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屯山的形成
- 現在看到的大屯山,並不是原本的大屯山,原始大屯山於二百五十萬年前形成,沈寂了一百多萬年,在七十萬年前再次噴發,使得原始大屯山分離成大屯山主峰、大屯山南峰、大屯山西峰,均屬於錐狀的火山體。
- 大屯山名稱的由來
- 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大洞山社族群的居住地,故稱「大洞山」,因山脊渾圓與大豬的背脊相似,也稱「大豚山」。
- 大屯山西峰
- 於高處遠望巨石林立,山勢陡峭,土徑濕滑,需要拉繩陡上及陡下,因與大屯山南峰鄰近多安排連走路線,是大屯群峰裡較為險峻的二條步道,體能不佳、老弱婦孺或雨天,不要冒然登頂。
- 大屯坪
- 主峰與周圍四個山頭圍繞的中央低窪濕地,設有涼亭,是途中的休憩據點。
- 竹子湖
- 原是35萬年前火山噴發造成的「堰塞湖」,後因湖水流失枯竭形成窪地。傳說早期此地簇生著箭竹林,山風搖動箭竹林的景象,彷彿是湖水盪漾,因此稱之為竹子湖。近年以種植高冷蔬菜、海芋、山藥、野菜而聞名,其中嬌嫩的海芋更是受到遊客喜愛,故有「海芋花田之鄉」的美稱。
- 大屯自然公園
- 位於大屯西北山腰百拉卡公路旁,海拔約800公尺,以暖溫帶闊葉林包圍,孕育豐富生態資源,可近距離欣賞大屯山火山錐體,是其特色。園區栽植各種杜鵑、山櫻、楓香、紅楠、筆筒樹等花木,湖水倒映群山,風光明媚。
- 清天宮
- 舊地名為「中青礐」,青礜是浸泡染料的石砌池,昔日藍染盛行於此聚落。廟內主神為天上聖母、清水祖師、保生大帝、中壇元帥,廟前有一棵大榕樹,超過250歲,樹圍寬大需要4~5人才能合抱,姿態高大優美,是居民、登山客休息乘涼之地。
- 大屯秋芒
- 大屯山山頂的芒草草原,即為陽明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賞芒景點之一。芒花於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綻放,在夕照下更形成紅色的草浪,此即為最膾炙人口的「大屯夕照」與「大屯秋芒」景緻。
- 動物
- 南向坡鳥類以粉紅鸚嘴、紅頭穗眉、繡眼畫眉為主要種類,偶而可見台灣藍鵲,經三聖宮後為鷦鶯、白頭翁、綠繡眼等,亦有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哈特氏蛇蜥等特有生物,以及草蟬、青斑蝶、小青斑蝶、琉球青斑蝶、淡色小紋青斑蝶、小紋青斑蝶、姬小紋青斑蝶、紫斑蝶、蝗蟲、螽斯、竹節蟲、蟬、象鼻蟲等生態種類豐富。
- 植物
- 大屯細辛即為區內特有植物,主要生長在大屯火山群海拔500公尺以上的森林中。亦有芒草、箭竹、柳杉、狹瓣八仙、紅楠、疏葉卷柏、水鴨腳秋海棠花、島田氏澤蘭、台灣馬藍、細葉饅頭果、台灣山桂花、台灣紫珠、台灣百合、台灣藜蘆、萎蕤等等植物種類眾多。
- 地形地貌
- 地質年代為更新世,岩層主要由角閃石兩輝安山岩、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大屯山凝角礫岩所組成的火山岩流、凝灰角礫岩,為錐狀火山體。
- 特色
- 大屯山頂視野開闊,是賞雲海、夕陽、夜景的最佳觀景點,大屯山南峰與西峰步道需要攀繩陡上陡下,與大屯山主峰整齊的石階路完全不同,滿足喜愛手腳併用的攀爬者,充滿原始山林的刺激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