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108.11.10 天氣:晴天
車停小粗坑入口空地,走馬路經過員山子分洪來到苧仔潭古道入口的福安宮 。這條淡蘭山徑苧子潭古道 從福安宮 左側進入繞過廟後經過員山子分洪上方接上爬往九份的琉榔觀光步道。
古道隨即進入林下,古樸的石階步道與土徑交替。苧子潭少有人知,據說以前農民在基隆河道彎處種植苧麻因而得名。
苧子潭古道 由基隆河岸的山腳下向上爬往附近的山嶺,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福安宮 」座落於山麓。土地公面向底下的基隆河正好在員山子分洪進水口上方,古道沒落後神像應該是請往底下公路旁的新廟供奉。
古道早已沒落無人行走,苧子潭古道 彎繞在大片雜竹叢中,小水溝一路伴隨接上琉榔觀光步道。
旅遊路線圖:小粗坑古道 入口10:40→苧子潭古道 入口福安宮 11:04→石砌土地公11:18→琉榔觀光步道11:22
琉榔舊稱「流籠」或是「索道」,以九分所稱的流籠應是在路面鋪設輕變車鐵軌,然後在兩鐵軌間等距安裝上木輪,再將鋼索鎖住輕便車通過鐵軌間的各木輪,在流籠頭以捲揚機自山下流籠腳拉至流籠頭或慢放下至流籠腳以利載運人員及貨物。九份在102公路尚未開通前就是利用流籠運送人員及貨物於九份及瑞芳之間,所謂「流籠」顧名思義就是直且陡的路線。
以前九份居民到瑞芳須先坐輕便車至流籠頭再轉搭流籠下山。現在流籠已不復見全程路線改鋪直且陡的石階步道,從102公路及侯瑞公路附近的流籠腳爬至流籠頭約有500公尺,再從流籠頭山腰步道(以前是輕便路)走到九份輕便路台車站約2000公尺共2500公尺。
流籠(琉榔)步道從102公路流籠腳站往下月過小溪溝後經過一段竹林,正式走上筆直陡峭的流籠道,步道進入闊葉雜樹林過一處山谷隘處後,鑽過一個長約20公尺的流籠磅坑,步道過磅坑再一路筆直陡峭爬上兩旁都是杜鵑花樹的流籠頭。流籠路觀光步道全長約2.4公里,步行時間約一個多小時。
流籠(琉瑯)步道最精華路段是流籠頭到流籠腳這段筆直陡峭、花木扶疏的路段,沿途可欣賞到成群的筆筒樹、蕨類植物、紅淡比、紅楠、杜鵑花等植物,春夏時節則有成群的蝴蝶飛舞,而天氣晴朗時還可遠眺基隆山 、茶壺山以及碧藍色的海洋。
流籠(琉榔)路是過去瑞芳通往九份的一條古道,從流籠腳爬到九份全長約2.4公里,以前九份採礦時,興建從瑞芳流籠腳到九份的輕便道,許多採礦物資及生活日用品也都利用流籠運送上山,如今這些舊設施都已湮滅,舊輕便道被拆除後鋪設成石階步道,規劃為「琉瑯觀光步道」。
從流籠頭走輕便路(山腰路)約十幾分鐘就可抵達頌德公園,也就是流籠步道終點,中途再鑽過輕便道上的「九份山磅坑 口」隧道(輕便路352之1民宅旁),這個隧道就是早期進入九份的主要入口之一,九份在採礦時期主要交通係賴輕便道鐵路,從此輕便道由瑞芳運送物資上來。
頌德公園在1917年為歌頌顏雲年的功績而設立,1914年顏氏自藤田組取得礦山經營權,開放採掘,實施三級包租制,與包租者分享利潤並安頓礦工生活,此再次締造出第二次黃金盛產期。當礦產沒落後成本不敷時,顏氏家族有感九份多數礦工生計,遂延後數年,於1971年關閉礦山結束黃金歲月。頌德公園中間立有一燈柱狀紀念碑,碑文已模糊不清,後面坎有一塊「頌德碑」於山壁上,前面置有兩尊石猴,整座公園造型有點日本神社的味道。
小粗坑古道 入口在頌德公園右邊有路線標示牌很醒目,由此至侯硐2580公尺。爬向小粗坑山 的步道上芒花盛開,遠離塵囂芒花耀眼,隱約中上能聽見吵雜的九份山城。
小粗坑古道 今天風和日麗芒花搖曳,大隊的登山遊客前來朝聖,足見小粗坑的魅力無現。抵達步道越嶺鞍部,鞍部上視野極佳,山風輕輕吹送,一旁有幾張木椅可供休息。
鞍部立有指標,越嶺而下往侯硐2020M,左邊有山徑往小粗坑峯頂110M。小粗坑山 ,海拔標高485公尺,有台陽62號基石。續走山徑可下抵小粗坑古道 。
小粗坑聚落 也因金礦偃旗息鼓而走進沒落,古道上呈現的是傾圮的石厝及殘破的石牆讓人頓時走進另一種不同的時光歲月。俯瞰員山子分洪道。
山神廟:日治時期日本當局自清光緒21(西元1895)年接收台灣後,為遂行其殖民統治,除陸續興建神社外,並嚴格禁止台灣人供奉傳統神明,但為適應礦區的特殊需求,讓礦工在高危險的地下礦坑安心工作,對與其國既有的「山神」崇拜相近的「龍神」、「土地公」信仰,則採較為寬鬆的政策,因此可在礦區的坑口附近,見到山神廟和土地公廟並存的現象,小粗坑聚落 的山神廟原供有載官帽的山神全身,惟在金礦停採人口外流後亦不知所蹤,現僅存石雕神像繼續守護著風華不再的礦山小徑。
小粗坑古道 上有小粗坑聚落 及小粗坑分校遺址,小粗坑聚落 因金礦偃旗息鼓而走進沒落,古道上呈現的是傾圮的石厝及殘破的石牆讓人頓時走進另一種不同的時光歲月。古道自越嶺處下至念佛林段大樹濃蔭遮天,古道尚保留最原始的土石及石塊步道,加上沿路廢棄的石厝遺跡簡直是走進時光倒影中讓人感嘆不已。
念佛林是此古道上兩處有人住的地方之一,原始的石厝及石砌的圍牆,圍牆內空地植滿花木整理得相當乾淨清雅,讓人覺得古意深深且透出與世無爭的氣息。
侯硐國小小粗坑分班:猴硐地區受山勢阻隔進出不便,為讓學齡幼裡免去跋涉之苦,乃於小粗坑聚落 內設立分班,小粗坑分班的學童在此完成一二年級的學程後,再回到校本部繼續學習。由於分班設備小而美,只有一間教室及一位老師,因此採一二年級複式教學,教室旁即是老師的宿舍,操場則是聚落內的主要活動場地,操場旁的「戲臺」在年節喜慶等特別的日子,提供各項戲劇表演,為平淡寧靜的山居生活,增添熱鬧的氣氛。
古道上第二處住家,石厝重新整理過屋旁另一處也是斷牆殘壁形成強烈對比。因金礦的發現而形成的礦業小聚落,位於基隆河支流「小粗坑溪」兩岸,以溪谷多巨石並對應大粗坑而為地名,此區為弓橋里,採金鼎盛時期住民約二百餘人。
石厝前的石槽、長條石椅及石桌。
殘牆厝地內雜草叢生,淡紅的芒花搖曳,空氣中傳來淡淡的桂花香。
步道上類似隘口的石牆,應該是厝地的地基石牆然已是屋頃人去雜草覆蓋,很難想像當時的小粗坑聚落 有二百餘人的狀況。
步道越過小溪後轉為較原始的土石小路,路徑也稍微平緩一點,步道由此一路沿溪出侯硐。步道上有座古老石砌土地公。
古道自念佛林而下就出樹林進入山谷溪澗,質樸原始的步道沿小溪而下視野愈見開闊。古道上兩座鐵板橋越過小粗坑溪,小溪兩岸的電線桿是漆上瀝青的杉木電線桿為古道增添不少懷古氣氛。
旅遊路線圖:頌德公園12:10→鞍部12:35→小粗坑山 12:40→小粗坑聚落 13:10→小粗坑古道 入口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