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況回報5則
-
可分成三段
1.是李棟山莊-李崠山,步道清楚好走
2.是李崠山-泰平山,一路濕滑陡下,路徑不清
3.馬望僧侶山-李棟山莊,走在產業道路最是輕鬆
-
李崠山到泰平山全程陡下,且濕滑無拉繩,距離長,泰平山下到往馬望僧侶山路徑較不明顯,需仔細找布條
-
李棟山古堡往泰平山部分路段濕滑(罕無人煙),路徑不明確須尋找山友路標,泰平山往馬望僧侶山末端路線會經過農家果園,且路徑之草比人還高~~
查看所有回報
可分成三段
1.是李棟山莊-李崠山,步道清楚好走
2.是李崠山-泰平山,一路濕滑陡下,路徑不清
3.馬望僧侶山-李棟山莊,走在產業道路最是輕鬆
李崠山到泰平山全程陡下,且濕滑無拉繩,距離長,泰平山下到往馬望僧侶山路徑較不明顯,需仔細找布條
李棟山古堡往泰平山部分路段濕滑(罕無人煙),路徑不明確須尋找山友路標,泰平山往馬望僧侶山末端路線會經過農家果園,且路徑之草比人還高~~
馬望僧侶山是李崠山向東延伸的稜脈,亦是昔日的「泰雅古道」,是李崠山事件中進攻深山的路線之一。沿途為美麗的原始茂密森林,及數個杜鵑林山頭,起伏不大,生態豐富,悠遊其中,非常舒適。泰平山無基點,附近巨木參天,樹形優美,續行至三岔路口接產道,視野頓時開闊,可遠眺武陵四秀、大霸群峰、養老山、虎禮山、玉峰山、台亞夫山…等山岳,層層翠綠的山巒,令人心曠神怡,續抵達馬望僧侶山,山頂腹地雖狹窄,但展望極佳。
基本資料
交通方式
路線地圖
人文生態
相關GPX
馬美道路
前身為1922年管轄此區原住民的重鎮「卡奧灣支廳」興建,由現三光,沿著馬里闊丸溪,經馬美部落到高台,全長約17公里,沿途設有「砂崙子」、「泰平」駐在所。
馬美部落
Mami泰雅語為米飯之意,部落處於一處高冷又缺水之地,經常缺糧,故取米飯為名,以祈求豐收。
李崠山事件
1913年理蕃計劃,日人領大批軍力發動「基那吉方面討伐」,此為第三次李崠山戰役。石麻達山至屯野生台山即是當時的「屯諾富士羅灣隘勇線」,並在屯野生台山設立監督所和「屯諾富士羅灣」砲台,與芝生毛台山、烏來山砲台成為三角防禦陣式。石麻達山則曾設有「島田分遣所」。
李棟山莊
李棟山莊位高度約海拔1500公尺,1971年榮民朱萬鶴先生來到這裡,以雙手獨立打造出李棟山莊。早期交通不便,因此許多造訪李崠山的登山客常至山莊留宿。近年來,交通時間大大縮短且朱老先生年事已高,因此不再開放住宿,但仍相當歡迎登山客到山莊泡茶聊天,小歇片刻。
李崠山古堡
李崠山古堡大約建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建造之初稱為李崠隘勇監督所,兼具指揮所、防禦及砲台的功能。古堡呈四邊形,長約28公尺,寬約22公尺,牆壁下層由鐵絲混凝土夾土壁築成,有扶壁柱強化結構,牆壁上層則以磚砌,牆面留有銃眼,有巴洛克式雕飾,這種施工方式在當時的台灣相當新穎。古堡門楣原本掛有當時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題的匾額「慎守其一」,但如今古堡僅有圍牆殘存,其餘都已損壞或遺失。民國92年3月新竹縣政府將古堡以「尖石TAPUNG古堡」之名列入縣定古蹟,不過一般還是習慣稱之為李崠山古堡。
動物
歪紋小灰蝶、雙環翠鳳蝶、斑鳳蝶、昇天鳳蝶、紅肩粉蝶、大紅紋鳳蝶、大波紋蛇目蝶、琉璃翠鳳蝶、黃豹天蠶蛾、長尾水青蛾、榆綠天蛾、古氏棘蛛等。
植物
柳杉、桂竹、杜鵑、山蘇、青牛膽、百合、射干菖蒲、狗筋蔓、鴨跖草、刺莓、黃菀、小白頭翁、鱗毛薊、玉山懸鉤子、落新婦、台灣龍膽、菽草、白頂飛蓬、刺萼寒莓、肉穗野牡丹、骨牌蕨、東方狗脊蕨、台灣紅榨槭、山櫻、鬼督郵、西施花、泡桐等。
地形地貌
漸新世至中新世,由硬頁岩、砂頁岩、砂岩組成的大桶山層。
特色
美麗的原始茂密森林,起伏不大,生態豐富,悠遊其中,非常舒適,展望極佳。
最新討論
發表新討論相關相簿
看更多相關心得
看更多路線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