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魯那斯
- 太魯那斯位於公山南方,介於米亞桑溪與馬霍拉斯溪之間,此處原是布農族聚落,稱為「那那託克」。日治時期,為方便管理此地之原住民,在海拔高度大約1800公尺的稜線上建設駐在所,此駐在所於1923年落成,並於1940年撤廢,駐在所的建築結構至今仍大致保持完整,且周遭遺留當時警官生活的遺物,如酒瓶、藥罐等。
- 馬西桑
- 馬西桑是布農族的舊部落,日治時期,此處設有一景觀駐在所,位於馬西桑支線17.56公里處,於1911年設置,至1940年廢棄,目前駐在所建築本體已經倒塌,僅存鐵絲與倒木殘留其間。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
- 清八通關古道路線採直線翻越方式,特意閃避原住民部落,走來艱辛,因此成效不彰,開通不久即荒廢。日治時期,約自1909年日人已於拉庫拉庫溪流域設置數個駐在所,用以監控當地布農族部落。西元1915年喀西帕南、小川事件、大分事件、阿桑來戛事件陸續爆發,為有效鎮壓各部落並考量經濟開發等因素,台灣總督府砸下巨資修建八通關警備道,又稱八通關日據越道線,全線於1921年完工,全長約125公里,西自楠仔腳(今信義鄉久美)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以大水窟為界分東西二段,駐在所數量多達55個。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西段
- 古道西段所經區域早年屬鄒族、布農族領域,沿途設有樂樂、對關、觀高、巴奈伊克、八通關、杜鵑、南營地等多個駐在所。西段路況較好,但駐在所本體大多消失,僅存少數紀念碑、駁坎、階梯。此路線也曾是日人的登山路線之一,通常由東埔至八通關,再由八通關攀登玉山。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東段
- 古道東段為布農族巒社、郡社群傳統領域,古道包含玉里至大水窟的主線以及阿桑來戛、華巴諾、馬西桑三條支線,共設置近40個駐在所,主線平均每4至5公里即有一駐在所,例如佳心、黃麻、喀西帕南、瓦拉米、多土袞、石洞、抱崖、多美麗、大分、土葛、意西拉、托馬斯、米亞桑。部分駐在所建築物仍留存,多數僅可見駁坎或零星散布的酒瓶、面霜罐等生活用品。更常見的是殉職、戰死紀念碑和舊吊橋、鐵橋遺跡,玉管處在修建新橋時還特意留下舊橋,經過時不妨仔細瞧瞧。
- 觀高
- 觀高展望良好,日治時期曾設觀高駐在所,今日駐在所遺址之上為直升機停機坪。林務局接手後,因伐木工作需求在此建立工作站,包含辦公室、工寮、與福利社,頗具規模。
- 八通關
- 八通關駐在所所在地也是清八通關營盤。駐在所共有五層平台,當年除了主建築、軍械室之外可能還有提供登山客住宿的登山小屋,目前可見門柱遺址。
- 大水窟
- 大水窟為日、清二條八通關古道交會點,也是日八通關東西二段分界點,日治時期為台中州與花蓮港廳交界,台灣總督府曾在此興建大水窟駐在所、立州界碑與一座功能類似檢查哨的六角亭。
- 大分
- 布農族人稱此地「Dahun(水蒸氣)」或「Mannavan(寬闊的平台)」,清治與日治前期將此部落寫為「打訊社」,後改稱大分。最初的駐在所設立於1911年,隨後發生大分事件,駐在所及所有建築物遭焚毀,1920年再復設駐在所,規模更大,有「東段首都」之稱。四階平台上不僅有駐在所辦公室、彈藥庫、番產交易所、被服倉庫、酒保、宿舍、俱樂部、木工作坊、養蠶指導所、豆腐小屋、武德殿、番童教育所、公醫診所,甚至有拉庫拉庫溪流域唯一的日人小學校。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實行「集團移住」政策,強制大分族人遷居,1944年因戰力吃緊,日人撤守,大分聚落逐漸凋零,目前僅可見布農家屋部分遺跡、紀念碑、鋼筋水泥造彈藥倉庫,以及一些鐵皮、木材等建材。近年黑熊保育研究受到重視,大分就像有熊國的首都一樣,玉管處也於2002年建立太陽能山屋供研究人員與山友住宿。
- 沙敦隧道
- 沙敦隧道位於朝日橋北側,是八通關越領道主線上唯一的隧道。隧道高度約1.8公尺,寬約1.2至1.8公尺,長度約10公尺。官方文件雖未記載,推測當年以炸藥爆破,再以人力一次次劈砍岩脈,隧道裡仍留有人工穿鑿的痕跡。
- 多美麗
- 距玉里13日里,名稱來自日語的十三里(Tomiri)的音譯。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10月底,有一名警手在這一帶遇害,此事件促成十三里駐在所的設置,駐在所約於1921年2月落成,腹地大,木造建築已消失,遺留下的駁坎使用當地頁岩、板岩以人字形砌法堆疊,至今仍完整保存。在台灣胡桃等林木蔭庇下的多美麗確實很美麗。
- 動物
- 步道跨越區域廣大,動物生態也包羅萬象,蘊藏多種兩棲類、節肢動物、昆蟲、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可見蝴蝶、蛾、椿象、蠟蟬、天牛、金龜、竹節蟲、螢火蟲、藍腹鷴、冠羽畫眉、紅嘴黑鵯、蝙蝠、山豬、台灣獼猴、山羌、台灣黑熊、水鹿、長鬃山羊、黃喉貂。
- 植物
- 海拔落差兩千多公尺,步道植被囊括熱、暖、溫、寒四種森林植被帶,可見榕、楠、樟、殼斗科、檜木、杜鵑、人造杉林、人造松林和箭竹草原,種類豐富且多樣化。古道有許多地名和當地植物相關,如瓦拉米(蕨)、太魯那斯(細竹)、綠、多土袞(很多樹頭)。
- 地形地貌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基本上沿等高線闢建,除後來崩塌須高繞路段之外,坡度大多和緩。全線可見出露的岩層有板岩帶和大南澳片岩帶,常見峽谷、瀑布、斷崖、裸岩、崩壁、皺褶、向源侵蝕等地形。其中,八通關是中央山脈和玉山山塊間的鞍部埡口,同時也是陳有蘭溪與荖濃溪分水嶺,更往東去則為拉庫拉庫溪流域。九二一地震時因有斷層帶經過,造成步道多處崩塌損毀。
- 特色
- 由清幽的低海拔森林到開闊的高海拔草原,越過無數溪谷吊橋和遺址,這一條血淚交織而成的古道,褪去了掌權者的暴戾,回復寧靜美麗的樣貌,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