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魯翁橋 (ロオン橋)

走在古道上    場景很熟悉
彷彿中了毒 總感覺 .... 好像自己以前來過這裡
合歡越嶺古道的一小段 : 魯翁橋 (ロオン橋)

巴多諾夫山  /   魯翁橋  (ロオン橋) / 見晴駐在所 /  日軍墓葬群

魯翁橋 「ロオン橋」
魯翁溪吊橋長約140公尺,高差約50公尺,建於民國三年
橋架上刻有日文「ロオン橋」字樣

「ロ」可以對應的漢字有很多  例如 : 「魯. 路. 呂.   鷺. 芦」
而 「オン橋」可以對應的漢字比較少  大概有 「恩   . 溫」
謝謝老師 解惑


魯翁橋 「ロオン橋」
魯翁橋位於西拉歐卡駐在所和見晴駐在所之間,海拔高度約1360公尺,
橋名來自於此橋所跨越的魯翁溪,魯翁為族語「山黃麻」的意思。
自1914年(大正3年) 4 月中旬起至同年 7 月 17 日止,
南投廳長石橋亨親自督導 的「南投廳道路開鑿作業隊」
協助佐久間總督所指揮的太魯閣戰爭,自埔里社經 眉溪、霧社、三角峯、
合歡山、關原(塔次基里溪岸)、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到天祥進行道路作業。
其中埔里社至眉溪原有輕便台車道,眉溪至霧社僅修部份路段,
霧社至三角峯係拓修舊隘勇路,而三角峯以北至合歡山以及從合歡山向東下塔次基里溪,
經關原、無名溪、魯比社而最後到「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
(今天祥,當時又稱拉比多社),大致上將舊蕃路加以拓修而成,
過溪架橋,如無名溪、魯翁溪等大支流,均架設鐵線橋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18786&IndexCode=Culture_Place
文字說明來源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日軍墓葬區
古白楊戰役時部分喪生之日人的墓葬區

大正三年(1914)五月,台灣總督府為施行理蕃計畫,發動「太魯閣討伐」戰爭,
攻打太魯閣族。在三個月的軍事行動中,日軍戰亡病歿計百名官兵;
由於戰事進行於酷暑夏日,因此戰歿者均就地火化,除部份軍官遺骨迎回日本,
大多數戰歿者則分葬於海鼠山及見晴駐在所下方的墓葬群。
由於墓葬群遠離合歡越道路主線,故為人煙罕至。

見晴原名巴多諾夫,為太魯閣族社名,意謂「石塊」之意。因此處視野良好、
展望開闊,於大正十一年(1922)設立駐在所,並更名見晴,謂其展望良好之意。
「合歡越」一書中曾描述此處可憑眺塔次基里大峽谷、
並遠望荻阪連峰絕景,譽之為勝景。
由昔日駐在所附近古道上眺望,開闊的稜線上視野無阻,確為名符其實的展望點。

資料來源 : http://www.mountainpig.com/travel_single.php?id=1312&PB_page=9

 

共  6.14 公里 / 7 小時
海拔上升  626 公尺 / 海拔下降  621 公尺
最高海拔  1803 公尺

這張照片是在 三角峰分遣所拍的合歡越嶺道地圖
對地圖上那個 日文橋名「ロオン橋」 感到很好奇
居然真的有這座橋    居然這座橋還在
居然  橋上真的刻著 「ロオン橋」

魯翁橋與古白楊橋和鶯橋,昔日並稱合歡越三大吊橋。
前兩座橋因台電曾計畫作為工程 通道,在舊橋另加上現代鋼纜補強,
橋的形制和原本已經有所不同。 門型水泥橋柱上有和其他橋不同的雙弧形造型,
魯翁橋  橋衍上刻有日文橋名。新舊的鋼纜和鐵索大致仍完好,
但木頭橋板已腐壞掉光不能通行
資訊來源 : http://taiwanmt.nchu.edu.tw/download/C1-1%E9%99%B3%E5%BF%97%E5%BC%B7.pdf

台8  137 K  路旁停車   可停2部車的空間

這裡就是我們來回的登山口  雖然山坡往右一點也有布條
還是走這裡的路比較明顯


登山口位於 台8 : 137.2 K 與 137.3 K 中間

2021 D0407 魯翁橋 時間紀錄

  07:30   : 台8  137 k 停車
 07:44 :  137.25 k 登山口起登
07:59 獵寮
 08:13 人造柳杉林  有林務局鐵牌
08:17 大石峰
09:09 駁坎工寮
09:28 巴多諾夫山
09:57 整地駁坎 與 家屋
10:01 合歡越嶺古道 岔路口
10:08 半崩塌的小隧道
10:19 魯翁橋
10:39  合歡越嶺道 回程
  10:44  小隧道
10:49 合歡越嶺古道 岔路口
10:51  日軍墓葬群平台
 11:21 見晴駐在所
12:17 合歡越嶺古道 岔路口 午餐
14:21 登山口


魯翁橋 登山口  約台8 : 137.25 k 正好是一個轉彎處  路口有一面反光鏡

登山口不是很明顯   太魯閣段 指標牌上 有一條布條
如果不注意看   找不到登山口的戲碼 立刻會重演

探訪 魯翁橋  一路上跟著前輩的布條前進
雖已下載航跡  但畢竟是冷門 少人來的山  荒煙蔓草   芒草比人還要高
布條 就是指引方向的明燈   感謝前輩

07:59  從台8爬上一坡後   開始連續瘋了般的下坡 踩著滿地厚厚的落葉  來到 一帆布廢棄獵寮

野草叢生 荒涼偏僻的森林裡彌漫著輕飄飄 濃得化不開的霧
四周白茫茫濛濛瀧瀧   看不清楚前方
黃色布條在白霧中  十分顯眼  一眼就看到

前幾天  又有山友在社團上討論 登山布條 該綁或該拆 !!!
布條絕對是需要的
不是綁不綁 也不是拆不拆  而是布條綁在哪裡 !!

邊鑽芒草縫    邊吃草 @@

山路 時清楚時荒蕪  看著布條一路往下

08:13   人造柳杉林 ,  釘有林務局鐵牌 幾棵樹上做有記號 :  A木 ,  B 木 ,  SP

人造柳杉林   有著寬闊的腹地  這裡路徑有些混亂

08:17  巨大的大石峰 獵人營地 外型有些眼熟 讓人想起南湖的陶塞峰

雄偉的巨岩堆疊  直挺矗立在山凹裡 嘆為觀止

08:17  大石峰 附近散落一些垃圾 生鏽的鐵鍋 這裡曾是  大石峰 獵人營地

寬闊的大石峰獵人營地 很避風 很不錯的紮營地

08:20  偌大的山谷沉浸在濃濃的霧裡
短暫迷失 失去方向
找布條  找布條  找布條 ....................

這是甚麼 ? 樹上掛著2個鐵製生鏽的東西
好奇的駐足端詳  原來是 獵人留下的補獸夾
路徑上散落多處的獵寮遺址  可見從前的這裡生態豐富 肯定有很多獵物

08:42   駁坎工寮
一段陡下一段平路  交錯著
雜草叢中 幾處用石頭砌成的駁坎工寮

看了下航跡    方向指示 往下走
目珠珠向四周地毯似的掃射  :  啊  布條在那裡
芒草堆旁一條黃色的布條 隨風搖擺

09:03  箭竹叢旁斜掛著一個玻璃酒瓶
順稜下切   邊鑽箭竹邊吃草 @@
路徑還算清晰   只是很 「阿雜」

09:09    山徑下方 的  駁坎地基

09:14  好幾個整地的石堆  這裡是 駁坎家屋

繼續沿稜而行 09:28  巴多諾夫山   海拔高度  1500 公尺   森林三角點

巴多諾夫山 = 太魯閣族語是 石頭的意思 巴多諾夫山 山頂四周是高且密的箭竹  濃霧中無展望

兩朵磚紅色的金毛杜鵑在迷霧叢林中   十分艷麗

順稜直陡下 陡下 陡下 心裡 ooxx  回程肯定好玩


09:45  埔里杜鵑
不斷與芒草奮戰   密不透風的芒草中穿行   搞得快發瘋
濃霧中陡下   wow,  一叢粉紅色的杜鵑花  躍上眼前

眼睛一亮   瞬間心情豁然開朗 眼前所有的 阿雜 一掃而空  只留下這淺淺深深的粉紅


雄蕊5枚   ,這是埔里杜鵑  又稱 南澳杜鵑 Bingo,  首拍

09:57  駁坎家屋遺跡
路徑算是清楚  踩著落葉續陡下
很寬敞的 大型的駁坎殘跡

舊日屋舍 地勢平坦   很大的地基疊石圍了好大的一圈

10:01  合歡越嶺道
這裡是一個三岔路口   右往 魯翁橋  東往 見晴駐在所
東南側前方上一個坡  就是 日軍墓葬群

10:02  取右往西行 走 古合歡越嶺道 先去看 魯翁橋

10:08  約略行走 100 公尺  有一半崩塌的小隧道 古道路況良好,有一幾公尺長的小隧道


小隧道裡 仍遺有 老式頭燈   鋼索 和 一些工具

古合歡越嶺道   路況完好


10:14  一小段土石鬆軟 靠山壁內側  腳步放輕  很容易通過

10:18  枯木上長了很可愛的菇群

10:19  魯翁橋
門型水泥橋柱上有和其他橋不同的雙弧形造型,橋衍上刻有日文橋名。
新舊的鋼纜和鐵索大致仍完好,但木頭橋板已腐壞掉光不能通行。

魯翁溪吊橋長約140公尺,高差約50.公尺,建於民國三年

橋面破損 橋板都壞了  鋼纜還在  無法通行
讓人想起南三段的無雙吊橋
再過幾年  無雙吊橋應該也會變成這般模樣吧

橋板已腐壞掉光不能通行
看過山友的網致   她們下溪過 立霧溪的支流 : 慈恩溪
爬上海拔 1610 公尺的焦土山  再爬上海拔 2200 公尺的台8
這樣是 0 形走

不過 下溪很危險  她們還是建議分開走 以後有機會再去 爬 焦土山  到 魯翁橋  南口

魯翁橋  北口 南口的橋 也還在  上方也有  (ロオン橋) 日文橋名

縱使已經過 百年   鋼索仍十分堅固

橋上的橋名 是以日文字刻著  (ロオン橋)
百年古吊橋  真的好珍貴
來到這裡  看著 ロオン橋
就算等下回程還要 : 邊鑽芒草邊吃草  /  邊走邊敷蜘蛛面膜
我都已經不在乎了

走在 古合歡越嶺道 上 心裡有股莫名的感動

10:49  走合歡越嶺古道    原路回到三岔路

岔路旁小山坡上方 就是 日軍墓葬群 土丘上,很明顯有人工的駁坎和階梯

日軍墓葬群 位於一小山丘上  枝葉茂密    平台四周長滿樹木遮掩視線

小山丘上的平台    看不出是墓葬群的模樣

墓葬群為一塚一塚的石堆  據說共有 7 塚 木質墓碑已腐朽   化為塵土

看前輩的網致  平台上還有櫻花 可惜沒看到 日軍墓葬群 與 整地的石堆相比矮了非常多

日軍墓葬群 明顯的人工砌石階梯 與 駁坎


10:55 其實不需爬小山丘 旁邊有路接上 合歡越嶺古道


往東行  這一段合歡越嶺古道 路況很差 蕨類布滿山徑 擋住路跡    雜草密生

11:21 抵達 見晴駐在所
如果不是這幾個玻璃酒瓶  
恐怕會讓人懷疑 這裡居然是見晴駐在所

見晴駐在所 展望不錯 可以看到 新白楊、舊白楊還有萩坂稜線


日治時期的「蕃地」是被排除在殖民地法律之外的區域,警察是部落中最高統治階級、
帝國授權的執行者,為了「防範」、「教化」原住民而大量設立駐在所於各部落中,
還肩負當地產業、行政、衛生醫療上的任務,企圖達到完全掌控蕃地並有效統治的目的。
1914年,五年理蕃計畫最終所爆發的太魯閣戰爭,終使太魯閣族人歸順日方,
由此日人大量派遣警察進入、設立駐在所、開鑿聯絡各部落的道路。
根據《東臺灣展望》的敘述,見晴駐在所標高1400公尺左右的內太魯閣山區,
所管轄的蕃社有2、太魯閣族族人152人,由8名警察組成。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06358&IndexCode=Culture_Object&Keyword=%E8%A6%8B%E6%99%B4%E9%A7%90%E5%9C%A8%E6%89%80
資料來源 : 國家文化記憶庫

華麗轉身 把自己纏住 見晴駐在所 平台上一棵樹幹 長了很特別的樹瘤

見晴駐在所  除了雜草 還是 雜草

弱弱的見晴駐在所

見晴駐在所舊址。1380M,平寬的地基背倚山坡,南側有高約一米之駁坎,
西側亦為駁坎;面南的角落有一半弧形戰壕,正對著駐在所下方的合歡越嶺古道。
由駐在所南側小徑順稜約三分鐘步程,便可下抵合歡越古道主線。
這是網路上爬文山友寫的見晴駐在所舊址
除了那幾支酒瓶   雜草叢生   霧霧的天   只看到幾堆 駁坎

11:35  萩坂山稜線 和 環流丘

11:48  回到 三岔路口 午餐
西往 魯翁橋  東往見晴駐在所  距離差不多  大約 500 公尺而已
往東的合歡越嶺道  路況不佳   往西的路況較好

12:17  我在 古合歡越嶺道上

12:18  原路爬回去 @@

12:21  駁坎家屋

一段陡上  一段平路    並不沒有想像中的難爬
回程路徑反而清楚許多
抬頭望見  粉紅色的杜鵑花叢   心裡還是很興奮

短暫休息  看著下方的環流丘
環流丘,又稱離堆丘、離堆山,是地形的名稱
指河流在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曲流地形

回程時發現更多叢粉紅色的杜鵑
管你是 高山杜鵑 . 台灣杜鵑 . 南澳杜鵑  .  或是  紅毛杜鵑
反正通通是 杜鵑

色彩艷麗的粉紅色杜鵑花 真美

走入深山   沿途都是 魔法森林

咦 !  這是甚麼 ?? 裂開的核桃 ??  裡面的核仁不見了 猴子吃掉了嗎 ???

13:44 大石峰 獵人營地

13:51  人造柳杉林 陡上回程  也沒有那麼累咩 預估 14:30 前可回到登山口

14:19    山徑上有電線桿  台8就在下方 明明看著布條  也聽到 台8的車聲 居然找不到路

登山口就在  台8 : 137.2 右側的小山丘 小山丘 左右 都有布條  都有山友走

14:21  回到 台8 登山口
07:44 出發 - 10:01 合歡越嶺道三岔口  去程共花 137 分鐘
12:17 合歡越嶺道三岔口 - 14:21 台8登山口  回程共花 124 分鐘

台8附近 還有一座 2253 公尺的魯翁山 又稱 蕨山
登山口 位於  台8  140.9k  陽明隧道口
要去嗎 ??
不要   霧茫茫

開車往花蓮方向  饅頭山 看起來好驚悚

荻板山登山口   台8線158.6K
可望見下方的 廢棄鐵皮屋
期待以後有緣去看 鶯橋 和 古白楊橋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阿源的頭像 阿源

    紀錄的很詳細,

    • 阿源的頭像 阿源

      請問有gpx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