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西南地區緊鄰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此區域包含一般管制區及特別景觀區,面積約占園區總面積18%,統稱大雪山地區。區內最高峰為大雪山,海拔3,530公尺,本區屬溫帶重濕氣候區,4到9月為雨季,海拔 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在1、2月為雪季。往昔林業活動留下3條林道穿行其中,分別為大雪山林道、船型山林道及西勢山林道,除位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內部分路段仍可通行,多數已廢棄無法通車,林道周邊原有造林地經過多年演替,現在屬於眾多天然闊葉樹的棲地環境。
2021至2022年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王穎教授研究團隊,針對大雪山地區進行陸域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共計發現32種哺乳類(含9種蝙蝠)、69種鳥類(其中22種為特有種,25種為特有亞種),其中瀕臨絕種保育類包括臺灣黑熊及熊鷹。另記錄兩棲類4種、爬蟲類7種,還在園區周邊山澗發現1隻臺灣山椒魚。
在研究期間發現林道上臺灣山羌和臺灣野山羊是最常見的哺乳類,雖然透過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監測到山羌的數量多於山羊,但因其隱密活動及警覺性高,並不比山羊容易看見。林道上有許多野溪及崩塌地都是山羊理想的活動棲地,沿途經過崩塌地只要仔細尋找,通常皆可發現山羊活動的痕跡,如腳印或排遺等。而且山羊有集中排遺在1處的習慣,通常是空曠視野良好的岩地環境,可見新舊雜陳的山羊排遺堆,有些排遺顆粒大小不一,因此推斷山羊可能有不同個體共用排遺處所的現象。
除了山羌和山羊外,在紅外線自動相機的紀錄中,也發現多種不常見的動物出現在特定區域並可見到各種行為,例如黑熊的身影除2月份外都有發現,尤其夏季更為常見,研究樣區全區都有紀錄。還記錄到黑熊母子3熊於林中漫步,好奇的舔完相機後把它關機,也看到覓食中的黑熊輕鬆爬上樹。所以在野外遇到黑熊迴避時不建議採用爬樹的方式,林道上也可發現黑熊爪痕或糞便,當見到這些痕跡時,登山者應提高警覺並做好防熊的準備。
大雪山地區因路況不穩及高雨量使得可及性及遊客造訪的意願較低,也因此人為干擾較少,野生動物仍保有原始的習性,這是令人感到開心的現象,請造訪此區域的遊客記得這裡是這些野生動物的家,請遵守無痕山林的原則,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讓這個區域可以繼續做為牠們舒適的棲地。
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