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野果:183種果實踏查,自然詩人梭羅用最後十年光陰,
獻給野果的小情歌(二版)
作者:亨利.梭羅
譯者: 石定樂
繪者: 黃南禎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3日
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但上帝也沒有這麼做,因為草莓已經很完美了。
自然詩人梭羅用生命最後十年光陰獻給野果的小情歌
內容簡介
★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
★中文版精心繪製7張滿版彩圖,與46張珍貴黑白插畫
1851年春,梭羅以表格列出每一季要觀察的植物和自然現象,他閱讀植物學家的著作,師法自然觀察技術,展開他長期的記錄,梭羅曾說:「我的天職就是不斷在大自然中發現上帝的存在。」1859年秋,梭羅提筆開始寫《野果》,然而臨終前仍未能完成野果的調查工作。
這本書從一年的五月雪融開春為始,到十一月寒冷冰凍來臨前,共收錄183種北美野果,從花期、結果日、成熟期,地理分布、姿態樣貌,及至各類昆蟲、魚鳥與植物間的自然關係,更重要的,還有那果實滋味,他都娓娓道來。
梭羅與野果共舞十年,若不是肺病早逝,恐怕要付諸一生。梭羅在書中不做《湖濱散記》的哲人,而化身成和藹細心的田野踏查者,有著豐富知識又識得情趣的植物學家。梭羅關注的雖是生長於北美新英格蘭區的果實,然而透過他對果實的研究,感受他所投入的漫長時間,感受到他的柔軟,與對大地的濃濃愛意。
什麼是生活的品質?生活的可貴不在於金錢的獲得與物質的換取,梭羅期盼的是,親近腳下的自然環境,認識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萬物生長無不配合四季運行,它們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果實更牽引輻射出更大的生態圈。散步野外林間,賞野果、採野果、吃野果,自然的殿堂給予我們的,遠遠比哈佛、耶魯學校給的更多。
****
這是我們這位偉大的自然作家最後的成果,《野果》堪稱美國福音──為我們展開自然的神聖畫卷,從每一頁上,呼之欲出的張力,那是身為自然主義者的梭羅和身為自然傳教士的梭羅之間的張力。──《時代》雜誌
****
【精采摘選】
◆衡量任何一項活動的價值都不能憑它最後盈利多少,而應該看我們從中得到多少長進。
◆一般來說,有草莓的地方附近就有鱒魚,因為適宜鱒魚的水和空氣也是同樣適合草莓生長。
◆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但上帝也沒有這麼做,因為草莓已經很完美了。
◆還是印第安人起的名字好──心果。彷彿天意,初夏時咬開一個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顆紅彤彤的心,勇氣豪情頓時油然而生,一年餘下的漫長日子裡就能面對一切,擔當一切。
◆到了夏天,不要拘泥哪個特定日子,在屋子裡讀讀寫寫一上午後,下午不妨移步到野外樹林邊,隨性轉向什麼植物長得茂盛卻又地處偏僻的濕地。一定會發現那裡有好多漿果迎接你呢。這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果園。
◆所有自然生長的東西都散發出某種香味,吃起來有種難以捉摸的美味。這個世界上每顆果子都能製成瓊漿美食,但我們這樣粗糙的味覺卻感受不到,這就好比我們到了原本諸神居住的天堂卻毫無察覺……蘋果是最重的東西,牛只要一看到蘋果就會流汗。趕車的人一心要把蘋果運到它們不該去的地方,而剛一上路,那些蘋果就開始一個個從大車上溜走。老闆拍拍麻袋,覺得貨物都在,可是運到市場上的只是它們的皮囊和果核,這已經不能算蘋果了,只是一堆果渣。它們一個接一個飄搖升天,帶著它們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去了天堂。
◆如果長了越橘的地都被劃為私人所有了,那個國家會是什麼模樣?
◆是的,我們有權利把越橘作為私有財產,就像我們可以這樣處置草地和樹木一樣;是的,這樣做並不比我們公然立法支持的成百上千的行為更壞。
◆越橘減少也是我們為修鐵路付出的代價之一。我們所有的所謂「發展」無不是為了要將農村改造成城市。只是這些損失卻從沒見任何人向我們補償。……我並不是生來就愛抱怨挑剔──「我愛凱撒,更愛羅馬。」
◆我並非對所有的蘋果鍾情,不是每一種蘋果都香甜好吃,我並不想要據說能延年益壽的蘋果,也不想要泛著粉紅的神奇青蘋果,我不要讓人聯想到什麼人可惡的老婆的那種,也不要引發戰鬥紛爭的那種。這些我都不要,我只要一顆從樹上摘下來的蘋果。
本書特色
1.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
梭羅晚年傾其知識心血的力作,手稿曾經轉手多次,紙稿順序混亂,最後在1940年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入,並一直到梭羅學會的布蘭德利.P.迪先生花了多年時光,破譯梭羅難以辨認的筆跡,配合梭羅的日記、筆記及梭羅提到的著作才將這本因凌亂難以成章、字跡潦草難以卒讀而未見天日的手稿在1999年整理成書。
2.自然生態的經典
梭羅記錄所居北美新英格蘭的風土,四季的果實種類、成長與變化,梭羅有科學家的理性,及文學家的感性,文體自成一格,寓理於情,是自然生態觀察與書寫的最佳範本。
3.台灣中文版第一本
梭羅傾注生命最後十年,時隔130多年終於問世的心血之作。
4.中文版多幅精美插圖
邀請台灣插畫家精心繪製數十幅黑白和彩色插圖,展現果實與自然姿態,彷如親臨北美田野。
5.反物質、反璞歸真的呼籲
18世紀從歐洲吹來的產業革命風潮,到了19世紀已使美國社會瀰漫在高度的工商業發展,與物質主義氛圍,人們的價值觀改變了、精神層面被忽視,梭羅看見重工商主義帶來的衝擊,主張人要回歸自然,去平衡外在的世界。《野果》記的是小小的果實,觸動的卻是每一顆渴望擺脫現實束縛的心靈。是梭羅實踐土地情懷的證明。
6.自然帶來的寧靜與喜悅
植株們數十年如一日發芽結果,每一顆果實都嬌媚,各有自己的天命,無不能感受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寧靜又富含詩意,於何時何地(辦公室、家庭)任何情緒情境皆適用。
7.那些野果教我的事:讓天賦自由
每一果實都是獨特的生命,有獨特的風采,與滋味,誠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在你所屬的季節裡,綻放你最美最甜的模樣吧。
8.那些野果教我的事:從梭羅的野果思考我們的土地關懷
色香味俱全的果實小百科,是以果實的角度來認識新英格蘭風情的另類旅行書寫。梭羅寫的對象是果實,讀之卻有風,有陽光,見樹更見林,有視覺,也有觸覺和味覺,旁徵博引史詩與傳奇。他不是一個人登山的遠行者,不是湖邊的隱士哲人,不是義憤填膺的不服從公民,一年份的野果紀行,開花到結果,每一顆新鮮欲滴的果物不時喚起你思索真正的生活意義何在。
9.19世紀一位孤獨的美食家
梭羅走到哪裡摘到哪裡,摘什麼就嘗什麼。吃野果,是實驗精神,也是饕客精神,這是最佳的認識自己土地的方式。
10.精緻包裝
精美的印刷值得中文讀者收藏,大方展示諸多果實圖像,遠觀近看,更是喜愛自然文學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一本讀物。
名人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范欽慧(自然作家、紀錄片編導、野地錄音師)
黃裕星(林業試驗所所長)
黃麗錦(《野花999》、《野果遊樂園》作者) ───愛不釋手推薦
序
推薦序
尋找知識與體驗之間的平衡
李偉文(作家)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反智的體驗」「知識的強炙」……在對立之下似乎也各有流弊,比如追求知識到後來變成辨識物種比賽,自然知識只是研究者驕傲的文飾。相反的,一昧地只追求體驗,乃至於重視形式,或許也會形成讓民眾「困坐自然現場,一臉迷惑、尷尬、無聊」,難免流於「國王的新衣」之類的虛偽。
那麼如何在知識與體驗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其實在一百多年前,梭羅已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最早,梭羅以《湖濱散記》開始,他也一直是自然體驗與靈修派的代表,他也曾加入亦師亦友的哲學家愛默生的「新英格蘭超驗主義俱樂部」,他也是近代把自然知識融入到更宏遠深邃地宗教靈修而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先驅。
但是,我們從這一本剛剛出土的《野果:跟著梭羅探訪183種植物之美》,以及前些年出版的《種子的信仰》可以得知,梭羅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知識,也有非常科學又嚴謹的自然觀察技巧。
從梭羅身上我們知道,對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生命,關心環境的人而言,知識的追尋與靈性體驗的經驗,兩者並不是互相對立,而是一體的兩面。
若回到環境教育來說,梭羅的「野果」與一般的自然課老師不同,梭羅的文筆帶有深厚的個人色彩,是一個人滿懷欣喜與感動之餘的分享。課堂上的講解,有一定的內容與範圍,是制式化的,而個人的分享就很生活化,除了自然知識,還可以有人文歷史,是將個人的生命經驗透過這些野果來分享給大家。
環境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那種究竟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覺得教育基本上像是商業的買賣。
買賣成立的要件是有人賣,也要有人買。沒有人去買你的東西,應該就不能說完成了一件交易。
既然教育如同買賣,那麼當我們也想把某一項東西(觀念、想法、價值觀、知識……)去賣(傳遞)給別人。可是別人如果完全沒有接受說你已經「教」了嗎?
因此,我認為,根本不需要徬徨於重視體驗或知識,「有效」應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不管用任何方式任何技巧,只要有效、能影響人、能感動人,就是最好的方法。
孔子說「因材施教」實在很有道理,我們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標地物進行自然解說教育時,對於不同對象所採用的方法一定是不一樣的,「有效」是我們評估的唯一指標,而不是在該重知識或該重體驗這種技術上的層次打轉。
在這「有效性」來說,梭羅從「湖濱散記」到「野果」,用不同方式跟我們示範了環境教育的方法。
而且梭羅不只離群索居獨自居住在湖濱成為所有愛好自然的人們嚮往的生活方式,即便後來他回歸城鎮,也不斷藉由散步、旅行,示範與自然互動的方式。
其實我們之所以親近大自然,與自然互動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好學問名型,不管是圍著解說員或指導老師發問或查閱圖鑑,以自然知識的追求為主。第二種是名士欣賞型,也就是到大自然裡散散心,紓解壓力,呼吸新鮮空氣,不在乎植物昆蟲的名稱。第三種是形上哲思型,在大自然中追求靈性的成長,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這三種模式,也表明了大自然對人類的三種不同層次的功效。第一是具象的,鳥獸蟲魚的知識的確對這個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有所幫助,畢竟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憑藉,都來自於大自然,甚至美的源頭,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根源,也都是來自於大自然。同時多到大自然走走,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有所幫助。
第二層是心,也就是精神,人到大自然可以紓解壓力,從大自然豐富的生命裡可以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與對生命的熱情。第三層就是靈性的部分,也就是宗教的層次,探索生命的意義,人從哪裡來,人死後到哪裡去,這種生命萬物一體的共同感。
這三種不同層次的作用,在梭羅任何一本著作裡都可以看到,因為梭羅從來不會把自然知識視為單單只供我們利用與研究的對象,他可以從眼前的小小的野果讀出自然規律,看到那與人共通的屬性。
哲學家愛默生為梭羅所寫的傳記裡提到,梭羅以全部的熱情將他的天賦獻給了故鄉的田野,也不斷表示,他的家鄉就是最適合自然觀察的中心。
其實梭羅這種以住家附近為場域的自然觀察,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多年所仿效並推動的定點觀察。我們要求每個志工在自己的生活範圍之內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私密花園,不限區域大小,可以大到一整個山谷溪流,也可以小到自家陽台或巷口的小公園,然後長期觀察那個地方一年四季中各種生物與環境的變化與互動。
經由這種觀察,我們可以了解到也許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具有非常豐富的生態互動,也可以知道從自己的家門口就可以觀察,從自然中體會生命的珍貴與奧妙。
當然,以荒野保護協會身為環境保護團體的立場,我們也期待若串連起這種由小而大的住家附近的自然觀察,那麼荒野分散各國數以萬計的志工就可以形成一個全面環境監測與守護網,只要任何地區被人為干擾或破壞了,我們就可以立刻得知並且想辦法保護。
這種長期在住家附近場域的自然觀察,對個人來說,尤其是孩子,還有額外的好處,也就是建立人與土地情感的連結。
這個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因為去的次數多,觀察久,就會產生感情,這種與土地親密的情感連結,在個人的生命進程上,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西南部有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納瓦荷人稱這片土地為「四角之地」,由他們神話中的四座聖山圍繞而成。納瓦荷的巫醫曾經這麼說:「記住你眼前所見,把目光停在一處,記住他的樣子。在下雪時觀察它,在青草初長時觀察它,在下雨時觀察它,記住它的氣味,來回走動探索山岩的觸感。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伴隨你。當你遠走他鄉,你可以呼喚它,當你需要它時,它就在那兒,在你心中。」
我想,這就是大自然可以撫慰人們心靈的原因吧!也就是我們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來源。就讓我們跟著《野果》,開始進行自己的觀察與紀錄吧!
每一顆果實都包藏一個完美的實踐
范欽慧(自然作家)
如果每一顆果實都包藏著一個完美的實踐,那麼唯有一個心靈充實又純淨的人,可以與它的意志鏈結,參透那背後的理路,洞燭其中的智慧。如果我們還在尋求各種生命的啟示時,梭羅已經透過那些看似渾然天成的自然成就,來為讀者揭示著一條思考祕境,儘管當今生態環境的變遷,讓許多植物面臨到生存的考驗,我不知道那些曾經存在於一百多年前的野果,至今是否仍安然在北美森林中延續生命,但是我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野地的深刻觸動,已隨著世代逐漸失落,如今我們重讀百年前的自然筆記,要去欣賞的不光是野果的風情,而是貼近那樣的心靈與反思,找回來自野地的信念與力量。
對人類與自然平等論的深遠影響力
黃裕星(林業試驗所所長)
梭羅在他44歲的英年,因肺病而早逝,以致許多曠世著作都在他身後才整理出書,但這完全不減損他對人類與自然平等論的深遠影響力。梭羅遺作《野果》一書的出版,以及中譯本的問世,都可使梭羅熱愛周遭生命的情愫直接感染讀者,值得大家細細品味。雖然新英格蘭地區的野果種類與臺灣大相逕庭,但啟發大眾關愛家鄉土地及自然野趣的意義是一樣的。讀者們千萬不要「全世界走透透、臺灣山林沒走過」,效法梭羅,多親近故鄉村野、尋找野果吧!
善用五感體驗,細細品味野果的獨特滋味
黃麗錦(《野花999》、《野果遊樂園》作者)
亨利.梭羅是我十分喜愛的一位作者。他的《湖濱散記》、《種子的信仰》是我一讀再讀的好書。《野果》這本書則是梭羅對於家鄉北美新英格蘭地區的植物,十多年來的觀察記錄,十分詳實記錄了183種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以及生長環境。除了描述其型態,果熟的日期之外,更是善用五感體驗,細細品味野果的獨特滋味。例如:阿龍尼亞果在未成熟的階段,吃起來很刺喉嚨、讓人有冒煙的感覺,但真正成熟之後,吃起來就甜多了。有的野果具有野性,山楂一經人工種植,結的果就不好吃了。野蘋果只能在野外才能領略它的美味,若是把它們帶回家,「竟然酸得能讓松鼠的牙倒掉、松鴉發出哀鳴」,唯有經歷大自然風霜雨露的試煉,才能轉化為種種味道,讓我們一一回味。
樸質純淨的文筆,引人入勝,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於自然的喜悅與感動,讓人迫不及待跟隨著他的腳步走入山林,去體驗去看見這自然的美好。 找個時間,就由居家身邊的公園開始,去發現記錄屬於你的野果觀察故事吧~
*本書書介由自由之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