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大發現】大家一起來拉賽!野生動物排遺的辨識

  • 劉曼儀
  • 55,443次點閱

話說每次作推廣講座提到身為野生動物調查工作者,「排遺=大便」可以說是我們這行業所謂的「業績」,許多小朋友一看到、聽到,還沒聞到排遺樣本,馬上就會露出「好噁喔~」的表情,他們一定很難想像在山上大姊姊「聞屎兼拉賽」的工作樣貌!

 
認真拉賽的樣貌
 

為什麼研究者會把排遺當成研究黃金來看待呢?一坨夠新鮮的排遺可以告訴你很多關於動物的訊息,單就肉眼判斷可以初步了解動物的種類,動物的食性(同時也會了解該地有哪些動植物資源),進一步如果將排遺採樣之後可以透過DNA的分析確認物種種類(有些排遺並不容易從外觀上作判定因此需要透過DNA的分析),性別、各項生理狀況(比如說是否懷孕?)、物種在分類上的親緣歸屬等等,這些進入實驗室的工作又是另外一門大學問了!不過對於一般野地活動者而言,能從排遺區辨出該區有哪種動物存在,也許能先作好巧遇的心理準備。

把排遺當成研究黃金的原因

  • 可初步判斷動物種類、動物食性、該地區的動植物資源
  • 採樣後經DNA分析,可確定物種種類、性別、生理狀況、在分類上的親緣歸屬

 

台灣黑熊(熊科)

為本島唯一的原生熊類,喜好在海拔1,000~2,500公尺的森林活動覓食,過著逐食物而居的生活。野外看到熊並不容易,只好仰賴各式的痕跡來判斷此處是否有黑熊,排遺就是最主要的判斷方式,另外還有爪痕、腳印、食痕、折枝等。從黑熊的排遺可以看見牠的上一餐吃過些甚麼,其實大多以植物性的食物為主,特別是殼斗科(秋冬季)是牠的最愛;也因為愛吃果實某種程度也扮演像小鳥一樣種子傳播的角色呢!

粗條狀 區別方式是口徑較其他物種較為大
 
吃過動物的屍體從排遺上也看得出來無法消化的獸頭碎屑和毛髮
(說明:在深山裡只有台灣黑熊可以嚼碎水鹿/山羊/山羌等獸骨)
 
軟攤狀 裡頭可以看到未消化的果殼 偶爾還可以聞到植物發酵味道
 

接下來介紹4種常見偶蹄目的排遺,牠們的特色大多圓球狀,以下從尺寸大小來跟大家作介紹:


 

台灣野豬(豬科)

山豬的圓滾滾的排遺常會讓人發出會心一笑,我們偶爾會看到便便當中有草莖將每顆糞便串成一串,功能為何則不得而知! 山豬跟人一樣只有一個胃,因此消化上無法消化高纖,就跟人一樣吃啥拉啥,因此吃植物(根莖)為主的大便看起來纖維就很粗。

被草莖串起來的山豬排遺
 
IMG_9961.JPG

 

 

台灣水鹿(鹿科)

在偶蹄目動物當中體型最大的台灣水鹿,排遺也最大顆長徑約1.8公分,以植物為主食,比起山豬的排遺纖維較粗,水鹿、山羊與山羌的排遺質地都較為綿密。水鹿的排放方式有時是邊走邊拉,有時會固定一小攤一小攤。根據屏科大梁又仁的研究排遺呈現「大而圓多是公水鹿;大而長則是母水鹿」

 
有時會看到成團的水鹿排遺(疑似便秘)
 

 

台灣野山羊(牛科)

山羊的排便往往成堆排放,其糞便一端較平一端較鈍,長約1.5公分,有時可達數千粒。在同一地點有時可見好幾攤新舊堆疊,因此有「山羊公廁」這樣的戲稱。山羊喜好比較陡峭岩壁的地形,往往是登山者要特別謹慎小心之處,卻可見山羊好整以暇經過來有心情解放呢!

同一個據點可發現好幾堆山羊排遺
 
DSC01468.JPG

 

 

山羌(鹿科)

偶蹄目當中體型最小的鹿科動物,跟水鹿一樣只有公的會長角。其體型雖小但叫聲宏亮也往往有壯聲勢的效果。牠的排遺大多成扁圓形狀,長約0.7公分,有時會一顆一顆的散落;有時會如葡萄般成團狀,但相對數量往往不如水鹿和山羊多,也因此落在地方並不好發現

 
典型的山羌排遺會3-6顆擠成一坨
 
筆者見過如一條項鍊般的山羌排遺
 

儘管每種動物的排遺都有其典型,但其實有常常有變化就跟我們人類的便便一樣,建議要成為聞屎工作者,多看並且可以翻翻排遺裡的內含物,記錄下來大概有哪些食物殘骸(是否有植物纖維、果實種籽、獸骨獸毛),可以的話用比例尺拍張照,並搭配周遭環境的觀察(爪痕或磨痕等)如此才有辦法去勾勒出動物生活的整體環境樣貌,國內許多相關動物研究室也需要更多山友來提供這類資訊,而觀察排遺是有趣的一件事也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共生的野生動物喔!

延伸閱讀:祁偉廉,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出版社。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