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台灣山徑與步道的特點

  • 黃福森
  • 15,399次點閱

台灣山徑與步道的特點

前言:不要說老外來台灣登山,搞不清楚台灣的山徑狀況,即使土生土長,在台灣這個山岳王國,生活數十年的台灣人,對於在台灣登山與在其他國家登山,有許多的差異,都沒辦法弄得清楚。…

因為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錯誤,導致台灣即使是以徒步為主的登山天堂,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深入山區享受到原始山林的樂趣,而大多數的登山人口,則是集中在熱門的菜市場化的高山與郊山步道,這是生長在以山立國的台灣子民,最可惜的一件事了。


植被繁盛而路徑不明

台灣屬於亞熱帶的地區,氣候的特色是溫暖潮濕,所以植物的生長特別快速,目前政府單位有關山徑步道的闢建,比較重視最初的步道設施建構工作,對步道設立後的維修除草,比較不受到重視,所以很多步道,就會因為疏於保養維修與除草,而被荒煙蔓草所掩蓋,增加登山者找路的困難性。

(圖/南澳古道,杜立德攝)


缺乏指標與山徑記號

比起國外構建維修良好的的山徑,台灣大部分所謂的山徑或步道,除了少部分的熱門路線之外,比較缺乏完善的指標與記號。國外的山徑步道,通常在登山口、叉路口會設置指標(Trail Sign),標示各路徑前往的地點與里程;此外,沿路還有所謂的山徑記號(Trail Blazing),通常是樹幹或大石上的方塊油漆記號,以登山者站在記號位置,可看到下一個記號的間距來標示,方便可以依循這些記號,維持走在步道上而不致迷路。還好熱心的台灣登山民眾,以義工的方式在叉路口樹幹上,設立了簡單的指標,也為了彌補山徑記號的不足,採用在樹枝上繫掛布條或塑膠路條的方式,來作為標記山徑的權宜措施。

 

風災豪雨路況變化大

每年夏季的颱風與豪雨,造成山徑路況,在不同的時間或地區,好壞變化差異很大。許多台灣高山進出的路線,會依賴昔日伐木時期的林道,這些林道因為已喪失功能,林務局大多已不再維修,加上主要是沿著等高線興建,近年來每逢豪雨風災,都會使得穿越溪谷的路段,新增加許多的坍方與土石流,讓原本的登山路徑,變成步步危險的崩崖地形。

(圖/柔腸寸斷的八通關古道,Tien攝)
 

地形起伏劇烈的陡上陡下

台灣是屬於海島型的地形特色,與中國或美國大陸板塊地形的差異,就是在短距離內地形高度的差異很大,也造成了台灣山徑上,陡上與陡下的高低差地形狀況特多;我們都知道,如果登山時路程的高度差愈大,所需耗費的體力也愈多,這就是在台灣登百岳,有時每日的行程動輒上下高差,達到一千公尺以上,需要耗費很多體力的原因,必須具備良好的體力狀況,才可以進入台灣高山的殿堂。
 

觀念問題導致登山集中

現今一般國人的觀念裏,比較能接受在步道走走的簡單「健行活動」,而深入中海拔山區的原始山徑,從事步行運動,或是高山百岳的登峰活動,則普遍認為是危險性高的「登山活動」;其實這些活動,本質上都是以步行及徒步運動為主,並不能脫離Hiking 或 Backpacking的範疇,而所謂登山健行難度的差異,主要是在於步道或山徑行走的難易度,或是山徑或步道設施的好壞而定。即使如高山百岳路線的斷崖通過,頂多只能算是徒手攀爬類(Scrambling)的活動,與專業登山的攀岩活動(Rock Climbing),還是有很大程度的差異。

(圖/攀岩活動Rock Climbing,123rf)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