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農村的遠見》01│林盛豐:台灣要變成進步的國家,此時重點在農村

台灣農村面臨日益嚴峻的危機,從農村體質衰弱,人口外流、產業衰退,到外在勢力掠奪,農地上長出農舍、違章工廠等。國際知名導演劉嵩、監察委員林盛豐十年前開始醞釀,期望找尋各國農村的典範,以「遠見、永續」為角度,探索農村發展的可能性,激起台灣社會對農村的想像。

歷經四年拍攝、剪輯,《農村的遠見》紀錄片將於12月起於公視上映,從印尼峇里島獨特的蘇巴克制度、自我管制堅持農村風貌的德國懷揚鄉、美國納帕河谷,到荷蘭綠色之心、日本MOA制度,每個案例都有獨特的遠見,以及永續發展之道。

曾經策劃製作《城市的遠見》的林盛豐表示,「本來公視希望拍攝《城市的遠見》第二季,但我認為台灣要變成進步的國家,此時的重點不在城市,而在農村。」如果台灣能盤點農村既有資源,深思熟慮地投資農村,「我們會變成很好的國家。」林表示,農村重要性不比城市差,甚至更高,可惜台灣尚未認識。

5948395a2946c0dfc1ede92977bcfd54.png(左)農村的遠見總策劃林盛豐博士(右)製作人兼導演 劉嵩(公視提供,陳慶昇攝)

林盛豐:多數農業縣市對農業沒有榮譽感,只想變成三流城市

城市跟農村肩負不同重要功能,城市象徵著經濟的發展,林盛豐指出,城市具備機能性功能,同時也要關注永續、魅力美學,城市以為它能放棄自然生態,但一旦沒有自然,城市就會瓦解;而農村是重要的基底,不論從食安健康、休閒慢活,甚至生態景觀,農村都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農村其實不差,但在經營上是粗糙的。」林盛豐直指,大多農業縣市、農業鄉鎮、農民,對農業沒有榮譽感,甚至放棄農業,要把農村經營成三流城市。大家想不出農村的可能性,所有人談到農村的未來,都是一片空白。

為了引起台灣農村想像的空間,紀錄片搜羅國際十個農村典範,至於如何選出這些農村的典範,劉嵩說明,以「遠見」、「永續經營」為核心要素,且十個故事裡,經過時間的驗證,努力的成果沈澱下來,成為能被檢視的案例。

美國納帕河谷創設「農地保護區」,嚴管土地買賣開發

《農村的遠見》系列其中一集介紹美國納帕河谷,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產區之一。但四十年前其還是乏人問津的河谷,當地葡萄園經營者也對自產的葡萄酒沒信心。1976年「巴黎葡萄酒評鑑大會」,讓納帕紅酒產業一炮而紅,納帕河谷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變。

納帕葡萄酒名聲大噪,觀光酒莊因運而生,人潮襲來,但當地卻有共識,要讓葡萄酒產業朝向永續經營。當地葡萄園經營者深深體悟,納帕葡萄酒的特色來自於當地的土壤,「頂級的葡萄酒是土地的靈魂。」因此當地人特別尊重土壤,也不過度管理、干預葡萄的自然生長過程。

同時,納帕郡創設美國第一個「農地保護區」法律,嚴格管理當地土地開發,無法買賣土地、分割土地蓋房子。當時確實引起地主爭議,但大部份地主卻願意站出來,投票放棄他們土地上的權利,永續經營的概念深植在每個葡萄園經營者心裡。

e8a946224f3f2d48a3155d58fb2d2b8d.png美國納帕葡萄園景觀(公視提供)

美國納帕葡萄酒被視為成功的典範,台灣如何向這案例學習?劉嵩表示,並非希望台灣照樣發展葡萄酒產業,而是典範背後的價值觀,如何永續經營環境跟產業。「納帕讓我驚訝的是,越高產值的葡萄來自於優良土地,於是更尊重土地。」酒莊人潮也做總量管制,不能設立食館、spa等設施。甚至當地農民不希望衝量,在意的是品質,而品質就來自土地,「台灣要學習的是如何看待環境跟土地。」

9169a8d3a11cd3785ed233a7a26d8043.png(右)美國納帕第一間酒莊Charles Krug(公視提供)


峇里島獨有「蘇巴克」灌溉組織,維護完整梯田

《農村的遠見》系列也介紹峇里島的蘇巴克文化,峇里島為著名觀光景點,每年吸引近六百萬人潮到這座小島上,但卻少有人知道當地的蘇巴克文化。蘇巴克為西元九世紀流傳至今的水稻灌溉系統與農民組織,其不只是灌溉系統的組織,更維護著當地完整梯田景觀,蘊含當地的文化、宗教、生活,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沒有蘇巴克就沒有文化沒有景觀,峇里島的觀光也做不起來了。」

不過峇里島為何能保有完整農田景觀,不隨著觀光發展而被破壞,讓人好奇。「當然有被觀光破壞,這無庸置疑,只是蘇巴克文化沒有解體,還能延續下去。」劉嵩指出,觀光發展對當地的挑戰非常大,但也許因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讓當地有力量可以繼續延續。「峇里島所有的東西都在蘇巴克裡,蘇巴克毀了,宗教、文化、地理景觀就毀了,峇里島也就死了,只能是個度假島。」

3af3c0a3112012538391de1674e34312.png峇里島世界遺產佳地陸威村梯田景觀(公視提供)


林盛豐:農業與傳統信仰若重新整合,將發展出新力量

「峇里島好小,好容易被摧毀。」劉嵩舉例,峇里島同樣也經過綠色革命,印尼政府鼓勵衝產量,島內大量種植同種作物、灑農藥,病蟲害大失控,打亂過往生態平衡合作機制。「吃過虧後,大家決意回到蘇巴克底下運行,恢復傳統機制。」

蘇巴克文化是個千年歷史機制,台灣看似沒得學習參考,只能欣賞。不過,劉嵩強調,蘇巴克經驗同樣蘊含「遠見」跟「永續」精神,不然不可能延續至今。「光有法律沒用,管制多嚴,農村都可以被破壞。」重點是讓蘇巴克的故事,讓台灣能體會人心、歷史、文化的部分,「人心崩解,有法律也沒用。」

林盛豐則指出,台灣的灌溉系統為水利會,不像蘇巴克能發展出灌溉系統、地景、人的黏著關係。台灣在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中,忽視農業跟傳統信仰的關聯,如果重新整合,像是農民曆、節氣、祭典等,可能發展出一股農民的新力量。

5c25b2f3d8fa50c782b3fef297aa962f.png

峇里島蘇巴克田邊儀式(公視提供)


台灣農村如何遠見?林盛豐:努力從國土計畫界定發展原則

台灣農村共同的困境包括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產業衰退等,更甚者,農舍、違章工廠取代作物,在土地上恣意生長;農藥、化肥的濫用,一天天剝奪土壤、水、環境的永續。面對諸多困境的台灣農村,真的能夠有遠見的機會嗎?

都市逐步蠶食農村,林盛豐起草全國國土計畫,將國土劃分為四大區塊,包括「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及「城鄉發展地區」。建立生態保護區防線,盤點農地,「許多縣市政府歇斯底里,因為一旦劃設後就很難變更。」期望透過全國國土計畫,界定清楚土地利用原則,一旦違規就能夠有依據可以執法,「這些是我們現在努力做的事。」

但即使明定法律,政府也要有魄力執法,違章工廠至今無法拆除,甚至有聲音要無限展延臨登工廠。對此,林盛豐也坦言,政府都市計畫出了問題,有工廠需求卻沒供應,因此往農地移動。被污染的農地無法復原,只能以其他手段,要求不得繼續排放污染,像是設置污水處理系統,當地工廠也希望政府輔導就地合法,「但有些又不繳生態補償金、罰款。」成為棘手的難題。

面對宜蘭農舍亂象,曾為宜蘭顧問的林盛豐則說,農舍對永久耕地不利,台東池上有共識,有人要蓋農舍就會群起公憤,因此才能保留大片農田景觀。但宜蘭農舍失控發展,「是從台北包遊覽車一群人來看地。」先前以蓋農舍的條件限制,讓農舍產業冷下來,卻引起仲介業者、土地代書等反彈。農舍已成為棘手的政治問題。

48cd2fc79af8fd12105f756977ee74f4.png

農村的遠見總策劃林盛豐博士(公視提供,陳慶昇攝)


導演劉嵩:國外案例無法複製,但價值觀與態度值得參考

面對台灣農村狀況糟糕,這系列能夠供台灣參考的遠見是什麼?劉嵩認為,拍《農村的遠見》系列不是去求靈丹,這是不可能,也沒人能做到。重點不在於照著別國法規、技術操作,而是學習對於生態的態度、價值觀。「我們在意的是對農村的遠見,採訪的人、故事,一定都是往前看,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紀錄片真的可以改變價值觀、賦予態度、人文精神。」劉嵩表示,希望以「遠見」、「永續經營」兩個核心概念去討論台灣的農村。「一旦以永續去看待農業、農村,操作上就會跟著改變。」台灣無法抄襲別國作法,但對於農業的價值觀跟態度,才是最核心值得參考的。

58b16dc31492508efc1c2c1b779006a9.png農村的遠見 製作人兼導演 劉嵩(公視提供,陳慶昇攝)

台灣在意產量、土地價格,剝削土地、環境。劉指出,農業在所有國家都是一件艱難的事,不管多先進的國家,像是荷蘭、德國等,也都面臨缺工、收入低、年輕人外流等。「所有人都在嘗試解決,只是有些處理地較成功,有些還在掙扎。」

而歐洲國家之所以能夠解決地較成功的原因,劉嵩認為,因為歐洲人認為鄉村景觀是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在生活品質、休閒、美感裡。「當農村景觀被破壞,所有人都起而抗議、都會憤怒。」他們深知農業文化的可貴,「這觀念是在他們血液裡流著。」

575a3634fa3285cbd9ebb1fb9632df3a.png

德國懷楊鄉村景觀(公視提供)


拍記錄片如何改變台灣?「一起來想如何解答」

「很多人問我們拍這系列跟台灣有什麼相關,對台灣有什麼參考性。」劉嵩表示,帶著台灣的觀點、台灣的問題去找方向,很多問題無解,但採訪的內容影片就是去呼應。「我們帶著台灣意識去國外。」林盛豐說明,從挑題目,到採訪問題,「每個問題都帶著台灣意識、台灣觀點。」

劉嵩進一步舉例,以美國納帕河谷為例,採訪前並不知道當地酒莊有自治條例,於是很好奇當地在觀光發展下,如何達到發展平衡,或是農民做民宿,是否會有食物安全問題等。一問才知道,當地酒莊有自治條例,從產量、員工人數都做管理,酒廠僅能作為品酒、觀光,不得辦婚禮、餐廳、spa等,並且嚴格總量管制。這樣帶著台灣意識去問問題,參考國外的解決方式,再帶回台灣引起討論,找出台灣自己的解決方式。

林盛豐表示,土地使用管理來自對農村景觀的堅持,他們同樣有掙扎的過程,現在能凝聚集體智慧,「台灣的集體智慧是自我毀滅,現在有青農出現,台灣還來得及,只是需要慢慢來。」

林盛豐表示,台灣農村的改變無法一步到位,「我們只能打開窗戶,請你往外看看。」不要再想農地要賣多少錢、房價要上升多少。影片要傳遞的概念是,都市人要知道農村有其神聖的自主性,不是因為條件不好而成為農村,而是因為條件太好、生態完整才能成為農村。這部影片不是解決方案,而是大家看完影片後,一起去想台灣農村的解答。


資料來源:上下游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