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中暑6大NG行為!

  • Pan Pan
  • 14,413次點閱

今年熱傷害就醫量暴增,超過去年同期的2倍!關於降溫的處置,大家或許都大概知道要多喝水、移至陰涼處,並想辦法降溫。不過以下有6個NG行為,不但沒有幫助,還有可能讓患者情況惡化,大家千萬要小心呀!

6個中暑時的NG行為

1. 為了防曬,所以全身包緊?

烈日進行戶外活動,不適合將全身包緊緊,否則容易因為散熱不佳,引起身心不適或熱衰竭。應注意加強防曬、戴帽子或撐陽傘,可助隔絕豔陽。

2. 喝大量冰水來降溫?

可補充涼冷水或局部冰敷,達到降溫效果;但是不可以讓患者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中,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困難。

3.刮痧後就沒問題了?

當體溫飆高時,刮痧對降溫也未必有幫助,因為並不是所有中暑都能靠「刮痧」解決。

以中醫的角度來說,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如果中的是「陽暑」,體內暑熱過多,刮痧或許有幫助,但若中的是「陰暑」,毛孔在緊閉的狀態下,怎麼刮都無法將熱氣刮出。

(圖/123rf)

4. 吃退燒藥(例如阿斯匹靈或普拿疼)?
根據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中暑造成的體內高溫是因為外在環境與體內產熱所致,有別於感冒引發的發燒,退燒藥無助於體內散熱。

此外,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例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副作用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排汗散熱正是需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來運作,一旦此系統被抑制,便會影響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精神科用藥鋰鹽或利尿劑,可大量排尿,身體易缺水,也有可能增加中暑風險。

5.超涼快!用酒精擦拭患者身體?

熱傷害發生時,身體的溫度會偏高。若於體表擦拭酒精,會使體表的水分蒸散,進而達到暫時的涼感,但卻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整理來說反而有礙身體的散熱。

6. 直接用冰塊降溫最有效?

多數人誤以為冰敷就是直接把冰塊敷在患者身上,其實這是錯誤的方式。直接敷冰塊容易使患者有凍傷的可能,建議將冰水與冰塊混合,混合比例為1:1並做成冰袋。再用乾淨的布或毛巾將冰袋包覆住,布或毛巾的作用是防止患者冰敷部位凍傷。

另外,有些文獻建議泡冰水降溫,雖然符合傳導散熱原理,但缺點是如果太冷出現發抖會造成皮膚血管收縮,反而無法排汗排熱。建議在大動脈通過的地方例如頸部、腋窩和鼠蹊部來使用冰袋降溫,效果較佳。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