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109.01.07 天氣:晴天
在販賣區入口立有兩塊有關北關海潮公園 的解說牌。非假日出來擺攤的並不很多。
「北關海潮公園 」又稱蘭城公園位於位於頭城鎮更新里(舊名梗枋)此地附近皆無民宅聚落只有北關海潮公園 的巨石靜靜的在海邊日以繼夜的迎送海水的潮起潮落。
大樹下的北關海潮公園 入口。從停車場不經過販賣區走上方天橋也可下到入口。
公園內有停車場、販賣區、觀海亭、景觀步道、古砲台 、大榕樹及石椅等,在巨岩上或觀景步道上可清楚眺望龜山 島、外澳海灘及濱海公路景物,地勢不高卻有登高臨下之震撼。
北觀公園的地理資源極具豐富,尤以單面山及豆腐岩地形為東北角之最。清道光5年,通判烏築芳即選定為蘭陽八景之一,標其名為北關海潮。
北關在清朝的時候,是進入宜蘭的重要門戶之一。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通判高大 鏞曾奉准在北關設置關隘一座,派兵駐守並設置火砲以防守噶瑪蘭(宜蘭)城。
現存於北關公園兩座古砲,係頭城鎮公所在頭城鎮武營里興建分駐所時,於地下挖掘出來後搬運至此。兩座砲身上均鑄有:「嘉慶二十二年冬月吉 奉 憲鑄造噶瑪蘭營大砲一位六百斛」的字樣,由此可判定此兩座古砲應是同一時期所鑄造、用來防守噶瑪蘭城。
但根據噶瑪蘭廳誌中:「砲位十三座,四城門各安一座,烏石港 口、砲台 及頭圍、三圍、北關、隆嶺、溪洲、蘇澳、加禮遠等汛個安一座」的記載,可以知道北關昔日只安置一座火砲。
北關海岸礁岩
台灣刺桐。
眺望北關海潮公園 上的巖頂。
整潔的舊石階爬往一線天、巖頂。
一線天景觀
海岸步道
穿過一線天,沿著海岸岩壁下的步道,抵達地藏王菩薩岩窟洞。
海岸步道繞過巖頂下。
左前方是北關海潮公園 觀景空地平台。
北關海潮公園 唯一的一座涼亭,在此休息用餐。
眺望北關巖頂
步道旁大樹下有一不知名水泥基石,周圍有3顆石頭圍起。
北關遺址在現今頭城鎮梗枋里與合興里分界處,此處因巨岩與山地對峙、形勢險惡,且南、北分別可通烏石港 與三貂嶺 ,所以在台灣開發的早期即是出入宜蘭地區的咽喉要道。清嘉慶24年當時的通判高大鏞曾在此建築周圍長四十六丈八尺(140公尺)委一人、兵丁四十人駐防,負責城關的啟閉及盤詰及檢查過往行旅等工作。
眺望北關巖頂巨岩嶙峋
巖頂步道岔路口
沿著巨岩而爬的步道
爬向巖頂
北關礁岩最高點,大石上有「嚴高水遠」四字,北關的遺址,在現今頭城鎮梗枋里與合興里分界處。此地因巨嚴與山勢對恃、形勢險惡,且南、北分別可通烏石港 及三貂嶺 ,所以在台灣開發的早期即是出入宜蘭地區的咽喉要道。清朝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當時的通判高大鏞曾在此建築周圍長四十六丈八尺(約一四0公尺)委一人、兵丁四十人駐防,負責城關的啟閉及盤詰檢查過往行旅等工作。
登上北關海潮的巨岩頂「嚴高水遠」海濤拍岸、巨石嶙峋、氣象萬千,步道依巨岩山勢而建迂迴環繞在崎嶇礁石間巡遊穿梭。北關海潮自古即有「蘭城鎖鑰扼山腰,雪浪飛騰響怒潮」來形容北關海潮澎湃壯闊的景致,可見「北關海潮」為蘭陽八景之一實非浪得虛名。
根據清朝宜蘭廳誌的記載,北關與宜蘭南四十五公里接近蘇澳的南關,當時均設兩地關隘的遺址雖已不存在,只存留地名與歷史文獻、供人憑弔,但由宜蘭縣輿圖的古地圖中,依稀還可窺見當時關隘的形勢雄偉。
站在北關遺址最高的巨岩頂,一面是高聳的山勢連結海岸邊的巨大岩堆,形成天然的通行隘口 ,因此是設置關隘的理想地點。以前是盤詰檢查行旅的關口,現在則是濱海公路與宜蘭線鐵路並列通過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上確是控制出入宜蘭陽平原的咽喉要道。
觀音 大士
北海母娘
旅遊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