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巒大山
- 西巒大山原稱「巒大山」,山名源於布農族社群「巒大社」而來。巒社群與郡社群是布農族的兩大社群來源,在輾轉的遷徙移動之後,來到郡大山列的東麓。也就是濁水溪的上緣郡大溪與巒大溪流域定居。以巒大溪一帶為中心領地巒社群,即以「巒大社」為祖社,也是社群中的大社,顧名。巒大山因位於巒大社的西方,為了區隔另一座位於巒大社東方、山名也源自於巒大社的「東巒大山」,所以也稱作「西巒大山」。原住民舊稱阿洛瓦(Arowa),原意是「螞蟻窩」,因此山螞蟻很多而稱之。
西巒大山的首登紀錄,是由伊藤太右衛門一行人於明治41年(1908年)2月,以森林資源調查目的完成首登。
- 林場與人倫林道
- 在「巒大林場」開發極盛時期,人倫林道自新山循西巒大山的西北支稜蜿蜒而上。37.6公里後到達西巒大山的東側山腹,並在此設立「人倫工作站」,作為林場的行政中心。除了辦公室外,還建有倉庫、員工宿舍、消費福利站、發電室、儲油間和苗圃、菜園,以及奉祀福德正神的巒安堂小廟等,儼然是山中的部落。那時攀登西巒大山就是從巒安堂旁的登山口起登,上山70分鐘,下山40分鐘,簡捷快速,也成為當時熱門的郊山化高山行程。
- 巒大林場
- 過去巒大山檜木林群廣大,昔日為台灣五大林場之一,但隨者林業資源枯竭而沉寂。巒大林場的開發始於民國22年10月,由屬於台灣株式會社的櫻井組經營,但當時僅侷限在南部郡大林道的望鄉山一帶;民國37年,當時的林產管理局將山地運材鐵道往北延伸,38年以後,西巒大山的林木便逐年被運送出來。隨後人倫林道開闢,大規模的伐木作業迅速展開,林道也愈開愈深入心臟地帶,至此,北治治茆山,南至清水山,東到郡大溪,這片廣達數十平方公里的郡大溪源頭,悉數被伐一空。
- 舊人倫工作站
- 位於人倫林道37.6公里處,也就是在西巒大山的東側山腹,是伐木時期的行政中心。林務局還在此培育牡丹品種,共計25種,總數有400餘株,有紅、子、黃、粉、白等色,稱為人倫牡丹公園,70年代即有不少慕名者,專程前往賞牡丹。如今隨著林業資源的枯竭,人倫工作站也如伐木後的森林墳場般,落寞而沉寂,只有極少數的縱走北稜的隊伍,才會在此暫住一宿,就連盛極一時的牡丹園,也遷移到阿里山培育了。
- 新的登峰途徑
- 近年來,自從中部山區經歷賀伯風災、921大地震與桃芝颱風之後,人倫林道的中段以後已柔腸寸斷,崩塌處處、難以通行,2002年山友們遂開闢了一條循西巒大山西北稜直登山頂的替代道路。這條步程較短的山徑,隨著登山隊伍的頻繁進出,如今已成為攀登西巒大山最便捷的途徑。
- 瞭望台
- 西巒大山在早期是重要的森林防火地點,山上的瞭望台從前用於眺望林場、監測森林火災,可惜多已損毀,不能登高望遠。
- 動物
- 西巒大山因鄰近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山羊、山羌、水鹿等保育類動物時常在此出沒。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鳥類生態,包括藍腹鷴、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台灣噪眉(金翼白眉)、小卷尾、台灣紫嘯鶇等,都是森林裡常見的鳥類。
- 植物
- 西巒大山因原是林場的緣故,除了原生的雜木林、中高海拔常見的孟宗竹林、還有許多的人造杉林。春夏季期間則有不少開花植物可欣賞,包刮玉山龍膽、阿里山龍膽、台灣龍膽、玉山佛甲草、玉山金絲桃、高山白株樹、水晶蘭、抱莖籟蕭、台灣澤蘭、玉山石竹、玉山小米草、玉山薊、白花三葉草、夏枯草、早田香葉草、台灣及己、火炭母草、車前草等。
- 地形地貌
- 全山基盤廣闊,峰頂和緩圓潤,南北背脊綿長,山腹有人倫林道穿行於北、東兩側。整段路程穿梭於箭竹林間,多樹根和碎石的混合地形,偶有需要拉繩輔助的岩壁。
- 特色
- 來回14.8公里,落差高達1531公尺,走起來膝很軟,但沿途諸多大山以及日月潭一路相伴,可慰藉身心的疲勞。另外,步道上也多處留有日治和光復時期的痕跡,可一窺當初巒大林場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