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個GREGORY背包是舊款的Z55(現已重整為輕量的Zulu系列),第二個是去年入手的Batoro 65,第三個是本文要介紹的Paragon(女款對應為Maven)。三個背包各有優點,也屬於不同的產品定位,很難排列比較。若硬要做出區別,Paragon可說是三者之間兼顧背負系統與輕量化的首選。
怎麼說?Paragon 58和Batoro 65相比,兩者的極限負重差不多,但Paragon空包淨重輕了約500公克;而Paragon 58和Zulu 55看似功能接近,淨重也一樣,Paragon的極限負重卻比Zulu多了5公斤。
但這只是粗淺的比較,真正要看的還是設計細節與用料的差異,況且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身體的構造與耐力也不一樣,最好、最貴的背包不見得是最適合的背包,唯有多方嘗試才能找到自己肩膀上的最佳拍檔。如果你剛好在這幾款列舉的背包之間舉棋不定,看完這篇文章說不定能幫助你釐清一些疑惑。
Paragon細節解析
我的男款Paragon 58,顏色「燒橄欖」(Burnt Olive)
官方重量(M/L)1,620公克,防雨套90公克,總計1,710公克,極限負重22.7公斤。若打包得宜,以這個容量縱走三~五天不是問題,甚至也可挑戰七天以上行程。(敢這麼打包票是因為曾經用更小容量的背包走過13天行程)
呆呆的對應女款Maven 45,顏色「氦灰綠」(Helium Grey)
官方重量(S/M)1,500公克,防雨套75公克,總計1,575公克,極限負重18.1公斤。
實際使用的照片,在人倫林道的停機坪營地。以下以Paragon 58男款為範例做介紹。
Paragon 58 主面料使用210D抗撕裂耐磨尼龍,底部則使用更厚的420D布料。包體略呈頭小身體大的幾何,外觀線條不脱GREGORY日益精簡的設計。
登山背包必不可少的正面彈性網袋,解開扣子後可以塞一些隨手需要用到的東西。袋子的彈性很好,也非常透氣,長天數縱走時,很適合塞剛換下來的外衣或貼身衣物(內衣褲、襪子、頭巾⋯⋯等),天氣好的話曬一下就乾了。
頂蓋外部的拉鍊收納空間,空間足夠塞進所有小物。此外,幾乎半開的拉鍊攤開後,讓找小東西變得方便許多(但也因此要小心不要東西掉出來了)。
內建的背包防雨套則收在頂蓋內的拉鍊袋,不放雨套的話可以當作第二層收納空間。
裡頭有鑰匙扣,記得把車鑰匙乖乖扣好,免得發生鑰匙丟在山上的悲劇。(每次走回登山口取車時我都會有這種恐懼⋯⋯)
背包右側的彈性網袋,空間很足夠,放進帳篷營柱和保溫長瓶後仍綽綽有餘。黃色的壓縮帶拉緊後可將東西扣住,若物件太長,則可使用上面的灰色壓縮帶做加強。
將側面網袋的物品移除後,可以看見右側有一條拉鍊,將黃色調整帶解開後可以將整個側面拉開。
像這樣,拿東西非常方便,但要記得將慣用的物件放在右邊,免得還是得用手伸進去掏。這個設計也是Paragon和Maven與舊款的最大改變。
背包左側的彈性網袋,兩個開口的設計可以同時放水瓶和其他物品。圖中是斜插的水瓶和保暖的薄軟殼外套。
下方的固定繩環有調整鬆緊的織帶,收納登山杖和冰斧皆可。但要注意,只有單邊收納而已,所以兩根登山杖要同時收在一起(測試過,伸縮杖和折疊杖都可以綁得很牢固)。
這樣的設計方便單手將水瓶取出,不用麻煩別人幫忙拿水,非常方便!但是要記住,水瓶不能太長,否則會有點卡到手肘,也比較容易掉出來。
腰帶兩側都有立體拉鍊收納袋,可以放行動糧、行動電源、電池或頭燈等小物。
隱藏在腰帶內的「FIT TUNE」調整系統,可以將魔鬼氈鬆開後調整腰帶長短,以背包M/L尺寸為準,可以容納27" - 53"的腰圍。
大概是因為可以撐到53”的腰圍,所以腰帶超長,拉緊後還剩下一大截,嫌礙眼的人可以自行裁斷。
背包底部可分出隔間收納物品,不用時將扣環拉開即可。以前我都拿來放睡袋、睡墊,後來發現其實可以把整個內外帳都塞進去,營柱獨立放在外面,如此一來背包可以站得很挺,重量也不會跟睡眠系統的裝備差太多。
底部的兩條織帶可以獨立拆卸,或者用來綁定外掛的泡棉睡墊和其他物品。
背部和腰部皆是大面積的3D立體泡綿背板,輕量、透氣、緩衝性佳,行進間有助於散熱,背起來貼身卻有足夠的空氣流通空間,非常舒適。
拉近看一點,腰部左邊有塊小標籤寫著「FreeFloat」,意即背包建有「FreeFloat 通風懸掛系統」,連接腰背的3D泡綿面板,在完整包覆臀部和下背後,能隨著身體的自然律動而運動,藉以提高身體的穩定性,讓背包隨著路面起伏緊貼著身體,不會因突如其來的姿勢改變而被背包牽引。
VesraFit 可調整式背板,可依據脊椎長度調整為適合身形的設定。和腰帶一樣使用魔鬼氈固定,調整快速又方便。
打開主袋,貼背處有水袋收納隔間,3D SpeedClip 水袋扣是新的設計結構,可兼容GREGORY的 3D Hydro 水袋,但要拿來掛其他品牌水袋也沒有問題。
水袋吸管拉出來後可以延伸到右邊的肩背帶,在胸扣帶右邊有多一個水管的立體夾器,可直接將水管夾住固定不影響水流,是一個很巧妙又方便的設計。
胸扣帶有滑軌可上下調整,同時內建一個求生哨。另外,左肩背帶有個放墨鏡的Quick Stow收納系統。
像這樣,將一支鏡腳勾在有墨鏡圖示的鉤環上,然後將下面的彈性還拉上來勾進去即可。墨鏡可以固定得非常牢固,艷陽天健行必備!
看了這麼多我圖文介紹,我覺得透過官方的影片,其實能更快理解Paragon和Maven的特色在哪,有興趣的話可以各花三分鐘的時候再複習一次 :)
GREGORY Paragon/Maven
Paragon新舊版比較
GREGORY的背包幾乎每一年都在改款,所以一般大家面對新款背包時,第一個念頭很自然會想到:「改了什麼地方?有沒有改得更好?如果沒有更好,是不是回頭買舊款包就好了呢?」
就我自己的看法,改款有時候不見得是升級,而是做「定位」的盤整,將功能有些重疊的產品解構後重新定調,如此一來可讓消費者在選購時,能依據需求快速找到想要的背包。否則令人眼花撩亂的型號、功能、專利⋯⋯一字排開時,很容易讓人在第一時間打退堂鼓。
所以,雖然很不想將GREGORY背包依等級分類,但一般被視為最高階Batoro下一級的Paragon,勢必要在Batoro與Stout之間做出明顯的區別。
外觀可以看到一些改變,詳細的比較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紹。
1. 側面直開拉鍊
舊款並沒有側開的大拉鍊,要拿東西只能打開上蓋,方便性大打折扣。
2. 腰帶
舊款的腰帶也可以調整長度,但調整方法略有不同。我覺得新款改得比較好,可以避免外置的魔鬼氈老化,或發生不小心勾到就扯開的問題。
3. 透氣背板
和新款差異不大,都是高透氣的輕量EVA泡綿墊,不過新款更著重在腰帶透氣度的提升。
4. 肩背帶
新舊款的肩背帶厚度接近,但可以看出新款背帶的透氣孔較大,背起來不悶熱,是感受度很明顯的升級。
另一個沒拍到的地方是舊款的胸扣帶沒有內建求生哨,以及新款的扣件和拉環都有升級。整體來說,除了一些小地方以外,其他所做的變動我認為都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Paragon實測心得
【西巒大山】
- 季節:4月
- 行程:三天兩夜,全程負重健行距離約24公里
- 場合:重裝健行/野營
- 重量:約背負14.5公斤
D1:雙龍部落 → 雙龍林道 → 停機坪營地 6.5hr
D2:停機坪 → 人倫林道 → 巒安堂露宿 4hr
D3:巒安堂 → 西巒大山 → 人倫工作站 10hr
第一次用Paragon重裝健行,老實說不太適應,所以走起來有點腰痠背痛。
走了一個小時覺得這樣下去不行,經呆呆提醒背包的背長可調,心想大概是調得不夠短,背包的重量沒有有效分散到腰部的甜蜜點。卸下背包後將背長拉到最短,接著微調一些束帶後舒適度立刻改善,接下來走路就沒那麼不舒服了。
吻合身形的背包真的非常重要,還好背長和腰帶在上路後還能調整,謝天謝地。
在最後取水點休息。從這邊多背了4公升水,背包總重瞬間拉到18公斤。
前兩天要過的地形並不複雜,還沒能感受到 FreeFloat 臀帶系統的穩定性,一直到第三天從西巒大山下坡後才明顯覺得它的優點(這個後面講)。
抵達停機坪營地。由於第二晚會睡在巒安堂辦公室內,基於帳篷只用一晚背上去CP值太低的因素,第一晚在營地只用天幕搭帳,重量省掉不少,因此這幾天決定吃好一點,食物多背很多,甚至連拖鞋都帶了,否則背包總重應該是不會超過13公斤啦⋯⋯。
呆呆是想冒充成背包讓我背走嗎?
第二天只需要走四個小時的林道,輕輕鬆鬆。
挑戰一直到第三天登頂西巒大山後才開始,必須面對高達1500公尺落差的陡坡。我用GPS手錶的紀錄算過,三天以來累計爬升1881公尺,下降1599公尺,看來所有的下降都集中在第三天了。
高達1,500公尺落差的陡坡實在令人厭煩。如果是輕裝來回應該會輕鬆很多,奈何我們得重裝下行,難度會高一點。說腳不痠就太逞強了,即使食物吃光,加上當天背負的水量,背包的負重仍讓膝蓋隱隱作痛。還好Paragon的背負系統不錯,沒有讓肩頸和腰部有額外負擔,讓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雙腳。另外,也就是在此時感受到FreeFloat 臀帶系統穩定的包覆,讓背包在一連串多變複雜的下坡地形能牢牢固定在背上,不會因身體的震盪而偏離主幹。
總結這次背Paragon上山有點像新手開車,在不熟悉性能的狀態下有點懞懂,身體需要和背包多一點相處時間才能適應。但呆呆表示,和她背過的Deva 60相比,她其實更喜歡Maven 45多一點。可能是Maven包體較小能更貼合呆呆的身形,而45L的容量對呆呆來說剛剛好的緣故,在背包淨重和舒適負重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
【閂山鈴鳴】
- 季節:6月
- 行程:三天兩夜,730林道負重健行距離約26公里
- 場合:重裝健行/野營
- 重量:約背負11.5公斤
D1:730林道11.7K → 23.2K輕裝來回閂山 → 24.5K水源營地(重裝5hr)
D2:24.5K水源營地 → 鈴鳴山 → 人待山 → 24.5K水源營地(全程輕裝)
D3:24.5K水源營地 → 730林道11.7K(重裝4.5hr)
和西巒大山相比,閂山鈴鳴只有林道上會背負重裝,兩座百岳都用攻頂包解決即可,所以行程難度降低很多;加上這次攜帶的裝備較少,即使背了較重的帳篷,出發時加上行動水秤重後也只有區區11.5公斤,大約是Paragon 58極限負重的一半,我想應該可算是「超舒適負重」了?
呆呆在出發前為了拍照在山徑上踩空跌倒,身上帶傷不好負重,去蕪存菁後背包總重只有9公斤左右,也是Maven 45極限負重的一半而已。
林道18K的「閂山之門」。
六月懊熱的天氣讓身體大量出汗,但背部並不覺得濕黏,取下背包休息時背部大致是乾爽的狀態。
抵達23.2K的閂山登山口,這邊得將背包暫時丟包,所以將防雨套安裝上去,避免突發的降雨淋濕背包,也可降低背包內物品遭竊的風險(防人之心不可無啊,貴重物品還是得帶走)。
24.5K水源附近的林道,找塊空地就紮營了。後來證實這安排正確,隔天走到25K工寮驚覺那邊實在太臭了⋯⋯。
抵達營地後快速將帳篷搭起,接下來我習慣將背包內所有物品都掏出來,將睡墊充氣、把枕頭做好(把羽絨外套塞進長型防水袋),待東西都井然有序地排好後才開始煮飯。多虧Paragon側面那條大拉鍊,讓我可以很輕鬆地將裝備快速取出。
呆呆說:「我很愛Deva 60,對我而言,Maven 45 和Deva 60的背負性都很好、很舒服,但基於個人對空間的偏好,我喜歡設計更簡單的Maven。因為Maven的隔間相對較簡潔,所以我可以確實使用到每一個收納空間,打包分類的時候也更輕鬆、更有效率,不需要煩惱記住每一個東西擺放的位置。」(我說呀,這應該是記性的問題吧?)
平心而論,Baltoro的背負系統的確略勝一籌,否則就沒有產品區分定位的必要。但由於Paragon背包總重較輕(輕了500多公克),加上有足夠的背長、腰帶調整空間,讓使用者能依據不同背負重量去調整身體負荷的支撐點,光這個使用彈性就讓Paragon擁有競爭優勢,能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選項。
誠心推薦Paragon給想要兼顧舒適負重與輕量化的山友,像我這樣沒有刻意輕量化,含水、食物、燃料和所有裝備的總重也不過11.5公斤,而且目測背包還沒有裝滿,仍可再裝進額外兩天的食物,如此一來不只三天兩夜,用Paragon走五天四夜也不是問題。
而實際走到終點再量一次背包,在水壺清空而食物還剩一大袋的狀態下,吊秤實測背包僅剩下8.5公斤左右。代表只要能把基重Base weight降到一定重量後,能夠走幾天幾夜都是打包技巧和慾望克制的課題了。
款式一覽
Paragon 48/58/68
男款有三個尺寸,官方重量由小至大分別是1.6kg/1.62kg/1.68kg。
Maven 45/45/55
女款有兩個尺寸,官方重量由小至大分別是1.5kg/1.55kg。(國外尚有65L尺寸)
*詳細款式、顏色、價格,請洽 GREGORY Taiwan 臉書專頁
*如果想要試背,推薦到Gregory 全台通路門市看看,服務人員細心又專業;或者到GREGORY官網查詢
- 以上內容由Gregory贊助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