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台灣經典山野秘境》-新手一定要會的野外攝影技巧(下)

※本文摘錄「台灣經典山野祕境:一生必去的隱藏版景點


新手一定要會的野外攝影技巧(下)

繼上週的「新手一定要會的野外攝影技巧(上)」,本週繼續談到其他攝影技巧。

光線的變化

任何人工光源其實都比不上自然光的光質,只是自然光的變化太多,而且不能加以控制,所以每一位攝影者都必須知道如何利用自然光最佳的時段,從而避免在條件不佳的時刻做無謂之耗材與時間的浪費。

影響自然光最大的變數來自於光線的方向,這將影響光線的質感與色彩。而這些條件又受到季節、時段和天氣等因素左右,緯度、海拔高度在極端狀況下也會有若干影響,例如極地、高空等。

不斷變化的雲層、天氣不但會改變自然的景象,同時也不斷地過濾、漫射或反射來自太陽的光線,這些千變萬化的效果就一再的挑戰我們的攝影技巧,例如構圖、測光等。天空中佈滿雲層時,就像一個巨大柔光罩,陰影的邊緣顯得不明顯,雖然光質平淡不討喜,但陰天的光線有時可能將複雜的山谷地形表現的更忠實。而在惡劣天候下雖然不利戶外行動,但有時可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多數人都喜歡藍天白雲)。一幅出色的攝影作品不見得一定要有最正確的曝光,但是巧妙的光線運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論是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

除了陽光,其他的光線對攝影來說都是人工光源,彼此之間的光質、色溫、強度等都不盡相同,有些是攝影專用的燈光,有些則不是。基本上由於攝影專用燈具以外的其他光源不能被控制,因此它們在攝影上的主要問題包括強度微弱、方向性、色溫、奇怪的色調等。

有時狀況單純,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卻會同時存在,因此這樣的場景大大的增加攝影上的困難。攝影專用的燈具大多可以控制強弱與方向,而其他的光線如街燈、車燈、燭光等雖然無法控制,但只要善加利用,有時也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應不同光線的對策

如果可用光線微弱,為了得到適當的曝光,將限制了感光度(ISO)、鏡頭、快門和景深的選擇。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通常總需要做若干的影像畫質犧牲,以取得可接受的圖片。


由於光線條件的千變萬化,因此為了應付這許多問題,也衍生了各式不同配備與器材供攝影者應用。
 

  • 大光圈鏡頭
    大光圈的鏡頭雖然比較能夠在弱光下使用,但是不僅重量大而且價格昂貴,非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重要的是在拍攝時如果鏡頭光圈開的愈大則畫面景深也愈淺,同時手持拍攝時也容易產生晃動的問題。
     
  • 提高感光度(ISO)
    在自然光的條件下,除了使用腳架之外,也可以提高感光度,感光度愈高就愈有利於手持拍攝,但是缺點為感光度愈高則畫質愈粗糙,而且反差較大,不過現在的高階數位相機應該都可以使用ISO一六○○以上的感光度而不至於有嚴重的雜訊,甚至更高的ISO值,也使得三腳架的使用頻率下降很多。
     
  • 使用三腳架
    如果是長時間曝光的攝影,三腳架仍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使用腳架可以做長時間的曝光而不造成畫面的晃動,但是腳架本身也造成攝影者的額外負擔,重量輕又夠穩的腳架事實上價格不低,不過使用腳架總是能夠解決光線不足的問題,又能夠兼顧景深,因此某些場合若沒有腳架也是無法拍攝的,例如夜景或昏暗的溪谷。
     
  • 白平衡的控制
    在自然環境裡光線除了強弱的變化之外,色溫也會不斷改變。例如陽光較難照射到的山谷總是在照片裡呈偏藍綠的色調,以往軟片的時代使用暖色調濾鏡就可改善這個問題,但是在鏡頭前多加了一片濾鏡也會造成光線的損失,同時也會影響畫質,而高品質的濾鏡價格不便宜,因此使用濾鏡算是增加成本的負擔。

    但是現今的數位相機算是徹底解決了色溫校正的問題,除了各種色溫數值各廠牌的機型都可以自由設定,較高階的機種還可以使用RAW格式拍攝,可以再後製軟體中任意調整,非常方便。
     
  • 使用閃光燈
    若僅是為了將畫面﹁拉回﹂白色,那麼使用閃光燈也是一種方法。雖然閃光燈的強度並不足以照亮整個環境,但是能夠凝結主題而不晃動,或者是為了增加主體或背景的亮度才是使用閃光燈最大的目的,不過閃光燈的色溫一般都以五五○○K為設計標準,因此在閃光燈能照亮的範圍內是有可能得到較正常的顏色。

 

人物的拍攝

拍攝人物是為了突顯主角在環境中的存在,還是只為了留下人物的身影,這是二種不同的概念。如果是前者,顯然人物與背景環境之間的關係就必須被拿捏,這也是在一般戶外活動中,出現最多的拍攝主題。

  • 人物與背景的關係
    如果單純是一張紀念照,背景是襯托人物而存在,人物輪廓與背景互相不干擾,是理想的第一條件。然後才是曝光正確與否,而曝光常是相機本身內建的拍攝模式就能控制的,且數位相機拍攝完畢立即就能檢視,就算曝光不正確,立即就可以手動增減修正。
     
  • 景深的深淺
    「光圈大小、焦距長短以及拍攝距離」,是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光圈愈大,景深愈淺;焦距愈長,景深愈淺;拍攝距離愈近,景深也愈淺。那什麼是景深呢?簡單的說,就是當鏡頭聚焦之後,焦點的前方與後方有一段清晰的範圍,這段範圍稱之為「景深」。

    如果使用長焦距、大光圈鏡頭,以該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拍攝,並將光圈開至最大,那麼這張圖像的景深就會非常短, 有多短呢?甚至短到如果是對焦在人物側面臉部時,只有眼球清楚,其餘部位都是模糊的,當同一場景縮小光圈時,景深就會延長些。反之,使用短焦距鏡頭,拍攝遠方風景,光圈縮小至f8 或是更小,景深會相當深,有多深呢?甚至從該鏡頭的最近有效距離到無限遠都適合焦範圍。所以拍攝壯觀的大場景多以短焦距的廣角鏡頭拍攝居多。
     
  • 順光與逆光
    一般順光拍攝較容易獲得色彩飽和的影像,拍攝較不容易失敗,大部分畫面也以順光為主。但是逆光拍攝景物時,有時更容易突顯景物的特色,整體畫面更顯張力,尤其是拍攝剪影時更是如此。
     
  • 夜景的拍攝
    拍攝夜景不管是會移動的車燈或是星空,都必須搭配腳架,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動輒長達數十秒以上,若是要拍攝高山的星空軌跡,則曝光時間更久。除了搭配快門線之外,有時得考慮電池的續航力是否足夠。因為光線是會在感光元件上累積的,所以曝光時間長短的掌握,是成功的關鍵。

    主要是看光源的強弱而定,但是需注意曝光時間愈久,愈容易產生雜訊。以及周遭環境是否有不必要的多餘光源,也就是光害。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台灣經典山野祕境:一生必去的隱藏版景點

     作者:邢正康/著, 楊智仁/協力攝影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29日

 
 
系列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