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山」山名的由來
- 站在北投市區遠望、或是由龍鳳谷仰望山谷對面,都可見到中正山南坡上刻意由樹木修剪出來的「中正」二字。中正山因為山上有法雨寺和大慈寺,原名彌陀山,又叫十八份山或大竿林山,後來為了紀念老蔣總統才改名為中正山,此山名也成為威權時代留下的一個見證。
- 木炭窯
- 在涼亭下方不遠處有座用石頭堆砌、建於邊坡的木炭窯,據稱已有160餘年的歷史。窯的主體構造為當地的安山岩搭配乾土砌成的中間掏空建築,窯的上方用鉛板搭建屋頂,用以遮風蔽雨,因此才得以保存至今。木炭窯是早年居民使用當地相思樹材燒製木炭的炭窯,但在瓦斯爐普及後,炭窯淪為夕陽產業,一度曾淪為遺跡,如今北投居民又將其修復,供後人懷想昔日先民生活的梗概。
- 張公聖君廟
- 在登山路99號附近有座「張公聖君廟」,是當地庄內的信仰中心。清初,來自福建省同安府的詹、王、曾、陳、吳等姓人家帶著原鄉守護神「張公聖君」來此開墾。「張公聖君」是福建泉州人渡海來台帶來的鄉土神祇,因為祂曾經為地方制伏蛇妖,死後鄉民感念其恩德而尊稱「法主公」、「都天聖君」、「張公法王」、「張法主公聖君」,所以法主公的神像上都會有蛇盤繞,神力廣大,可保來此開墾的居民平安。
- 兩百歲的老茄苳樹
- 張公聖君廟旁有棵兩百歲的老茄苳樹,樹高超過15公尺,樹胸圍達4.63公尺,樹胸徑1.47公尺,樹冠幅達452平方公尺,樹約種於1805年,已經超過200歲。這棵老茄苳是台北市樹圍最大的一棵茄苳樹。
- 觀景平台
- 山頂上擁有360度的環繞視野,晴空萬里時,可清楚眺望大屯火山群山脈支稜向台北盆地漸次延伸的景致,在前往十八份登山口途中的地藏王菩薩庵舊址,亦能清楚觀賞龍鳳谷與硫磺谷的地熱景緻,為本步道重要的眺望點之一。
- 十八份聚落
- 名稱由來據說是清朝乾隆年初,由來自泉州的18戶居民,向原住民承租土地共同在五開墾,因此稱之為「十八份」。
- 動物
- 中正山步道有蝶類100多種,全台灣1/4的蝴蝶種類都會在附近出沒。在步道的視野開闊處,有時也能親賭大冠鷲、紅嘴黑鵯、白頭翁,或是五色鳥的身影,四季都能聽到悅耳的鳥鳴。到了夏季,步道的自然樂音除了熟悉的蟬鳴聲,還有螽斯、蜥蟀等低迴的蟲鳴聲。從冬季到早春,又有台北樹蛙來「值夜班」,長而低沈的蛙鳴是雄蛙最原始的呼喚,想藉此訊號發出求偶的渴求,於是山間又響起不同的樂章,此外,大冠鷲、台灣松雀鷹、鳳頭蒼鷹等亦為山區常見台灣原生猛禽。
- 植物
- 中正山步道兩旁有多種林相,包括果園、農田、芒草原等,與步道形成許多生態交會帶。相思樹和楓香是中正山最主要的林種,形成第一層喬木層,這是前人開墾造林的遺跡;紅楠、大葉楠、墨點櫻桃、柃木、杜英、饅頭果等構成第二層喬木,伴生著臺灣山桂花、火管竹、非洲鳳仙花、火炭母草等灌木及草本植物,使得中正山呈現多層次且多樣性的生態環境。
- 地形地貌
- 中正山位於大屯火山群中,地質屬兩輝石安山岩,為「大屯山南峰」南側支稜上的山頭。登中正山可將北台灣五種主要的地形(火山、台地、丘陵、盆地及河口)盡收眼底,極具樂趣。
- 特色
- 背倚大屯山高聳的群峰,眺望寬闊河口帶來的水氣蒸騰,配上夏日和緩的西南季風,稍遠的林口台地顯得多霧朦朧。冬天低溫多雨、春天梅雨,起霧時經常濃的化不開;雨稍歇,山嵐如帶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