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是現代生活的終極難題,對地狹人稠的臺灣來說,如何有效處理廢棄物是一大挑戰,在兼顧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浪潮下,使廢棄物能回收後再生利用製成產品,儼然成了趨勢。
在臺灣目前種類繁多的廢棄物當中,有一類是人工來不及清理仍處於原形,又日積月累的不斷量產,十分難以處理,那就是水庫淤泥。
由於臺灣早期的水庫工程觀念認為,直接將水庫壽命設定為五十年後淘汰,再建造新的是最經濟的方式,因此並未將防淤與排砂能力列入設計考量;但是臺灣地狹人稠,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興建水庫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現有水庫的平均淤積量約為30%左右,部分水庫甚至高達68%,淤積問題導致各地水庫面臨壽命危機,是水利單位急欲解決的難題。
不具經濟價值的水庫淤泥往往被視為廢棄物處理,不論是開挖、抽泥、運送或是安置,都要耗費鉅額成本,而且過程中往往會造成環境問題,成為各地方政府的燙手山芋。
近幾年來在學界與民間的努力研發之下,水庫淤泥的利用燃起一片生機。淤泥不僅可用於建築材料的磚瓦與輕質骨材,還可以作為防水材料治療壁癌,甚至被應用在陶藝創作的層面,多方面的出路讓淤泥化腐朽為神奇,不僅能解決民生問題,也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材料。
水庫淤泥看似為無用的廢棄物,但卻也是老天賦予的天然資產,以循環經濟的概念來應用,不僅可活化廢棄物,將垃圾變黃金,也能再為臺灣的水庫續命,提高蓄水效能。
※ 更多內容,請看大愛電視發現節目粉絲頁。
看完後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