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失溫/低體溫 (Hypothermia)

失溫/低體溫 (Hypothermia)

天氣變冷了,前幾年有談過凍傷和凍瘡,今天來談談會出人命的「失溫」

※ 定義

失溫是指:身體核心溫度下降到35°C或更低。

更細分為

1. 輕度(35-32°C)
2. 中度(32-28°C)
3. 重度(28-24°C)或深度(<24°C)

d32acd1b115099a5ce013804d543a795.jpg

(圖/123rf)

※ 臨床表現

因為在野外,不易測量到人員的核心溫度,所以操作上是以臨床的表現來做為評估重點。(畢竟沒人會無聊帶支體溫計上山吧?)

基本上,出現中度以上失溫,在野外就不容易處理,要快點撤離下山。

「輕度低體溫」

人可保持警覺,但會出現行動不便和發抖不受控制。

顫抖會增加代謝熱的產生,並有助於防止體溫過低,只要患者有足夠的能量儲備來保持顫抖,並且與環境充分隔離以保留產生的熱量即可。

找到緊急避難點後,休息30分鐘,飲食,被動式回溫(移至溫暖的環境,脫掉濕衣服,在保暖層或失溫毯中進行保溫)以及主動進行外部取暖(飲用溫暖的飲料並使用熱水袋,大加熱袋) ,或使用加熱毯;足以治療輕微的體溫過低。

如果無法重新回暖或患者無法通過這些措施得到改善,則需要將其撤離。

「中度低體溫」

對環境的警覺性會下降,在耗盡能量儲備後,最後停止發抖。(沒力可以抖了...)

如果進一步失去控制血管舒縮功能,體溫過低的病人可能會感覺過熱,並想脫下衣服/衣服 (因為原本四肢收縮的血管突然放鬆,造成心臟打出來的熱血灌流),這是一種稱為反常脫衣服的現象 (paradoxical undressing)。

這些患者的心臟處於心律不整的高風險中,因此需要更小心地進行處理。重新加熱的方法應側重於在患者處於水平位置時加熱患者的核心,以避免四肢回心的冰冷血液造成刺激。因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除了進行被動回暖和主動回暖之外,還應在能夠取得的情況下,主動進行主動內部加溫 (靜脈打入加熱過的輸液)。

再嚴重下去,就要跑急救流程了,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中。

fc6f1955887da56ad8d2235e339b7cce.png

失溫/低體溫分類及處置(圖/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 增加補充一段,雖然不到失溫,卻是最多人會遇到的情況 ~ 冷壓力 (Cold Stressed)

基本上就是核心溫度還沒下降,但是身體開始對冷做出反應了;一般會先減少流往四肢的血流,以維持核心溫度,所以會手腳冰冷。

在上山常常出現在以下三個狀況:

1. 停下來休息沒有找避風處或把外層防風衣物穿上 (風寒效應)
2. 大休休太久 (身體沒有持續活動來產生熱量)
3. 沒有途中動不動就吃一點東西補充熱量

所以解決方法就很直觀:

1. 保暖做好,找到避風處再休息
2. 每次休息不要太久,身體冷掉要快點動一動
3. 想到就吃點東西,不要冷了或餓了才找東西吃

※ 最後用點人話來結尾

秋冬時節進入高山,晚上溫度常常會降到冰點,再加上風寒效應,真的不可不慎。

我自己是會帶支輕量化的保暖瓶裝熱水,小休時不用另外開火煮水;即便是有人負責炊事,背包中也會有顆輕量化爐頭和110g的小瓦斯罐應急 (這樣才不到300g);腰帶和胸前袋中,都是滿滿的行動糧;最後就是停下來一定會把風衣穿上,到營地就要把溼的衣服換掉,因為只要一冷下來,要回暖很花時間的。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在山上保暖的秘技。

※ 參考資料:

1. Giesbrect GG. “Cold Card” to Guide Responders in the Assessment and Care of Cold-Exposed Patients.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8;29(4):499-503.

2. Zafren K, Giesbrecht GG, Danzl DF, Brugger H, Sagalyn E, Walpoth B,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out-of-hospit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2014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4;25(4 suppl):S66-85.

※ 延伸閱讀:凍傷和凍瘡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