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所屬國有林地區設置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長期監測,8年來攝得48萬餘張野生動物照片。統計能代表各物種相對豐富度的累計相片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山羌、獼猴、鼬獾;與山羌同為鹿科的臺灣水鹿,其拍到樣點比例也在8年來從1.63%大幅上升至30.66%,且其活動範圍從以往的中、高海拔已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
林業保育署自104年9月,開始在國有林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近幾年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翁國精教授、嘉義大學劉建男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協助,在不同海拔區域擴大增設相機,已有387處監測樣點,能長期監測中、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變動情形。
這項野生動物長期監測系統的樣點設置與資料下載,都是由林業保育署各分署的森林護管員執行,從基本的相機設置、換電池到影像資料回收、影像動物辨識,都採標準化作業模式,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干擾,經多年資料累積及統整分析,才能獲得可觀的具體成果。
林業保育署說明,從104年9月至112年7月,累積的影像紀錄已逾1億2千4百多萬小時,共拍攝約48萬張有效相片,由於各物種攝得的相片張數能反映其相對豐富度,經統計入鏡最多的前十名分別為山羌(287,957張)、獼猴(54,359張)、鼬獾(48,389張)、松鼠(18,470張)、白鼻心(15,731張)、食蟹獴(12,334張)、水鹿(12,146張)、野山羊(10,371張)、野豬(6,700張)、麝香貓(6,264張)。林業保育署也進一步說明,由於自動相機拍攝的主要是在地面活動的動物,因此獼猴與松鼠的相對豐富度會被低估。
林業保育署表示,野生動物的相對豐富度和其趨勢的長期變化,是保育決策的重要參考。例如108年依據野生動物資源評估現況,將山羌、臺灣獼猴、白鼻心等3種哺乳動物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曾有民眾擔憂這些物種未來是否會因遭受過度獵捕而需要保護。而從長期監測的結果顯示,山羌的OI值(相對頻度),108年時是19.4,至111年增長至31.4;同樣期間,臺灣獼猴的OI值由3.85增長至5.43,白鼻心的OI值由1.26增長至1.33,顯示3種動物的族群狀況良好。
此外,目前尚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臺灣水鹿,雖也是原住民的傳統狩獵物種之一,其OI值仍由104年的0.61 增長至111年的1.79,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而且水鹿被拍到的相機點位數,也由104年的1.63%,上升至111年的30.66%。林業保育署指出,過去水鹿多分布在中央山脈的高海拔地區,近年來逐漸下擴,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範圍的族群豐富度增加趨勢最為明顯,且持續往低海拔山區接近,監測相機拍攝到的最低分布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
自動相機監測除了能了解物種分布及族群趨勢以外,也能獲知動物的生理周期或動物行為,林業保育署以水鹿為例,其全天皆會活動,但以清晨4-6點為高峰;每年春季是公鹿長茸角的季節,之後茸皮退去便進入硬角期,也是水鹿的繁殖季,幼鹿則多在天氣最為炎熱的夏季出現。
此外,臺灣黑熊被拍攝到的紀錄也越來越多,族群豐富度的OI值逐年上升,更多次拍攝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的照片,不僅代表族群分布範圍變廣,也顯示其繁殖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也宣布,自今年起將再大幅增設自動相機點位,使野生動物的長期監測能從國有林地區擴大到全臺的淺山丘陵與平原地區,以掌握全國更多的野生動物族群變動趨勢,以制訂更精準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政策。
資料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