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溫度夠低、能量散失的機制夠強、暴露的時間夠久,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失溫的受害者。失溫必須從預防著手,早期察覺,並迅速且適當地處置。
臺灣雖然地處亞熱帶,但是在高山上由於高度所造成的低溫,加上風寒效應及潮溼,寒冷是可能加害登山者的一個重要因子。在野地裏發生失溫,常使得傷者和施救者陷於絕境。由於重度失溫(中心體溫低於30℃)的病人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急救時又很可能引起致命的心室纖維顫動,我們不可能期待在野外救活一個重度失溫的患者。如同高山症一樣,失溫必須從預防著手,其次是早期察覺病症,並迅速且適當地處置。
(圖/123rf)
認識人體失溫狀態
人的體溫以傳導、對流、輻射及蒸散四種途徑散失到周圍的環境中(表一)。在不同的情況下,各種途徑所佔有的比率不一,然而它們大多是同時存在的。當我們穿著溼衣服在風雪(雨)中行走時,我們的體溫先傳導到四周的水中,隨即對流到衣服表面而蒸散,而後風便將含熱的空氣帶走(對流,風寒效應)。
人體對應體溫流失會有生理性代償反應,如發抖、心搏及代謝加快、豎毛肌收縮等,以增加熱能產生;表皮及四肢血管也會收縮,以減少熱能散失。然而一旦體溫散失超過代償極限,我們的體溫便會開始下降。體能不佳、饑餓或脫水、飲酒及有其他疾病或外傷的人,是發生失溫的高危險群。然而只要溫度夠低、能量散失的機制夠強、暴露的時間夠久,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失溫的受害者。
體溫散失的途徑 | 說明 |
傳導 | 體溫由身體直接傳到溫度較低的物體,除非身體直接泡在冷水中,通常並非主要的散失途徑。 |
對流 | 由於空氣或水(身體潮溼時)的流動而帶走體溫,如風寒效應。 在寒冷而颳風的環境裏,它是體溫散失的重要因子。 |
輻射 | 體溫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射到環境中,在無風又不潮溼的環境中,它是體溫主要的散失途徑。 |
蒸散 | 汗或雨水會從體表蒸發,每1公克的水從身體帶走580卡的蒸發熱。 呼吸所呼出的水汽同樣帶走熱量,而由於缺氧的關係,我們在高地呼吸速率和換氣量都會增加,同時也增加熱能損失。 |
預防失溫的兩大對策
- 從衣著到裝備都細心講究
要防止體溫的散失,必須針對四大途徑加以阻斷。如穿著排汗內衣,可將汗水引到衣物表面,減少熱傳導;傳統的羊毛和羽絨,以及合成聚酯纖維的衣服,可有效阻斷空氣對流;防水透氣的外套(如GORE-TEX)可隔絕風寒,同時避免內層衣物因潮溼而失去隔熱效果。
另外,有一些鍍鋁箔睡墊及求生紙等產品,則是利用反射紅外線的原理來保溫,可考慮攜帶。理想的衣著由內到外應為排汗內衣、保暖層及防水外套,登山時更應攜帶備用衣物,連同睡袋以塑膠袋或防水袋包好。另外,頭部會散失大量體熱,一定要帶頂夠保暖的帽子。
- 行進中隨時補充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日的三餐即可供給一日所需的能量,但在登山這種持久而耗氧的運動時,就明顯地不足。血中直接用作能源的葡萄糖很快秏盡,而其他貯存能量(如肝醣)又來不及釋放,我們就會發生頭暈無力、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除了走不動,也增加失溫的危險。
行進間嘴裏含顆糖果、巧克力;歇息時煮個熱牛奶、吃幾片餅乾,都有很大的幫助。其次,脫水會增加失溫及凍傷的危險,所以必須補充水份。我們在雪地行進時,因空氣乾燥容易感到口渴,應使用保溫瓶攜帶熱水,切記不可直接拿雪或冰來食用,因為它們融化時亦會吸收大量的熔化熱,大大增加失溫的危險。此外,酒精會使人體表面血管擴張而產生溫暖的假象,在有失溫之虞的環境中,不可飲酒取暖。
失溫的早期診斷與處置
- 失溫不易察覺,預防重於一切
失溫的症狀如表二所示。然而並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可以告訴我們:這就是失溫!有時,它可能被誤認為單純的疲勞。在寒冷的環境中,我們的四肢及皮膚表面會因血管收縮而冰冷,所以由觸摸皮膚表面或一般的腋溫、口溫、耳溫槍等,皆無法測得真正的中心體溫;唯有量肛溫才可得到中心體溫,不過一般的肛溫計無法測得35℃以下的體溫。所以,針對可能發生失溫的環境、可能發生失溫的人及早準備,甚至變更行程或人員,都是必須的!
失溫的嚴重度 (中心體溫) | 可能症狀 (非特異性) |
輕度(34℃-36℃) | 覺得很冷、發抖、皮膚麻木感、精細動作不協調、 步伐蹣跚、可能有輕微意識混亂。 |
中度(30℃-33.9℃) | 大動作失調、一直跌倒或走不動、心智遲緩或混亂。 |
重度(<30℃) | 顫抖停止、昏迷或半昏迷、四肢僵硬、心搏或 呼吸不規則、心跳停止、死亡。 |
- 時時保持高度警戒狀態
然而,如果你已身在山中,那麼對不良環境、其他隊員和自己身心狀況的警覺就非常的重要。低溫、潮溼和強風會同時加害於每一個人,當一個人發生失溫,其他人的狀況可能也不會很好,不僅無法加以援助,更不必奢言什麼急救技能了!失溫,是要用預防的!如果來不及在風雨來臨前脫離山區或到達避難所,就要立刻尋求掩蔽處緊急紮營,並且對外求援。
處理失溫的五種方法
如果疑似失溫的症狀發生於單一或少數隊員,以下為建議的處理方式:
1. 立刻尋找掩蔽處休息或紮營。
2. 若傷者可以配合,應給予熱食(熱牛奶或可可等)。
3. 若傷者衣服是溼的,應換上乾衣服。如果乾衣服不可得,那麼脫下溼衣服,直接披上雨衣可能還好些(可阻斷部份對流及蒸散)。
4. 中度以上的失溫患者因應予以主動回溫,回溫方式為使用熱水袋或暖暖包(約42-45℃),置於頸部、胸部和腹部等中樞部位,再將患者置入睡袋。「烤火」(如果火可以升起來)會先加熱四肢末端,在重度失溫的患者會使酸性血液流回心臟而引起致命的心率不整;「身體與身體相接觸加溫法」因全身會同時加熱,亦有此顧慮,後二者只可於輕、中度失溫時嘗試。
5. 若傷者已呈半昏迷狀態或完全昏迷,那麼應儘速將其外送(不必進行回溫)。只有當外援不能及時到達時,才考慮在現場進行主動回溫,如步驟4。然而重度失溫的患者,不論如何救治,生機早已渺茫。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失溫,是要用預防的!
*本文刊登於台灣山岳第45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