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山難】2023年山難統計出爐,件數及人數雙雙創新高


山林開放以來,山難日益增加,112年度發生件數及發生總人數雙雙來到歷年新高。山難事件成因以迷路為最大宗,在在顯示雖然我們致力於離線地圖的推廣,但仍有一部分的人尚未開始好好利用。

期待更多人在走進山裡之前,試著將這句話:「你的安全是你的責任。」放在心裏。

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的統計數據吧!


救援統計數據

4b129a0a5ab5fc9f2b65a2e3ba5d39f9.png圖/消防署


事故族群分析


6f7ccbb05cea8a59318936bc5ac0afdf.png圖/消防署

由上圖可知,自組隊伍發生山難為大宗,值得一提的,常常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獨攀,佔比非常小。(因為沒辦法看到獨攀人口數及自組隊伍人數,無法分析是否自組團容易出事或是獨攀就不容易出事)


事故趨勢分析,呈現逐年成長

db3caf26792933e70c6c48e6eb1809b2.png


此表顯示在疫後,山難事件有逐步成長的趨勢,2023年又創下了新高。


事故原因分析


fd3822e924aed05f7ab798916924db23.png


104年至112年事故原因分析,其中以迷途為最大宗,佔比37%;創傷則為22%位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高山症佔比5%。若創傷被視為意外,那迷途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禍,學習好離線地圖/紙本地圖可以最有效的降低山難的發生,讓我們一起學習離線地圖➠離線地圖



事故年齡層分析

19459287a9f293f8b824a65fc53e6495.png

事故年齡層,以中高齡(50-59歲)居冠,接著是40-49歲的族群。


事故身份類別同期對照


65d6b91b722d06ce7551e08d1f0f1f7c.png

一趟山行的交通成本高,促使自組揪團的風氣盛行,也衍生出許多的亂象。

如:

  • 主揪未嚴格審核隊員之能力
  • 隊員謊報自身登山經驗
  • 關係建立脆弱:彼此僅是分車資的關係,出事後可能棄之不顧
  • 同行者以為主揪即領隊,未做好行前功課

如何成為合格的登山客:

  • 不越級打怪
  • 與熟悉的人爬山
  • 要有獨攀的能力
  • 事前做功課:路線、裝備、天氣、水源
  • 建立留守人機制 


山難的發生,可能是一連串的錯誤所導致的,很可能只要即時做好某些環節,就能遏止憾事的發生。這邊附上山友分享的山難報告書,希望大家都能從別人犯得錯誤中學習到寶貴的知識與經驗。




資料來源:消防署

編輯:HANK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


  • kkman 1234的頭像 kkman 1234

    結果每次被罵都是獨攀者...(百岳31座&小百89座皆獨攀)

    • 愛鸚斯坦的頭像 愛鸚斯坦

      有一次我去牡丹  看見很多登山客(跟團)  問他們要去哪裡  然後他們回答我不知道  好像是... 所以阿 想必他們不知道離線地圖等等怎麼使用  我們會用的 都會走錯路了  更何況不會用的  

      • 劉孟鑫的頭像 劉孟鑫

        我猜消防署也不知道基數,因為我要爬山都沒有跟消防署報備。

        • 紅綠燈的頭像 紅綠燈

          講坦白的大白話,要有百分百的登山安全就是不要登山。登山本身就是有風險,但你自己可以選擇,選擇好天氣上山,選擇安全的登山路徑來爬,下載離線地圖專心走路好好認路注意四週,別太固執一定要爬完。這樣你出事的機率就接近0。

          • 日王的頭像 日王

            笑死,結果獨攀出意外的結果比自組隊和商業團低了四倍以上,然後公部門狂用法規限制獨攀者,根本就搞錯山難防制主要的方向,山難沒有逐年上昇才怪

            • 笑死每次在社團發文獨攀甚麼高難度路線或探勘就被靠邀,結果發現一群一頭熱自組的隊伍才是最沒有登山經驗和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