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秋冬是登山旺季,提醒大家,就算只是登郊山,有些基本裝備一定要帶。本集我們邀請登山嚮導跟大家分享,單日郊山該帶哪些裝備?若是發生緊急狀況,臨時需在低海拔郊山過一夜,沒有帳蓬睡袋,怎樣保持自己不失溫?
很多人會覺得,單日的登山行程,背包帶瓶水、帶個午餐就好了,幹嘛還要帶保暖外套、雨衣、甚至頭燈?但戶外活動都有一定風險,有時候在山裡扭個腳,本來半天的行程,也許就走到天黑都還下不了山。
本篇文章希望能提醒大家,就算只是爬小山,有些基本裝備仍然要帶,而在需要緊急過夜的狀況下,這些裝備又可以有什麼應用,讓你在山裡過一夜不失溫。
情境設定
阿財最近開始關注爬山資訊,周日參加某社團舉辦的半日郊山行程,聽說是個網美IG打卡景點,阿財心想應該很簡單吧!
錯誤示範:過於輕便的一日郊山穿搭
阿財覺得白天很熱,而且要爬坡,於是穿了短袖短褲,用小背包裝了一瓶水跟一個麵包,就開心出門了。爬山過程中大家各走各的,在一個陡上坡後,阿財才發現自己脫隊落單了!心急追趕下,不小心扭到腳踝受傷,導致愈走愈慢。
看看手錶,天啊!已經下午4點半,剩不到1小時就要天黑,腳已經痛到走不下去,身上什麼都沒有,阿財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應該先倒帶一下,將時間撥到阿財出發前,重新調整他的全身穿搭跟裝備,讓阿財知道,進山前要做好那些準備。
一日郊山 進山前的準備有哪些?
以最基礎、穿在身上的服飾來說,洋蔥式的機能穿搭是必備。在這個季節,阿財的身上至少必須有長袖內層衣、保暖中層、防水外套,覺得白天很熱,就只穿短袖短褲上山是不適宜的。當然,服飾只是所有準備中最基礎的一環,一日郊山還有更多該帶的裝備,以下筆者將列表一一說明。
先幫阿財換套衣服吧!換裝的重點是什麼?
- 防水外套:如果山裡忽然下雨,也不怕淋溼失溫。
- 防風外套:行進間風大時使用,下坡才不會愈走愈冷。
- 保暖中層:通常以羽絨、化纖材質為主流,阿財要去爬的山比較潮溼,所以穿了化纖中層,它在潮溼環境下保暖效果比羽毛好,此外壓縮後體積小、方便收納,行進中收在背包裡,到定點再拿出來穿。
- 長袖內層:阿財很會流汗,所以選穿有銀離子除臭功能的化纖內層,背包裡再帶一件羊毛內層衣備用。羊毛有天然吸溼、恆溫的功能,同時也防臭。
- 機能長褲:選擇防潑水、彈性好的款式,攀爬方便,中途遇到水窪也不怕濺溼。
- 登山鞋:挑選重點為防水、抓地力強,以因應台灣山林的潮溼環境。
秋冬一日健行裝備:(1)Haglofs Nengal GoreTex防水外套 (2)Haglofs機能棒球帽 (3)Smartwool雙面兩用印花頭巾 (4)Haglofs L.I.M Comp GoreTex 3L輕薄防風雨外套 (5)Hydro Flask鋼瓶 (6)Odlo銀離子圓領長袖內層衣 (7)Haglofs Essens Mimic化纖中層 (8)Smartwool長袖內層衣 (9)Haglofs Tokay軟殼長褲 (10)Smartwool避震羊毛襪 (11)Salomon X ULTRA 3 GTX低筒登山鞋 (12)Gregory STOUT 45升後背包
養成建立裝備清單的習慣
不管多簡單的行程,出發前的準備,都應以面臨最壞狀況做打算(如:落單、迷途、下雨…),並以此來做準備,再依行程類型、天候狀況,彈性調整內容。
打包前,先列張清單,並將所有裝備攤在地上,逐一清點,並以方便拿取性區分打包順序。
- 一日郊山裝備清單表
用途 | 內容 |
行進衣著/裝備 | 長袖內層衣*1、長褲*1、雨褲*1、羊毛襪*1、低筒登山鞋*1、頭燈及備用電池*1、登山杖*2、頭巾*1、帽子*1、手套*1 |
保暖防水外套/備用衣物 | 防水外套*1、保暖中層*1、備用衣褲*1套(含內層衣*1+長褲*1)、備用襪*1 |
打包收納 | 20升以上雙肩背包,內層需做防水(可用大型垃圾袋做防水) |
糧食/飲水 | 行動糧、備用糧、行進飲水、備用保命水(600cc)、小碗或鋼杯 |
地圖導航 | 智慧型手機(安裝導航軟體及離線地圖)或手持GPS、行動電源,並匯入你要去的路線GPX檔 |
急救求生 | 急救包(傷口包紮、蚊蟲藥、個人藥品)、打火機、火種、小刀、哨子、大塑膠袋*2、細繩*4(每條約3米) |
打包前再做一次總清點,有什麼沒帶到嗎?
天快黑了,阿財該怎麼辦?
假設阿財出發前備妥了上述的「一日郊山裝備」,如果已經確定要迫降過夜,做好簡易傷口包紮跟腳踝固定後,接下來他應該要做什麼呢?
保暖並補充水份
事故發生後,在等待天亮的過程裡,最重要的是維持體溫。失溫會影響思考及判斷力,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讓身體情況惡化,失溫3小時,就有休克死亡的可能。
所以,當事故發生後,建議先穿上保暖中層及防水外套,並吃點食物跟補充水分,同時好好觀察週遭環境,為過夜計劃做準備。
停下腳步,把背包裡的中層跟防水外套拿出來穿吧!
停留原地 開始找可紮營地
確保沒有失溫疑慮,也補充了食物跟水,再來的重點就是趁著天色還沒全黑,搭設緊急遮蔽處,以免山區半夜下雨,導致身體淋溼失溫。在尋找紮營點時,要注意以下二個重點:
- 避開危險地形或溪溝河床
儘量選擇避風平坦處,用樹枝簡單清理出一小片空地,營地不要離崖邊太近,更不要紮在河床上,若河川上游大雨引發洪水,半夜可能逃生不及。
- 不要下切溪谷
台灣山高谷深,越靠近溪邊的坡往往都很陡很滑。如果你有確實打包,請記得背包裡還有600cc的保命水可以備用,別試圖到溪底找水。溪谷的水聲過大,若有救援者前來,可能會無法聽到你的聲音,若不小心落水,更增加失溫風險。
山中受困勿下切溪谷
如何搭設個人簡易避難所?
用背包裡現有的裝備(大塑膠袋、細繩、背包本身等),就可搭設簡易避難所,以下分享搭設方法。
一、運用大垃圾袋 搭設遮蔽雨蓬
- 將背包裡的大垃圾袋取出一個,兩端割開,裁成一片狀備用。
- 將背包裡四條細繩拿出,在垃圾袋的四個角落放顆小石頭,做出固定點,綁上細繩。
塑膠袋的角落套上小石頭
作成可綁繩子的固定點
- 視現地狀況,將細繩綁在小雜木上,或纏繞在石頭上,並拉緊固定。
運用周邊雜木
纏繞小石頭後 用大石頭壓繩固定
如此,就能簡單完成一個擋雨的遮蔽所,如果半夜真的下雨,可以降低塑膠袋的其中一角,以防雨水把塑膠布壓垮;缺水的話,還可以接雨水來用。
二、離開地面、為自己做個保溫層
- 運用大垃圾袋,做出保溫層
入夜溫度驟降,先換好乾燥衣物後,再穿上背包裡的所有衣服;接著拿出第二個垃圾袋,底端撕開一個約莫人臉大小的開口,將全身套入垃圾袋中,製造防風、能鎖住體溫的保溫層,臉部透過開口呼吸,可以保持體溫不流失。
將全身套入垃圾袋中,製造能鎖住體溫的保溫層
- 運用大背包,減少與地面接觸的面積
利用背包當作坐墊或睡墊,隔離地面的濕氣及寒氣。睡覺時,可以坐著抱膝而睡,減少身體與地面接觸的面積。
躲進大垃圾袋內保溫,並運用背包當靠墊
- 觀察附近可用資源
如果附近有大量芒草、蕨類、箭竹,可以收集做為遮蔽所的舖底,更可隔離地面寒氣。
撿拾可用資源,為遮蔽所做個地墊吧!
三、關於生火
火,可以取暖,也可以給人安定感,很多人會覺得在山裡過夜,生一堆火更可確保不失溫。但若迫降時飲用水有限,附近也沒有水源,筆者建議不要生火。因為火會間接帶走身上的水份,讓你口渴甚至有脫水的風險。另外為了撿拾柴火,也會耗損身體的能量。
若一定有生火之必要,以下提供個人作法給大家參考,但首先務必謹慎評估其必要性,並確認自己有辦法控制火勢,再選擇生火。
- 清理火場
清出預計生火的位置,務必確認沒有細枝或樹葉等易燃物。
清理火場預定點
- 蒐集柴火
野外環境中常會有自然的倒木枯枝,避開已經腐敗的木頭,蒐集以下類型的柴火:
(1)細柴:如竹筷子般細,作為引火源。
(2)中細柴:約手指頭粗,燃燒後的火星,可增加火床穩定。
(3)中柴:約手臂粗,一個晚上大概準備6根就差不多了,沒有鋸子時,可將中柴往硬地砸斷,或卡在樹木間隙,用力折斷。
沒有鋸子,直接敲打硬石、砸斷中柴
順利敲斷!
- 搭設火床
清理地面後,耐心地將中細柴鋪設成為火床,便於火種引燃時,不被地上濕氣影響。中細柴與地面的空隙也能增加空氣流通,提高點燃的穩定性。
鋪設火床
- 堆疊細柴、引燃火種
在火床周圍,將細柴插入土中並交疊,並預留放火種的空間。火種有很多選擇,可以是衛生紙沾油,亦可用現地找到的樹皮纖維、乾掉的松蘿或苔蘚。
- 控制火量
待中細柴已經燃燒穩定後,保持火焰微微竄出就好。如果有需要煮水,小碗可以放在兩根中柴上。
模擬生火狀態,將小碗放在兩根中柴上
- 事後清理
柴火以燒成灰燼為最高指導原則,確認火床降溫已無火星,將灰燼和土混合,打散並移除所有廢棄物,將火場地表盡可能回復自然樣貌。
打包離開前,要將火場恢復原貌喔!
野外狀況難以預料,求生方式需因應環境調整,非三言兩語就能涵括,本篇僅提供網友們最基本的概念,在需緊急於山裡過夜的狀況下,如何利用背包裡既有物資保持不失溫。
希望大家進山需敬山,不要貪圖方便,就隨意省略該攜帶的裝備,保暖衣物更是入山必備,祝大家都能開心上山、平安下山!
一日健行保暖裝備:(1)Smartwool雙用印花頭巾 (2)Haglofs Roc Spirit GoreTex防水外套 (3)Haglofs防水圓盤帽 (4)Odlo FREMONT防水外套 (5)Haglofs L.I.M Comp GoreTex 3L防風雨外套 (6)Hydro Flask鋼瓶 (7)Smartwool長袖內層衣 (8)Odlo長袖內層衣 (9)Odlo COCOON EVODOWN化纖中層外套 (10)Haglofs Tokay軟殼長褲 (11)Smartwool PhD羊毛襪 (12)Salomon X ULTRA 3 GTX低筒登山鞋 (12)Gregory JADE 33升 後背包
- 本計劃由山也行GO MT.贊助推動
- 山也行GO MT.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