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作者: 范欽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30日
內容簡介
「寂靜」,算不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你可以想像會如何嗎?
范欽慧,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的野地錄音師,她的腦海中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她知道在什麼季節,或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會聆聽到哪些動物的聲音。在自然中,她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此外,書末並附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邀請讀者一起踏上這趟聆聽「寂靜」的旅程!
本書特色
-
特殊議題!搶救寂靜背後消逝的自然
以故事性手法呈現作者十七年來探索聲音的旅程。
-
特殊形式!1本書、26個故事、27則聲音注釋+1片CD、12段珍貴台灣原音聲景
除書中文本外,另收錄27則由作者錄音、旁白的聲音注釋,並附一張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整體包裝由入圍葛萊美設計獎的鄭司維、黃慧甄操刀設計。
專文推薦
李志銘(作家,《尋聲記》《單聲道》作者)
戈登.漢普頓 Gordon Hempton(聲音生態學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范欽慧
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及多次入圍。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並於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
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等七本創作。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入圍金鼎獎、卓越新聞獎等。
目前跟先生與兩位女兒居住在台北。
目錄
紙本書_搶救寂靜目錄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推薦序】
聆聽寂靜之聲 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
用聲音喚醒我們的靈魂 李志銘
【線上聲音注釋】
壹〈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
砂石車聲中的天籟
守護那被遺忘的存在
變遷中的城市聲景
黑膠中的田野聲景
貳〈越境尋聲〉
月夜、古城、鐘聲
海島迷歌
南極物語
大和音之景
傾聽大地耳語
風中絮語
參〈動物之歌〉
追尋如歌的行板
聲色「蟲」生
解碼啁啾鳥語
深海探聲
鯨豚縱歌
肆〈繽紛耳界〉
傾聽的藝術力
聲音的裁縫師
音樂夢工廠
有歌自山來
冉起一朵清靜
自然聲景的療癒密碼
伍〈寂靜山徑〉
「蛻變」聲起
寂靜的共鳴
無量之網
【後語】
重回十八歲的湖畔
CD_聆聽寂靜目錄
1.城市聲景──台北市大安區聲景
2.田園印象──宜蘭三星鄉聲景
3.幽林獨白──宜蘭福山 大彎嘴畫眉
4.晨光對歌──屏東山區 小彎嘴畫眉
5.寂靜山徑──太平山山徑 棕面鶯、小翼鶇、藪鳥
6.水塘小調──太平山雨後聲景
7.聲動野地──台東山區暗夜 山羌
8.翠微森聲──東眼山 獼猴與繡眼畫眉
9.大地呢喃──墾丁秋日雨後森林 蟋蟀
10.月夜祕語──屏東山區靜夜 貓頭鷹
11.荒地琴韻──烏來山區 螽蟴與面天樹蛙
12.水畔合唱──貢寮水梯田春日夜晚 中國樹蟾、 白頜樹蛙、黃嘴角鴞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十七年,代表了什麼意義?除了可以唸完四次大學之外,就我所知,還有一種蟬,牠會在地底下蟄 伏十七年後才出土羽化,完成生命的使命。我的蛻變也在十七年之後,那是我走進大自然錄音的資歷。重點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在野地聆聽了十七年的聲音後, 會因為一顆石頭,走上一段不可思議的神祕旅程。
石頭,大自然中最具「寂靜」象徵的代表。石頭本無語,卻可以跟小溪、海浪,激盪出不同 的旋律。我側耳傾聽,想了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召喚?這是一顆來自台灣東部,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石頭,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卻帶著我去聆聽,不僅是 外在環境,還有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初,它被我寄去美國,跟另一位自然野地錄音師見了面,展開它的神奇旅程,兩個月之後,這顆台灣的許願石又寄回到我的手 上,並陪著我去了日本、去了義大利,最後我決定帶它去宜蘭的太平山上,並為「寂靜」而發聲。一路走來,我相遇無數,總覺得自己何德何能經歷這一切,彷彿過 去生命所有階段的累積,都因為這趟旅程而有了全新的意義。
我從小喜歡音樂,喜歡聲音,後來成了廣播電台的主持人,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說話,反而是喜歡聆聽。我熱愛去野外採集聲音,並且熱切地想把這些材料跟聽眾分享,於是開闢了一個台灣少數以田野錄音為特色的廣播節目。這些聲音的灌注與洗禮,給了我非常多的靈感與創意,似乎在心靈深處有種能量逐漸被啟動,我寫作、拍片,帶著孩子家人去實踐我的生活美學……,但是我知道骨子裡,我仍然是那個喜歡聆聽的錄音師,在歌韻繽紛的山徑上,隨著萬物聲息擺盪起舞。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曾經做了一個關於人類學的夢,當時我以「自然聲音」與「情緒分析」,甚至「人觀」,作為我的研究主題。我想了解在野地聆聽這些聲響是否是一種「儀式行為」?人類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經驗與反應?什麼樣的 人格特質與條件,會讓人願意向這樣的聲音靠近?……這些都寫在我的「研究計畫書」中,但是後來我並沒有走上學術研究之路,這些問題也被擱置在我心中,沉寂多年從未被解答。
這麼多年以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關心土地,我聽到了太多讓人鼓舞的動人故事,但也聽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憤怒,似乎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不論是汙染、棲地破壞、生態浩劫、黑心食品……,一切亂源都脫離不了「人心」。「心」病了,大地終究要面臨一連串因為人心無法克制的 貪婪、欲望、宰制……所帶來的惡果。除了在廣播中大聲疾呼之外,我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
近年,各種關於「療癒」的資訊紛紛 出現,我察覺到,原來環境教育真正的精神,正是一套關於療癒的學問。投身環教工作多年,我深切體會到,那些大自然的聲音曾經「療癒」了我,讓我有更強烈的 正向意念去改變,去行動。這趟旅程,正是一趟受到「療癒」所啟動的實踐,也是一種緣分俱足下的轉換,最初也許是因為噪音,也許是因為悅音,或是心中各種聲 音激盪的迴響,總之,我可以靜下心去整理自己生命的各種軌跡,解讀其中的訊息。然後告訴自己,勇敢的去做夢吧,相信這些聲音,相信自己,努力用這些聲音去 療癒人,療癒土地。
問題是,這些「療癒之聲」跟「寂靜」又有什麼關係?其實,我想要追求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在美國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的定義中,「寂靜」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需要更多的保護,這樣的「寂靜」跟環境變遷有關,特別針對自然中的荒野聲響。另一種「寂靜」的層次,與哲學有關。人要追求真正的「寂靜」,並非一定要到遙遠的森林深處才能獲得。我的尋聲行腳,正是被這種充滿禪意的境界所觸動,而開始去尋找各種不同聆聽的角度,同時也走向國際,去跟這個不再「寂靜」的世界對話,不論是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人類製造的聲響充斥了整個空間,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噪音的受害者。從一種長期被宰制的狀態中,許多聲音的先知者已經逐漸覺醒,他們開始為聲音尋找定位,包括如何促進更友善人類與生態的聲音環境,如何用聲音創造 更多人文與藝術的觀點,如何透過聲音去參與改變世界,種種的論述,被放在一個稱為「聲景」(soundscape)的範疇中,在世界各地聲波傳揚。
身為聲音的記錄者,我也希望透過這些年的經歷與體會,建構出一套所謂的「觀音學」,也就是攸關如何去「觀察」聲音、「觀賞」聲音以及「關心」聲音的學問。當然,正如這名稱所具有的象徵意涵,它是帶著一種對生命的慈悲與宗教情懷的信念。
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就像是許多電影所標示的「首部曲」。它交代了故事的緣起,以及最初的行動。這幾年台灣流行「地景」寫作,這種藉由移動到特定空間所 展開的旅行文學,縱使可以穿越時空來抒發所思所聞,仍然以「看見」為目標。但是除了視覺之外,我也在嘗試一種關於「聲景」書寫的可能,邀請讀者更深度的聆 聽,並發展自己的感官之旅以及聽音美學。
幾個月來,我持續在太平山上徘徊行走,經常思考的是:「山引我進來,而我又要為山帶來什麼呢?」正如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美譽的李奧波(Aldo Leopold)在《沙郡年記》中所說:「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或許,我真正的目的, 是希望這些來自山林的歌聲,能打動那些泅泳在城市牢籠中的人們,有機會修復自己的感官,懂得藉由欣賞這樣的旋律,讓自己「心中一片靜好」,並願意支持保護自然聲景的相關政策,讓世世代代都能聆聽到那最初的美麗。(以上為部分摘文)
*本書書介由遠流出版社提供
相關文章:【人物專訪】搶救寂靜 聆聽自然的聲響
※ 一起來線上聽聽大自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