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山裡的故事】滄桑的古厝山徑。內寮古道(礁坑古道)上擎天崗

  • 趙浩宏
  • 10,367次點閱

倭淫虐妻妹皆死焉,與之苦戰不勝,故至此。
我反倭,非反大清也。
今為大清狗吏所殺,不恨;
若以我予倭,雖死目不瞑!
(簡大獅抗日後投奔清廷紀)

 

步行在古樸的道路中漫遊,腦海裡不斷穿梭著竹林裡的日軍槍火, 不斷的與簡大獅的抗日義民在林子裡周旋, 在一百年前的早晨,這裡充滿著山砲的煙硝以及憤怒的嘶吼; 我生是大清人,死是大清鬼, 若遣返倭寇,雖死不瞑目。      

一如往常,為自己挑了一個有趣的主題前進;也一如往常的不把比較悲壯慘烈的故事在出發前和同行的朋友們說,保留一些神秘感,與踏上旅途的單純。

這一次前往的是魚路古道(又稱金包里大道)的四條南段支線之一,內寮古道(亦稱作礁坑古道)。入口由士林區平等里的平菁街93巷起登,從士林捷運站搭乘小19抵達最後一站「內寮」出發,古道可接上擎天崗大草原,是魚路古道系統南段進入台北盆地的四條路線之一。

魚路古道在北台灣算是一條滿有名的步道,其最被為人知的典故主要是早期居住在北海岸的先民為了要將魚貨送到台北府來賣,必須經過這條道路直通到迪化街或是其他港口,然而這個由來事實上只能代表非常短的歷史,期間大約從1900年代開始到光復初期;尤其到了1958年陽金公路開通以後,光復初期利用金包里大道沿著村子一個一個叫賣的擔魚人就開始漸少利用金包里大路。 並在1983年由林衡道先生首將金包里大路稱為「魚路古道」,不然在過去多稱這段路為金包里大道,因為其大部分的範圍都位於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的範圍內,起點從金山磺港漁村至台北士林,三十公里翻山越嶺。 而金包里現金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山地區。

依據過去對於魚路古道的研究早已可以證明,這條路線可追溯至少三百年,而在成為「魚路古道」以前,他主要是北部幾個海線與盆地凱達格蘭族部落的迎娶和聯絡道路,根據李瑞宗前輩在民國八十三年的研究顯示,曾經在乾隆年間還有確實記載麻少翁社的族人曾經迎娶金包里社的女子,當時便是走這條路線迎娶,而在荷蘭領台時期整個大台北地區南至桃園,都是他們的生活領域,有三十餘個大社。也因此,在早期除了上山採硫磺礦的荷蘭人以外,這個地區一直到清朝還幾乎都是番地,直到清康熙晚期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依靠種植茶葉來移居山區生活,因此帶來了大量漳州人與泉州人往山上開墾,使得凱達格蘭族人越來越多往更山上移居或是接受漢化,而漁業和農業也逐漸取代了原本的游獵生活模式。

而這種獨特的人文歷史(沒有高山族威脅)以及地形的困難也造就了後來在日治初期這裡會成為走私路和土匪窩的發展脈絡。也因此,這裡才會成為日至初期「抗日三猛」的簡大獅窩藏數千兵力的根據地,而他們整整和日兵周旋了一年,才戰敗逃亡中國,後又遭到清朝遣返處死。

而內寮一帶主要居住者為乾隆晚期與道光年間移入的漳州人與當地平埔族混居,早期雖然有平坦地但是缺水以及交通不便,當地人多以砍伐相思樹和燒製木炭為業,直至道光年間水圳開通後,才開始大量種植茶葉以及少量的稻田,而內寮乃是因為早期此地搭設有幾間草寮而命名。而內寮在歷史紀錄中,曾記載簡大獅在光緒二十四年二月與日軍大戰竹子山六日後,曾退守附近山居,率領三百餘人游擊於內寮及平等里一帶,成功躲入山中,並在三月中旬與其他數千民義民聯合進攻滬尾與八芝蘭街(現在的士林),而內寮與平等里這一帶也是簡大獅主要活動的土匪基地和出入口之一。

但無論之前的歷史多壯烈,到了1934年,日本人也成功肅清此地,並且在陽明山區設立「州立牧場」,名為「大嶺山卡牧場」,開始執行耕牛寄養制度,請山上的居民認領日本官方的牛,民41年,政府依據原大嶺山卡牧場中擎天崗冷水坑一帶的規劃,設置了「陽明山牧場」,並由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公所、北投鎮公所、陽明山農會、士林農會及北投農會6個單位共同經營,然後在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後,於民63年歸屬台北市農會管理,直到民72年,擎天崗草原正式併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也就是現今的大台北觀光踏青聖地!而整條內寮古道因為沿著溪流開闢,所以部分也成為了陽明山牧場的界線,沿途也有不少只剩駁坎的牛舍與建築,讓人深刻感受到這條古道的歷史氛圍。

而這次的行程是帶著社工所的好朋友一起前往,路途算是滿簡單的,就算是新手也不會有太多問題!  

12:20 搭乘小19抵達內寮站,在站旁邊有一條向上的柏油路,有清楚的路條和指標,整個小村落沒有太多戶順著山坡搭建簡易的屋子,也有不少日據時期的老舊木建築。  

12:25 抵達一小遍冬季休耕梯田。

12:26 抵達柏油路盡頭,終於到了內寮古道的山徑  

  
沿途有防迷指標,但間隔滿遠的沒有什麼作用。
  
12:38 途經兩個水塔
  
12:40 看到一片五米駁坎
 
 
12:43 水管路 
  
12:47 拉繩陡上
  
12:49 穿太多了,停休五分鐘
  
12:58 穿過破掉的牛欄
 

13:08 抵達竹篙山南峰,是一片開闊的草原,四周有許多牛欄,這座山又叫做礁坑山,所以內寮古道又被稱做礁坑古道,然而這時候才發現似乎錯過了這條路上著名的土地公廟。是一間廟座高約一公尺的石廟,廟座左右門聯石刻寫 著「白雪知公老,黃金賜福人」。但路真的太亂了跟到直接上竹篙山南峰的路徑,而山上也有一堆路接連到此。

而這裡很明顯是牛群吃草的地方,地上就像被整過地一樣,草皮非常的短而且整齊。  

 
 

13:18 我們沿著防迷地線前進,但後來發現方向似乎是直接上去擎天崗碉堡的路(沿途都是牛群打滾的痕跡),於是往回折返走古道。  

13:26 接回北向的古道 13:34 過溪,地上有明顯的堆石,而這附近的林地兩側有一些石屋駁坎,無法確定其興建時間,應該有許久的歷史。  

  
13:36 一路沿著溪畔前進,在路上看到超級新鮮的牛便便
 

13:37 抵達番婆厝,關於這間以安山岩搭建的石屋遺址的說法不一,其中比較完整的網路資訊室說該石屋為一個護林員所居。據說在清末日據初時當地種了許多樟樹,當初為了維護樟樹的成長,就從現今新店花園新城的地方聘了一位專才,並做漢番的翻譯,因而此人被稱為番婆。平等里的人對番婆不但禮遇他蓋了一間石屋,並介紹一位叫芋仔的婦人為妻,人稱「芋仔美」。如今屋舍四面牆只剩正面仍然完整,側牆只剩殘半,其餘己成頹圮。經目測,屋正面牆長約九米,側牆約五米,牆高兩米,有一間測房。

但對於番婆厝的論述我是不太採信,主要原因為該地區沒有看過腦寮的紀錄,地方的樟樹似乎也不多,另一方面在日治時期這裡已經被列為牧地而且日本的各個地圖中都不見這裡有路和建築,所以應該是與日本人無關。然後這裡有許多建築遺跡在附近,比較有可能是早在日人統計前就是個有點規模的小型聚落,像是在北部山區古道時常有類似的中繼站,成為休息站,就其與南北聚落的距離以及水源穩定的狀況看來滿合理的,而且在往前進後還發現了更大的建築遺址,更證明了這裡曾經有些人居住於此(也許有著石屋混雜看不到遺址的竹屋),但這一推測也不衝突這裡在日治時期有負責樟木的管理者或是牛舍於此。

另外金包里北段本來就有著十分多的人文遺址和居住痕跡,在南段就情況看來應該會有文化習慣的延續,只可惜欠缺維護和研究,大多掩埋在草木之間。

當然,我也深信,這裡過去曾經是簡大獅的基地之一,畢竟數千義勇居住山區,肯定散居在好幾個基地,只可惜沒有太多時間在這裡挖掘探索一些蛛絲馬跡。但這樣的想法在我腦裡不斷盤旋,然後想像,那副從容就義的面容與對於生命終點的決然,在那個充滿械鬥的年代,這種英雄般的壯氣可以想像在日至初期肯定充斥在台灣的鄉野之間。而在日軍的紀錄中確實在這一帶也是充滿了戰爭,並且繳收了許多現代兵器。  

 
 

13:47 離開番婆厝後不久,沿著有水的溪流左岸前進,在右岸遠遠看到了一間也滿大的建築物以及平台,也是有六米的高度在離溪水較高的平台上。  

 
      
13:54 沿著溪溝與牛欄續行,沿途出現幾棵龍眼樹
  
13:55 遇到幾株在北部鮮少看到野生種的龍眼樹,這也是有人居住的痕跡
 

14:04 走到溪流的盡頭,有一段最後陡上,上去會直接接到一大片芒草原,也就是晴天崗草原的邊緣。真的像游泳一樣,如果下雨一定很辛苦。  

14:22 往稜線上鑽出了芒草原,姑娘們鬆了一口氣,遠遠就可以看到擎天崗還行步道的人在上面走著,我們也開始拍照。  

 
 
 
  
14:45 走到了 擎天崗的最後一小段下坡路,前面就是金陽公路,我們終於看到了久違的台北人群。
 
 
 

15:27 草叢上野餐花了一些時間,為了不要太晚下山我們開始往下走,到了熟悉的擎天崗牛棚,現為陽明山牧場教育解說中心,但基本上是閒置了。

關於擎天崗的牧牛事業,起源於民國23年,日本人在擎天崗附近山區設立「州立牧場」,名為「大嶺山卡牧場」,開始了耕牛寄養制度,也就是讓休耕時的牛隻到山區休息養身,大東亞戰爭期間及終戰後曾經中斷直到民國42年始恢復經營,主要是水牛,以及一些赤牛。赤牛包括了神戶牛、和牛、黃牛、赤牛。

民國41年,政府依據原大嶺山卡牧場中擎天崗冷水坑一帶的規劃,設置了「陽明山牧場」,由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公所、北投鎮公所、陽明山農會、士林農會及北投農會6個單位共同經營,俟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後,於民63年歸屬台北市農會管理,直到民72年,擎天崗草原正式併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寄養的牛隻,則為北投、士林、金山等地40餘戶農民所有,須繳少許寄養費(年費4000元),每年4至11月開放牧場,12至3月則因嚴寒而不開放寄養,草原最大時期,北到磺嘴山、頂山,南到七星山、七股山,達4000餘公頃,牛隻2000多頭,目前僅400公頃,牛隻不到100頭。

大嶺牧場在戰前的巔峰時期占地兩千餘甲,放牧牛隻一千六百頭,可謂盛況空前。當時大嶺牧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牧場辦事處位於擎天崗,包括山豬湖至七股一帶的山坡;第二牧場辦事處位於鹿崛坪,包括磺嘴山、大坪、嵌腳等地,目前已廢除,但尚有私人放牧的行為;第三牧場辦事處位於內湖與內雙溪交會的風櫃嘴,包括雙溪、東湖國小一帶。第一牧場以東安湖到坪頂的一條牛埒與第三牧場分界。第一牧場又以聖公媽附近的土埒與第二牧場分界。 大嶺牧場全盛時期,編制有十一個人,主任一名,牧牛人十名,第一牧場配有5~6人,而第二、第三牧場則各有2~3人。主任綜攬行政,而牧牛人負責牛隻之照顧與保管工作。

(資料參考2003年,高英鵬;2000年,李瑞宗)  

 
 
 
 
  
15:53 抵達擎天崗嶺頭喦土地公廟,然後前往擎天崗遊客中心搭乘公車回台北
 

魚路古道有著幾百年歷史,有著非常獨特而且豐富的歷史發展。途中走過的有凱達格蘭族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漳州墾民、採硫工人、擔魚人、抗日份子、流氓、牧牛人、茶農,直至今日的登山步道,與其說他是魚路或是土匪路,其實他就是一條南北聯絡必經的道路。我記得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金山當地的長者說過「魚路才不是什麼漁民走的路,在過去只要有事要到台北就必須走這條路。」由其在日人重新整修後的戰略聯繫用路,有了更多的人能夠拉著人力車南北行走進行交易,這也難怪在這遍山區有著這麼多元的人文遺址,讓走在廢墟石徑上的我們感受時間的移轉與凍結。

尤其是在尚未被過度整理開發的古道南段,更能感受到當初古人在林間走的光影流雲,煞是一番絕景妙境,讓人想再度重遊。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