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一】
看著夏日郵輪在港邊進出,環港的群山美景近在咫尺,走上基隆步道,來趟濱山海、望幽古的旅程。
濱海是基隆步道最大的特色,從基隆周邊的山頭,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見港市和各式進出港的船舶。而由島、半島與砂岩構成的岬角與海灣,使得每段海岸都獨具風情;隱蔽其間的人文史蹟、防禦工事見證基隆海防重地的地位;南邊溪流旁的自來水廠和煤礦聚落遺跡,也和基隆港唇齒相依,緊密關聯。
基隆每一段濱海步道,各自擁有強烈的特色:若要閱覽基隆港市全貌,站在砲臺制高點,便能明白基隆群山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走海門天險和獅球嶺步道,最能直接感受海防戰事的臨場感;八斗子的青青草原、和平島的地質奇石或外木山湛藍的海水和沙灘,揭示著不同的海岸面貌;南邊暖暖的溪流秘境中,則藏著許多古蹟,溪流蜿蜒交錯間,不經意就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水色美景。
海門天險 二沙灣砲臺步道
二沙灣砲臺步道並不適合走馬看花,需要安靜、慢慢地咀嚼與感受,才能體驗它如同老酒般甘醇的滋味。
1886年,劉銘傳請德國技師鮑恩士監造了二沙灣砲臺,就位現今基隆市中正路旁海灣──大沙灣南側山上,日本統治臺灣後,直接將防線往外推到港門兩側的海岸,這座城牆上題名有「海門天險」的砲臺就被棄置遺忘了。百餘年後的今天,這座砲臺仍未參與過任何戰役,只見原生樹木生長旺盛,緩和了肅殺氣氛;古老的營門、雉疊、大階梯和斑剝的營房岩塊壁面,有種令人回到往日時光的沉醉感。
往中正路的步道可接清法戰爭遺址,每年中元祭期間舉行的「大沙灣文化祭」,居民會裝扮成清、法軍重要將領,領著模型船艦、大砲遊街,最後在法國公墓以法國麵包、葡萄酒等豐盛供品祭拜,彷若歷史重現。
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因居高臨下、扼守港門而稱為「海門天險」,
捕捉美景 八斗子海岸步道
美麗的八斗子海岸是畫家和攝影家的最愛,突出的半島兩側是造型優美的島與陸連島,前方是如鯨魚般悠游海上的基隆嶼,無論站在哪裡,從哪裡望去,都是動人的風景。
許多人不知道八斗子原本是個島,由一條長潭溝分隔,如今潮境公園前,一道曲折有緻的岩牆就在海面綿延伸展開來,這是深澳、番仔澳陸連島。而山形優雅的基隆山、九份山城,隨著晨昏、氣候和光線而不斷變換形影,時而飄渺,時而清亮,配上粼粼波光或銀瀾般的海浪,形成令人驚艷的畫面。
從環保復育公園的步道前行,可到達101公尺高的101高地,此處可往下可到忘憂谷,欣賞
海天無邊360度的環景。在這充滿幸福感的山谷草地間,小朋友自在地嬉戲,大人隨心賞景、看海或賞花。沿著港邊散步漫走,山下漁村美麗的咾咕石石觀音,以及無嗣之人所拜的陽具石。在這麼多奇石怪岩中穿梭,穿越時間的孤寂感經常浮現,那是與海浪、風、沙、鹽共同雕塑的亙古記憶。
綠草如茵的忘憂谷襯托著像鯨魚般悠游大海的基隆嶼。(莊信賢 攝)
產業遺路 荖寮坑.十分古道
這是一條安靜、舒適的步道,揉和了自然風情與礦業殘跡況味。位在暖暖溪支流東勢坑溪上源的荖寮坑,地名中的「荖」即因「腦」的諧音而起,昔日漢人的拓墾者曾在此地伐樟、築寮、熬樟腦。後來發現煤礦而設了礦坑,如今則可見礦盡人去留下的石砌房舍和頹牆殘跡。
石屋遺跡在歲月侵蝕後,充滿了滄桑的美感,尤其是陽光照射下的石牆和窗戶。在此不僅仍可見放置鍋爐、俗稱「火鼎坑」的地方,昔日的事務所,還有石塊堆疊成長條狀的煙洞。而礦坑口已被土石掩埋,上面新生蕨類的青翠與舊日的磚紅對比強烈,使這裡顯出古樸而悠遠的情調,彷彿走進當年山居的時空當中。
在採樟之後,礦業興起之前,這裡最重要的產業是染布原料大菁(又稱馬蘭)的種植。昔日從馬蘭枝葉淬取汁液的設施青礜已湮沒在荒野,但如今在步道旁還可看到成片的馬蘭,秋季開出紫艷喇叭般的花。
荖寮坑旁有一條經五分山稜脈、通往十分寮的古道,為早期十分寮居民揹著農產、竹編到暖暖街販賣,換取糧食或生活用品的通道,如今仍依稀可見到健行者步履其間。
五分山稜脈為早期十分寮到暖暖的古道,如今仍依稀可見到健行者步履其間。(楊安生 攝)
隨興漫行 外木山海岸步道
我最喜歡在這步道上欣賞變幻的海水顏色,陽光下的海水從岸邊淺水域的透明、淡綠,逐漸揉成淺灰藍、粉藍以至於澄藍、寶藍和亮藍的多層次色彩之舞,中午直射和下午斜射的光,又在一大片藍中形成晶瑩的亮點或波動的銀線,令人著迷。還有大鼻鏽染紋那蜿蜒旋繞的紅、黃、褐的沙礫漸層,是大自然神奇的畫作。
外木山夏日還有兩大海洋活動:基隆唯一保留傳統在海上遶境的活動於每年農曆6月18日舉行,由外木山協安宮會舉辦,船隊出海遊境出巡,繞行傳統漁場以祈求平安;一個上午四個小時繞行經基隆港、和平島、八斗子至深澳,再轉向基隆嶼金山磺港、野柳龜吼、大武崙澳底,再回到外木山漁港。另外每年7月初,外木山的長泳活動,眾多泳者從海興游泳場游到大武崙澳底沙灘,長達4,000公尺的長泳活動,為外木山海域增加許多活躍氣息。
【完整內容請見《孤獨星球》2012年5月號Issue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