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循著土石的紋理整復古道 「樟之細路」逐段牽起山林城鎮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林睿妤報導

台三線北段沿線,是客閩、原住民等族群開墾、遷徙的歷史縮影。由客委會主導,在2018年8月完成定線的「樟之細路」國家級綠道,連結了古道、公路與山村。客委會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今攜手,偕同民間團體手作步道經驗,逐步修整國有林地內的古道路段,並設置指標系統,未來旅人將可循先人足跡,體驗山林及城鎮風光。

客委會、新竹林管處合作,偕同千里步道協會招募志工,逐步修整古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客委會、新竹林管處合作,偕同千里步道協會招募志工,逐步修整古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2018年行政院核定7條國家級綠道,串連山徑、水圳、台糖鐵道、自行車道等線型空間,期待透過修護、打造長距離綠道,幫助國土保育,也牽起人們和土地的新連結。其中,由客委會主責的這條「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縱貫桃、竹、苗、中四個縣市,路線主、副線共407公里。這條綠道曾是漢人與原住民生活邊界的土牛溝、隘勇線,也是樟腦與茶產業的經濟要道,因而在命名上,突顯產業發展歷史,並納入不同族群文化。(註:賽夏族、泰雅族以Raknus稱呼樟,Selu是客家話「細路」,即小徑。)路線穿越內山地區,有聚落風情,也有山林風光,具備國際觀光潛力。

樟之細路整體路線中,約有46公里路線位在新竹林管處所轄之國有林班地。近代公路開通後,古道乏人問津,倒木阻道、路基流失都不是罕事,去年1月,樟之細路修護工作首次在苗栗縣頭屋鄉的水寨下古道路段展開;今年2月,新竹林管處與客委會協同千里步道協會,再次於該路段舉辦工作假期活動,邀集了22位在地居民及外部志工,以手作步道方式繼續向南修整。

步道志工齊力清整古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步道志工齊力清整古道,大多數的工作是清整路面、移除藤蔓、倒木,少數若有路面流失、高低路差太大等情況,則需要砌石駁坎、設置橫木跨橋、過溪踏腳石等更複雜的工法介入。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就地取材 手作回應自然

手作步道的理念在以符合周邊自然環境及文史特色的手作工法,維護及修復步道。長期推動手作步道,更曾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步道修護經驗的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說明,修復原則包括採以原工法、原材料,盡量就地取材,若有外購材料,應盡量融合當地整體環境、顏色;應減少設施如棧道、仿木欄杆等,並不宜以花崗石、大理石、植草磚等人工材料或鋪面「整建」步道。

最好的例證即是,跟著徐銘謙走在甫經修復的古道路段,才有辦法在看似自然的路徑上,尋出工法的痕跡——就地取材鋪設出來的路緣木,看起來就像偶然埋入土壤的木頭;遇到突出地面的板根,之所以能平穩跨過,原來是早在周圍鋪設石頭、填土,墊高了路面。

在甫經修整的古道路段,腳下踏著土壤,每一步都能穩健地接續。對比不自然的石作硬鋪面、好漢坡階梯,這樣的手作步道,不需要特意抬高腳步,較為省力也不傷膝蓋,更重要的是步道本身就是自然物構成,不耗費過多資源,也對生態干擾較少。攝影:林睿妤。


修復一段可以供人行走的步道,在意的不僅是不過度介入自然的態度,也重視用路人的行走感受,在高低落差大的地方,或挖去或填土,將坡度拉緩,亦可設土木階梯;遇到崩塌處,則以砌石駁坎,穩定邊坡後,繼續清整出可供行走的路面。

要能因地制宜、善用技法,考驗著步道修護者的智慧,也仰賴經驗,今年稍早,千里步道協會辦理首屆步道師授證會,鼓勵經過兩年培訓課程的志工成為步道種子教師,繼續投入手作步道行列。這一次的工作假期也正是授證步道師帶領下一代志工的新舞台。


設立指標系統 步道清楚又美觀

當步道作為一種公共空間,須有實用、安全考量,更可講究美學。上個月,水寨下古道已經設置起路面指標以及告示牌,透過牌面上的樟樹葉logo,旅人可輕易辨別自己正走在樟之細路,也能知悉鄰近地標、景點。這些指示牌採黃色系,在山林裡辨識度高,且顏色、大小在視覺上,對比周遭環境不會顯得突兀;另因應山區在夜間或降雨起霧,面材以反光貼紙為主。

樟之細路跨越多個縣市,為免各處指標作法不一,故而設置獨有的整體識別設計,並參考林務局山徑指標系統,在綠道轉折處、定點都設立牌示,引導用路人。右圖指示牌RSA39 012,RS意指樟之細路、A39為主線第39段、012則是點位編號,在密集處每100公尺可設一個點位。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左)。樟之細路跨越多個縣市,為免各處指標作法不一,故而設置獨有的整體識別設計,並參考林務局山徑指標系統,在綠道轉折處、定點都設立牌示,引導用路人。右圖指示牌RSA39 012,RS意指樟之細路、A39為主線第39段、012則是點位編號,在密集處每100公尺可設一個點位。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左)。


為了確保標示方向固定、耐久及維護方便性,指標牌多設置在樹上,但以鋁釘半釘入樹幹方式,預留了樹木成長空間,並可依樹木情況或其他需求拔出重釘。目前,水寨下古道是樟之細路上第一條完成標示系統設置的步道。

隨著整建工作展開,樟之細路面臨的挑戰也正要開始。在林地範圍,路徑需要有人持續維護、定期除草;綠道行經私有地、社區聚落處,要能兼顧用路人的通行權與土地所有者的財產權,雙方得互信、尊重。而當人們更願意走訪,這條路才會真正走成。

位在苗栗的水寨下古道,是先民從頭屋行至獅潭地區的路徑,古道主要循後龍溪河口入山,深入老田寮溪流域,沿途峭崖險徑,水瀑不斷,故稱水寨下古道。文字整理:千里步道協會。攝影:林睿妤。位在苗栗的水寨下古道,是先民從頭屋行至獅潭地區的路徑,古道主要循後龍溪河口入山,深入老田寮溪流域,沿途峭崖險徑,水瀑不斷,故而得名。最早是在鄭成功統治台灣時期,平埔族入山遷徙之路,後也是馬偕到訪獅潭傳教、行醫之路。文字整理:千里步道協會。攝影:林睿妤。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