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掛一漏萬的野外急救,會導致更大的傷害

  • 王士豪
  • 17,720次點閱

※ 版權聲明:本文章著作權在王士豪,供公益使用,在非營利之前提下,供公眾自由轉載及閱讀。請尊重著作權,轉載時務必全文轉載,務必保留作者、作者聯絡方式及本版權聲明。請不要節錄,如果要節錄引用部分內容請務必標示出處王士豪醫師並保留作者聯絡方式。感謝再感謝!

 

掛一漏萬的野外急救,會導致更大的傷害

日前,台灣民眾前往澳洲健行,身體卡在岩隙,經過數日方才獲救。台灣地區,端午佳節剛過,也正式進入毒蛇咬傷的旺季。這都引起民眾對於野外地區緊急救護(野外急救)之關注。然而,有些野外急救之觀念與作法,卻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傷害。

以這次在澳洲健行、受困於岩隙之民眾所面臨到失溫為例,最常被提到的「野外急救3-3-3法則」,就很容易會被錯誤解讀成「3小時失溫即會喪命、3天沒喝水會沒命、3星期沒吃東西會死亡」以及「先找東西披蓋讓身體不失溫,再來才是補充水分及找食物。」事實上,這個法則的原文是「3/3/3/3原則,沒有氧氣可存活三分鐘、沒有遮蔽物可存活三小時(在某些情況下可存活更久,依不同天候狀況而定)、沒有水可存活三天、沒有食物可存活三星期。」因此,這個法則是根據各項威脅的危險程度,估計可存活的時間,使用較正向的文字,來提醒待救者務必維持旺盛求生意志來盡力求生,也保留更長存活時間的可能性。這個原則原文,並沒有武斷的去預測死亡時間。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如果心中想的是「死亡時間」的逼近,會嚴重打擊到求生意志。反之,「可存活時間」,則可以激勵求生意志,因為我活過來了!求生意志是什麼?以失溫為例,當人體面臨生死關頭的壓力時,會大量釋放腎上腺素,來協助維持失溫者的心跳與血壓。求生意志越高昂,腎上腺素分泌越多!一旦失去求生意志,腎上腺素急遽減少,失溫者就可能瞬間失去心跳與血壓而死亡!因此,「死亡時間」與「可存活時間」這個在文字上的微小差異,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其次,失溫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顫抖」,劇烈的顫抖,可以在一小時,提升中心體溫達攝氏三到四度!但是顫抖需耗費身體大量的能量,因此,失溫者在尋找遮蔽時,應該同時補充含糖的食物。只找遮蔽,不補充任何食物,其實是不夠的。

(圖/123rf)

 

另一個例子,是毒蛇咬傷,最廣為人知的「急救」方式是:「被毒蛇咬傷,要立即切開傷口擠出毒液、綁止血帶、或是用真空蛇毒吸取器或嘴巴來吸出毒液。而不做切開傷口的理由,是因為現場沒有醫療人員,不可以做醫療行為…等等。」事實上,這幾種傳統毒蛇咬傷「急救」方式,有眾多擁護者,且深信不疑。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針對東南亞與非洲公布的蛇毒咬傷臨床指引中,在現場急救的章節裡,明確提到:「傷口切開、使用嘴巴或蛇毒吸取器吸出毒液、冰敷..等。都要絕對避免!因為這些傳統急救方式都會造成進一步傷害,且沒有任何一種被證明是有效的。」「如果被出血毒毒蛇咬傷,傷口切開容易引發無法控制的出血,更會傷害到神經、血管與肌腱及韌帶。用嘴巴或蛇毒吸取器吸出毒液或冰敷,則容易導致組織壞死!」「絕對不能使用動脈止血帶!它會造成可怕的併發症,甚至死亡!它的危險包含:使用超過兩小時產生的缺血性壞死,周邊神經損傷,進一步惡化凝血功能導致出血,組織腫脹,增加蛇毒在局部的作用,以及,鬆開後瞬間產生的休克、肺栓塞以及全身性致命蛇毒作用。」這幾個傳統毒蛇咬傷「急救」方式,會造成進一步傷害,因此千萬不能做!這與在現場有無醫療人員、能不能作醫療處置,根本無關。

(圖/123rf)

 

緊急救護,在確保施救者自身安全之後,便是要考量「Do No Harm(不要製造傷害)」。其中,野外急救更是一個獨特的領域,醫師往往擁有醫學學理,但是卻缺少實作經驗,並且很難以待救者的觀點來思考。搜救隊員往往有豐富的實作經驗,但卻很難了解艱深的醫學學理,以至於有時候會做出造成進一步傷害的急救方式。至於各種急救方式之實際成效的證據力,則是需要專人,重複花很大的時間與精力,來回顧案例與研究,方能通盤了解。從事野外急救的個人,很難同時具備醫學學理、實作經驗、實證證據並擁有以待救者的觀點來思考的能力,因此,難免會掛一漏萬,在無形中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成功的野外急救,必須結合不同屬性的參與者,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容易達成。

隨著民眾對於生活品質與休閒假日的重視,參與野外活動的民眾越來越多,野外急救相形重要,希望政府與民眾能更重視這一個冷僻的領域,為野外活動的安全一起努力!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