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登山安全】地動山搖怎麼辦?山友避震指南

登山遇險,飛沙走石一瞬間

2024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級大地震,是台灣近年最為嚴重的震災,鄰近震央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災情更是慘重,震後一個月期間,仍然餘震不斷。從新聞畫面或網路轉傳的影片可看到,地動山搖可能才不到1分鐘的時間,山上卻是山壁剝落、碎岩齊發,幾乎是無處可逃的生死一瞬,這再度告誡我們登山的潛在風險,也提醒「不在山上,就在往山上途中」、熱愛登山的我們,絕對須具備地震應變的準備與危機意識。

8f5626b2cb0dcbd92dcc9d27044cac27.jpg


震中危機,冷靜因應:登山遇地震的應急策略

地震保命三步驟(簡稱DCH):「趴下(Drop)、掩護(Cover)、穩住(Hold On)」是大家很熟悉的避震方法,在登山時也同樣適用,然而,由於山域狀況較複雜,且後續變化更難掌控,若在登山途中,遭遇強震危機,則更需要冷靜觀察判斷環境,並即刻採取應急策略,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保護頭部

根據九二一地震的統計資料,有三分之一的罹難者均肇因於顱內損傷、顱骨或頸部骨折等,保護頭部、避免落石造成致命傷害,是遭逢強震時的保命首要。山友若有配戴岩盔,面對任何情境均多一分可靠的保障;若地震時不巧沒有岩盔,建議儘速壓低頭部,用雙臂或隨手可取得的背包、睡墊等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

ee25567ade9c8623c0c3eb749117b90e.png保護頭部是保命的第一步,登山配戴岩盔最安全運用身邊隨手取得的小肩包、睡墊...等物來保護頭、頸部

尋找避護

地震瞬間的猛烈搖晃,可能會讓人跌倒或墜落,為了避免這樣的損傷,應迅速在周圍尋找相對堅固的結構物躲避,如穩定厚實的大岩石、山屋、穩定的邊坡。如果身處開闊空間,無法立即找到避難處的話,可用雙肘雙膝跪姿穩住自己,等待大地震的過去,再進行後續避難。

136268964e21ff7195d47276b9f86b96.png沒辦法立刻找到適當的掩護地點時,可以先用雙肘雙膝採跪姿的方式穩定自己。

遠離危險

峭壁、岩稜、溪谷或較破碎的地形,因為原本就是較具風險的山徑,平時通常都有繩索、鐵鍊、輔助梯等設施來確保山友能安全通過,地震當下或餘震好發期間,尤其必須儘速遠離這些危險路段,並避免在懸崖邊或高山稜線上停留;若位居山谷、溪流間,則要留意身旁是否可能有落石,或者土石、邊坡是否可能滑落;若在樹林裡,也要留意可能掉落的枯枝或傾倒的樹木。


ce00b540e966c863160a7dc870ed5e86.png劇烈地震改變土石穩定度,應儘速遠離峭壁下、溪谷間,避免落石或土石流


檢查受傷狀況

地震後,先確認自己和隊友是否受傷,處理傷勢前,務必要先移往空曠、安全的地點,以免造成二次意外傷害。地震可能造成的傷害包括骨折、頭部外傷、內出血、脊椎損傷和嚴重撕裂傷等,骨折需固定受傷部位避免晃動;頭部外傷可能引發腦震盪或腦損傷,意識模糊、嘔吐為通常的表現徵象;內出血容易被忽略,需留意皮膚蒼白、冷汗、低血壓等症狀。若不幸有人受重傷,就要儘速請求救援,並記錄傷者生理反應狀況及後續處置情形,如藥物服用、嘔吐次數與頻率等。

1e0009b9f2bcba82e9ce3fd5275266d6.png疑似骨折需緊急處理時,可就地取材,利用登山杖、睡墊、扁帶等身邊資源,固定疑似骨折處


與留守人聯絡

登山留守人不是緊急聯絡人,也不是只拿來申請入園掛名用,而是具有隊伍聯繫窗口、資訊提供的重責大任,尤其在意外發生時,留守人將是隊伍順利下山的關鍵角色。因此,留守人應該事先了解登山計畫(包括路線、預計行程、隊員名單、緊急聯絡人等),與領隊在上山期間約定聯繫方式和時間,且要掌握氣象、路況等即時資訊予領隊,萬一登山隊伍發生意外時,也由留守人通報相關單位協助救援。

地震過後,山下的家人必定擔心山上的情況,然而,山區通聯並非都能時時暢通,加上有節電的考量,因此,領隊應在地震過後的第一時間與留守人聯絡,通知隊伍目前所在位置及人員安全狀況,讓留守人進行後續的山下聯繫工作;此外,領隊也可請留守人蒐集地震後的路況資訊。


a3517923073ffd6713047fff1971e004.png中華電信2024/5/3網頁公告:因Thuraya-3衛星發生長期障礙,需耗時一年才能恢復。慣常使用舒拉雅(Thuraya)衛星電話進行留守聯繫的山友,上山前請記得預作調整因應。

選擇保守路線撤退

強震過後,優先選擇相對安全、易於通行的路線下山,避免進入可能發生二次災害的危險區域,像是山區峭壁、岩石、溪谷、斷崖;再者,大型地震以及其後續餘震後的落石,也可能會影響溪流的水位和原定的渡溪規劃,所以,在撤退過程中,必須持續關注路況,也需要掌握夥伴們的身心狀態,及隊伍所攜帶的裝備、糧食,才能儘速平安撤退。

《赤心巔峰》主角之一的古明政,四月初正在進行速攀百岳計畫,0403地震當下幸好正在樹林休息地,並已經完成中央尖山、「死亡稜線」和中央尖西峰等路段;評估地震後高山土石鬆動,隱藏許多不穩定風險,所以古明政決定中止原訂計畫,立刻下山。


0149590ee75c3ebdea09c53061e7617e.jpg0403地震時,有一五人隊伍,正在能高安東軍的行程中,看到附近山體有大量坍方落石,擔心崩塌危險,所以改走萬大南溪以水路方式下奧萬大,未料水勢湍急卻未準備渡溪基本裝備,險遭水流沖走,而啟動警消救援

登山必備,遇震免驚:登山基本裝備建議

頭燈、糧食、行動水、雨衣雨褲、保暖衣物、醫藥包、緊急自救的刁山小包等都是登山基本裝備,為了避免直到上山時,才無法補救地發現少帶了什麼,建議可以建立自己的單日/多日/冬季裝備檢核表,讓行前準備更為妥當踏實,身處於地震頻繁的台灣,登山請不厭其煩地戴上岩盔吧。

關於醫藥包、緊急自救包(含通訊求救設備,如衛星電話、in-reach),以下是參考項目表,可以依個人實際需求再進行調整。特別要注意的是,個人藥品請向醫師諮詢後,確實掌握服用時機、劑量、可能的後遺症...等,再帶上山備用。


個人藥品

抗組織胺

消炎止痛藥

止瀉藥

腸胃藥

丹木斯

類固醇

葡萄糖

BCAA



外傷藥品

酒精棉片

優碘棉片

彈繃 紗布

透氣膠帶

人工皮

OK繃

抗生素藥膏

消炎藥膏

蜱拔除器

手套

緊急自救

大黑塑膠袋

求生毯

哨子

細繩

打火機

蠟燭

鏡子

衛星電話




58009c287052785476348e05655c61bf.png個人藥品要特別注意防水,可將藥品名稱、服用方式、有效期限等細項另註記為表單,一併放置在醫藥包中。

山永遠在,安全至上:震後上山評估項目

「地震後何時能上山?」這是山友極度關注的焦點。

地震後,山區安全主要有兩大考慮因素:首先是餘震發生的頻率及趨勢,其次是地震對於山徑損壞的嚴重度


7317dc7bf85659c6ca6cbae6b3892e40.png太魯閣牌樓往天祥約19公里路段,為0403地震最主要坍方不穩定區域,因震後仍有大小餘震發生,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官網提醒民眾警示訊息,後續更新情形請逕至官網查詢。(圖片經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授權後引用)

強震後是否能上山的評估,除了參考國家公園、林業保育署、森林遊樂區的公告、警示外,建議可再向當地居民詢問山徑情況,例如當地經營登山住宿的商家、在地接駁的車行或登山協作,可以獲知第一手且接地氣的路況資訊。此外,山區交通情況亦是一大考量,部分較脆弱敏感的山區道路,像是中橫、力行產業道路...等,向來即是豪雨必坍、易有落石的路段,若為必須行經這些山區的行程,則建議在確定公路路況穩定後,再安排登山計畫。


154fa4a02c49edc55fe78a322f9ac6a2.png


大自然的強震讓我們震撼、遺憾,卻也藉由人類的渺小、脆弱,再度教導我們敬畏、謙卑,站在安全之前,我們只能轉化這些等待上山的時間,努力為下次上山預做充分準備:蒐集登山路線資訊、整理各項裝備、熟練各種自我保護措施,期待都能以更好的狀態愉快上山、平安下山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