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我帶孩子登百岳」
陪伴,愛的原點
親子登山的這些年,我們全家有幸親近台灣的高山峻嶺;可以說,我們跟孩子在山林中成長,也透過一次次的登山經驗,陪伴孩子度過難忘的童年。
梭羅說:「不管有生命、無生命的,我們都與整個自然世界相連結,要達到和平寧靜與成功,我們需要與宇宙合為一體。」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現代社會裡對孩子平衡情緒的發展,只會愈來愈重要。然而,時下多數的孩子們顯然欠缺這種機遇。
高度文明的都市生活中,其實不少孩子與大人一樣,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若能在孩子感受性最強的時候,帶孩子到山林裡,大自然能夠提供一種新鮮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身、心、靈都獲得充電。
這種正向能量看起來似乎細微而不明顯,卻能真正舒緩日漸累積的生活壓力,並且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從興趣出發,情感共鳴
站在教育線上多年,我一直不是唱作俱佳的教育工作者,甚至面對時下的﹁親子科技互動﹂,也只能要求自家不隨之起舞,因為家中沒有線或無線的電視訊號,也不提供網路的線上遊戲,勢必得安排一些戶外活動,來滿足孩子的學習成長。
真實陪伴,親子尋找交集
時下的父母往往提供孩子過多的物質享受,卻少了給孩子的真實陪伴。如果家庭成員雖然在家,但彼此各自關起門來上網,或顧著低頭滑手機,親子間的關係並無法更加緊密,反而產生疏離。就像是跑步,一旦跑錯了方向,愈是努力向前,距離目的地只會愈來愈遠。
我聽過許多小孩抱怨一趟又一趟耗盡金錢與心力的旅行──父母精心策劃的度假行程,對他們而言,倒不如暢玩飯店設備,或最好戶外風雨交加,只要父母不打擾他們玩手機或打PSP,即使行程取消,都無所謂。
父母花盡心思爭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但若沒有經由同樣興趣或生活的養成,這樣相處的質與量都會大打折扣。
我們常在家庭教育裡討論親子疏離問題,其實當今造成疏離最大的原因,是藉由3C配備逃離自己;太過依賴電子產品的人,常常將自己以各種理由寄託在各式產品上。不擅長與自己相處,當然也就不擅長與別人相處;慢慢的,這不擅長就會擴大成不對應,本來該是伴隨不同時空因應產生的感情,卻常因﹁沒有事件﹂而無須共同面對、因應,交集愈少,交流愈少,沒有建築共同的回憶,自然也就缺乏深刻的情感共鳴。
一個新領域或共同領域的涉獵,常可帶來知識的新鮮感,並形成對應的態度,進而建立互有共鳴與依持的情感。因此,我們選擇走向山林,去親近大自然,在山裡與孩子共同經歷、體驗和成長,這絕非虛擬的科技娛樂效果或短暫的感官刺激所能代替。
奔向大自然,無形的收穫
站在教育的立場,我想,若要培養小孩,首要是養成父母。父母的性格、態度與對應人事物的成熟度,都影響著親子教育的品質。也就是說,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完整的知識、過人的膽識,還有那無須刻意表現的成熟懂事,父母就得先下功夫,跟著孩子展開機會教育,隨處學習。
大自然就是親子最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若是久居都市叢林,與自然環境脫離甚久,不知如何帶領孩子接近山林,其實也沒關係,畢竟技術不如態度重要,只要父母能夠轉換念頭,願意撥出時間,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並將親子威權的觀念翻轉,跟隨著孩子的好奇心與純真性情,一起攜手走進山林,那就是好的開始!親子登山的這些年,我們全家有幸親近台灣的高山峻嶺;可以說,我們是跟著孩子在山林中成長,也透過一次次的登山經驗,陪伴孩子度過難忘的童年。
雖說大自然的反饋與影響可能需要長時間發酵,但我始終相信山林滋養著孩子成長的能量,在認知、性格與意志的養成上,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山中甘苦喜樂
談到帶孩子登百岳,甘苦喜樂都有。登山過程中,有時會有奇特的遭遇,我們在山裡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也有好多印象深刻的事件,每一趟旅途都有精采之處,堆疊了無數美好的回憶。
親子相隨,珍藏無限回憶
高山景況瞬息萬變,路況也是曲折險峻,親子同遊,隨時隨地都需要留意孩子的動態。比方說,行進間,孩子不能離開我們視線;睡覺時,得留意動物是否將小孩叼走。喔!這麼說來或許誇張了些,但在高山上稍不留神,可能就有大麻煩,倒是真的!
我們曾有連續九天在中央山脈主稜上行走的旅途,其中有長達六天沒遇見其他山友的紀錄,也曾經有過多次的行程,山巔為我們一家所獨享。登頂過程中難免感覺孤寂,但想想,天地之間有自家人如此緊密相伴,培養的情感和回憶無限美好!
當然,親子相處時,時間並不是唯一重點,重要是相處的品質。在山上,全家人相處時間長,溝通機會也比較多。因為多數的山岳稜線都不是康莊大路,大家要互相通報,哪邊有坑洞、哪邊的箭竹會甩到人,每個人都有責任隨時提供路況報導,一方面提醒後方的隊友,又同時帶來播報的樂趣,此起彼落的歡笑聲,為靜寂的山林注入一股活力。
我常問說:高山上哪支隊伍最吵?兩個孩子笑而不答,因為彼此心知肚明,就是黃家小隊。這也是我們不很喜歡睡山屋的原因之一,一來怕別人吵,二來更怕吵到別人。阿寶則反駁說:「這也有好處,動物都怕人,這樣黑熊、獼猴和山豬老早就嚇跑了,古人說『打草驚蛇』,我們是『打吵驚熊』、『打罵驚猴』。」大家聽了哈哈一笑!
雪山西稜林道盡頭
|
八通關草原上的駐在所遺址
|
摸黑或遇險境,情感更緊密
如果天候不佳,或是摸黑而行時,更突顯一家四口緊密互助的相依性。二○一三年寒假,我們逆走中央山脈南二段,第七日從轆轆谷山屋攻雲峰再下到拉庫音溪山屋,這是此段行程最遙遠的一天,至少得連續走上十四小時。當然,我們也一路背負著帳篷,準備緊急時的紮營。
登上雲峰,孩子當日下午決定嘗試推進,當我們走過南雙頭山,一路陡下至拉庫因溪山屋時,天色已暗,沿途下切的箭竹林甚高;箭竹林中布滿水蝕溝,稍不小心就會扭傷跌倒。一路上,阿寶擔任先鋒,帶著頭燈,沿途播報路況,「前方有個及膝的大溝槽......左前方有連續的坑洞......右側的坑洞有積水,容易滑倒......」經過約二小時,拖到晚上七點半終於撐到山屋。雖然疲憊不堪,但總算是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同時,也住進了一座溫暖而安全的山中小屋。
情感依附,睡覺也不分離
說到「相伴」,最為緊密相伴的時刻,莫過於睡帳篷了。一些進階或縱走的路線沒有山屋,那鐵定得睡帳篷了。只有二百公分寬度的帳篷,卻要睡上四個人,我們總得肩並肩地靠著,甚至要側肩而睡,親子關係不緊密也不行了。雖然帳篷裡十分擁擠,但阿寶總睡得熟,只是睡癖差,常會翻滾,頭睡到老爸肚子上,甚至起床時,頭下腳上的;小妞也習慣鑽人懷裡,踢開被子。還好平常在家睡覺,老爸已經練就一身無所謂的功夫,「寶」來爸擋,「妞」來爸蓋。
我和淑芳平時也在思索,登山過程是否會讓小孩更獨立,減少依賴性。若單從分房而睡的角度觀察,那答案是否定的。孩子自小以來,我們全家就一起睡在合併的兩張床鋪上。阿寶四年級時定下時間表,說等阿姨結婚後,他就搬到隔壁睡;阿姨結婚後,又說等舅舅結婚後就單獨睡;舅舅結婚了,他說:「你們不要再趕我了,等到哪一天我想自己睡時,再說吧!」小妞在一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天晚上,不知道受了書籍或同學影響,忽然意志堅決地說她要單獨到三樓臥房睡覺,晚上就將各項寢室用具整理完備,獨自睡覺去了。翌日清早,正當我們慶幸女兒長大之際,沒想到小妞一溜煙地就跑下來房間說:好可怕!一個晚上都睡不好,翻來覆去的,好像在「煎魚仔」,以後再也不要自己睡了!我們看了當場哭笑不得。
直到現在,一家四口還是同睡,除了生病需要隔離外,沒有一日分隔。看來,短時間內孩子們還沒有分房睡覺的可能!仔細想想,親子相處的親密感,正是這些年來在山林中慢慢建立的;換個角度思考,這種互相陪伴,互相依賴的感覺也極為珍貴!
千人洞內炊煮,大夥兒露天而睡
|
在雪山西稜廢棄工寮內避雨炊煮
|
在雪山西稜箭竹林途中休息
|
成長經驗無可取代
登過許許多多郊山與高山之後,會發現,帶孩子攀登大山或小山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陪伴!
高山行程是二十四小時的陪伴。親子登山,表面看來要花很多時間陪伴子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陪伴我們的時間也一樣長。如今,阿寶已經長到一七○公分高了,但是我們直到現在,一家人仍會手牽著手散步,睡前還有一小段真心話的時間,小妞甚至常要求我們抱抱。不知道登山有什麼短期的﹁功利﹂效果,但光是這幾年建立緊密的親子互動關係,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始終相信親近山林是正確的選擇,讓孩子從小走向高山綠野,親近這塊土地,成為大自然中的一份子,是高科技玩具或虛擬網路情境所無法取代的。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讓我們不斷回頭看自己的成長經驗,也在使自己的生命更完整。建立親子之間正常而緊密的情感依附,不只是孩子,相信也是大人應該持續學習和關注的課題。
相關文章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我帶孩子登百岳:
勇氣×毅力×挑戰自我,向上人生從小學習
作者:黃義良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