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中暑及熱傷害

  • 賴育民
  • 35,200次點閱

夏日潛在威脅 中暑與熱病的預防及處置

海島慣有的潮溼與悶熱,使得人體藉由排汗蒸發來散熱的功能減低,惟有機警地早期診斷和積極處理,才有可能在野外救活一個中暑的患者。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氣候雖然尚稱宜人,但夏季還是常會出現攝氏三十四、五度以上的高溫;尤其在盆地地形或南台灣地區,這種高溫狀況更為明顯。海島慣有的潮溼與悶熱,使得人體藉由排汗蒸發來散熱的功能減低;因此,不論是在平地、郊山、或因水源限制而不得不減少水分攝取的縱走活動時,〝熱病〞是不容輕忽的潛在威脅。

(圖/123rf)


熱病的分類與特徵

什麼是熱病?熱病的分類與特徵為何?至今尚存有許多爭議與誤解。以下,先介紹常見的熱病:

熱抽筋(heat cramps)
患者的排汗功能正常,但是由於為了散發大量熱量而過度地流汗,或是單純地補充水分而沒有鹽分,使得體液中的鹽分(主要是氯化鈉)失衡,造成肌肉痙攣(抽筋)的現象,稱為熱抽筋。患者的肌肉會抽筋疼痛,可能會覺得虛弱,但意識很清楚,中心體溫不會升高。

熱暈厥(heat syncope)
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訓練、學校朝會)的人,所發生的暈厥現象稱之!患者的中心體溫正常,所以並非中暑。可能的原因有:

  • 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與低血容。
  • 久站,使得回流不順的血液侷限在下肢。
  • 皮表微血管因炎熱擴張,使得血液侷限在皮膚。

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發生暈厥現象。

熱痙攣與熱暈厥的病理轉機,雖然並未包含有體溫調節中樞障礙,但是因為和中暑的促發環境因子相近,仍應對其保持警覺、妥善處置,以免中暑隨之發生。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與中暑(heatstroke)

很多人都誤以為:熱衰竭患者的皮膚是溼冷的,而中暑病人的皮膚則呈現乾熱狀態,這是一種武斷且危險的分類方式。事實上,這兩個名詞代表了同一個病程中的不同階段。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地產熱(或是散熱機制不良)及發汗,最後因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急劇上升,而引發多重器官的衰竭和死亡;熱衰竭和中暑分別代表了這個病程中較早期和較晚期的變化。然而,兩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野,體表溼冷的患者可能中心體溫(肛溫)已經高到攝氏40度以上;反過來說,中暑者的排汗功能雖然會有障礙,但是因為先前曾經大量流汗,體表也未必是乾的。對可能發生熱病環境的警覺,以及可能病癥的早期認知和處理,比熱病的鑑別診斷要重要很多。

早期的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然後是肌張力喪失,有時會有痙攣(convulsion)現象、昏迷及死亡。為患者做理學檢查,常發現有: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中心體溫(肛溫)上升等現象。如果中心體溫超過攝氏四十一度,則死亡率非常高。

(圖/123rf)

 

預防熱病四大要訣

一、登山活動前的調適(acclimatization)
經由適當的訓練,人體會對炎熱環境產生某種程度的調適,比較不易發生熱病;反過來說,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人,突然在高溫中從事劇烈活動,是發生熱病的高危險群。在夏季登山活動前至少10天,離開冷氣房做一些戶外的體能訓練,對身體的調適將有所助益。

二、攝取足夠的水份和鹽份
脫水是促發熱病的危險因子,大量流汗時,我們可能會在一個小時中流失超過1公升的水份。覺得口渴再喝水是不夠的!較好的方法是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顏色當作指標:小便的頻率和平時差不多、顏色是透明或淡黃色,則表示水份足夠;反之,則表示有脫水現象,應主動大量喝水。大量飲水時,可在水壺中加一點食鹽或放幾顆酸梅,市售的運動飲料亦可。

三、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服
淡色衣物可反射陽光、減少吸收紅外線為熱能,寬鬆則利於讓溼熱的空氣流走。

四、減少熱暴露,增加熱排除
行程中不得不暴露於高溫或缺水的路線時,試著將其排在清早或傍晚來通行,而在中午時則尋找蔭涼處暫歇。如果遇到山泉溪澗,不要忘了洗把臉、將毛巾沾溼。筆者還習慣帶一把扇子,除了可用來生火,也可拿來搧涼。

(圖/123rf)
 

中暑與熱病的預防及處置

只有機警地早期診斷和積極處理,才有可能在野外救活一個中暑的患者。

第一步-初步反應
如果患者的意識清楚(熱衰竭或其他熱病),即刻予以冰涼飲水,並尋找蔭涼處休息;如果患者意識不清或生命徵象不穩(不要忘了ABC),應立即開始急救,並著手準備降低體溫。

第二步-降低體溫
將患者移到蔭涼通風處,如果一旁有溪流或湖泊,立即讓患者泡在冷水中;如果不可得,則使用冰敷袋或沾溼的毛巾置於頸部、胸口、腋下或腹股溝,並輔以搧風(總之,用一切你能想到的方法)。同時應監測體溫,使用肛溫計測量肛溫(中心體溫),腋溫計亦可插入肛門代替,或是用耳溫槍測量耳溫代替之(比較不準)。腋溫及皮膚表面的溫度是不可靠的。一旦中心體溫降到攝氏三十九度以下時,應同時按摩四肢及皮膚表面,使末稍較涼的血液流到中樞去和較熱的血液交換。

第三步-對外求援與後送
中暑的病人常合併腦神經系統、心臟、腎臟、肝臟等多重器官的損傷,如果患者發生意識障礙或生命徵象不穩時,不論急救結果如何,應同時對外求援,以求得最快的醫療評估與協助。

*本文刊登於台灣山岳第48期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