,聖母峰已經奪走了她的丈夫及她孩子的父親。

登山史上失蹤的探險家中,沒有人比馬洛里引發更多揣測。1933年,有人在一座石階(現稱為「第一臺階」)東邊下方約230公尺的岩石平臺上,發現一把冰斧。那裡比歐岱爾最後目擊兩人的位置稍低,但幾乎可以確定那把冰斧屬於馬洛里或厄文。接著在1975年,中國登山者王洪寶回報發現一具遺體,說是一位「死亡已久的英國人」。這個沉重的發現位在六號營附近,海拔約8230公尺,不幸的是,王洪寶隔天就在聖母峰上喪命,無法回答更多問題。

1986年, 美國人湯姆‧ 霍澤(Tom Holzel)聘請英國籍聖母峰歷史學家奧黛莉‧索克爾德,展開第一場專門搜尋馬洛里和厄文的遠征,但卻一無所獲。1999年,德國青年尤亨‧漢姆萊(Jochen Hemmleb)與索克爾德加入艾瑞克‧希蒙生(Eric Simonson)帶領的美國遠征隊,二度上山搜索,他們的發現將震撼整個登山界。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聖母峰:探索世界第一高峰的歷史、科學與未來

 作者:康拉德.安克

 譯者:陳心冕,邱筱涵,許隽安,江威毅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26日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