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山林的靈魂:台灣黑熊

  • 黃美秀
  • 15,593次點閱

撰文/黃美秀

希望台灣黑熊能在自然環境與台灣子民共存共榮。方法很簡單:不吃、不買山產、不捕殺黑熊,並努力將黑熊保育的訊息與周遭的人分享。

f44a5512f61f1481bc01f8d6f8d91c3c.jpg

臺灣黑熊小檔案
▲ 吻部延長而形似狗,又名「狗熊」。台灣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也是原生的唯一熊類。雜食性,以植物莖葉和果實為主食,並喜食蜂蜜、蜂蛹。
▲ 標準的森林性動物,生性羞怯、行蹤隱蔽,通常會避開人類。
▲數量稀少,為法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亟需國人關注並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保護棲息地、遏止非法獵捕和買賣,以挽救其瀕危的厄運。

熊類是食肉目動物中體型最巨大的。和世界上其他七種熊相較,分佈在亞洲地區18個國家的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最大的特徵是胸前V字形斑紋和大而圓的耳朵,台灣黑熊(U. t. formosanus)是其中的一個亞種,外型和其他六個亞種相當。

台灣黑熊全身披著粗糙但光亮烏黑的毛髮,頸部附近的毛髮尤長,可超過10公分。一般成年公熊體型是母熊的1.5倍大,根據玉山國公園捕捉繫放的15隻黑熊個體資料,雌性約70~80公斤,身長150公分;雄性則可重達110公斤,身長174公分。而牠們的尾巴通常不超過10公分,因此很少受到注意。

黑熊曾經廣泛分佈於台灣低至高海拔的森林,由於棲地破壞和過度獵捕,現今野外的數量急劇減少,分佈範圍約僅剩全島面積1/4,多為干擾較少的偏遠山區或保護地。目前有出沒記錄的最高為海拔3700公尺,但牠們偏好2500公尺以下的低、中海拔,以闊葉林和針闊葉林混合林為主的山區,這些地區除了可提供適當的隱蔽,也有豐富且多樣的食物來源。

雖然黑熊是台灣陸域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卻是標準的雜食動物,一般以植物為主食,包括莖葉及果實等,也吃昆蟲、蝦蟹、魚類、哺乳類。研究排遺和食痕發現,黑熊的主食隨環境資源的季節性變動而變化,可說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覓食者。春季時,以新鮮多汁的嫩葉或果實為食,包括箭竹筍、姑婆芋和山櫻花果實;夏季則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果實為主食,如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果實;秋、冬季則吃可提供豐富熱量的堅果,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此外,我們發現黑熊的排遺經常有消化不完全的植物種子,一坨排遺甚至含有兩萬顆呂宋莢種子。這些經過熊消化道的種子,有些具有提早或萌芽率較高的情況,再加上熊的移動力強,可增加種子散播的距離。因此黑熊是森林生態系中有效的長距離種子散播者,影響植物演替甚巨。

熊類大多利用靈敏的嗅覺去找出遠方的食物資源。就如同卡通裡的「維尼熊」,黑熊嗜吃甜食。野外常見被搗碎的蜂巢,這種土蜂築巢在地下、石洞或樹洞內,洞口通常不大,熊會用前掌使力挖扒洞口,或用牙齒啃咬樹幹。從樹幹被破壞的痕跡,讓人驚訝黑熊非吃到不可的決心。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