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稻埕
- 大稻埕是台北市西南的一個傳統地域,最早因有大片曬穀場而得名。大稻埕崛起於生意人搶地盤,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了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了一場「頂下郊拼」械鬥事件,把打輸的下郊人(福建同安人移民)趕到了大稻埕,也帶來了霞海城隍。爾後大稻埕碼頭以河航之利走向繁華,甚至取代了艋舺的地位。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而沒落,大稻埕逐漸成為台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保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蹟。
- 迪化老街
- 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清咸豐六年(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
光復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 霞海城隍廟
- 霞海城隍爺當年護佑渡海來臺發展的福建同安人,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頂下郊拼」後從艋舺遷到大稻埕,香火漸盛後建廟奉祀,整個大稻埕聚落可以說是隨著城隍廟而慢慢形成的。城隍廟原廟於1856年興建,之後歷經多次整修,今貌為1998年完成的模樣。近年來,讓霞海城隍廟神威遠播的恐怕要屬月下老人了,吸引中外年輕遊客虔誠膜拜。
- 動物
- 河岸生態豐富,鳥類有褐頭鷦鶯、灰頭鷦鶯、夜鷺、東方環頸、大卷尾、紅鳩、小水鴨、琵嘴鴨、黃頭鷺、家燕、尖尾鴨、小白鷺、大白鷺、家八哥、埃及聖環、磯鷸、蒼鷺、紅冠水雞、黃鶺鴒等。其他動物有彈塗魚、大彈塗魚、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等。
- 植物
- 河岸植物有水黃皮、血桐、水筆仔、狼尾草、單葉鹹草、烏桕、蘆葦、構樹等。
- 地形地貌
- 延平河濱公園位於淡水河東岸,延伸至社子島中段,沿線地勢平坦。
- 特色
- 延平河濱公園從大稻埕沿著淡水河一路延伸到社子島,沿途景觀多變,可以感受老台北的歷史人文,遙想當年碼頭的繁華盛況,也可以欣賞開闊的山河美景,與河濱野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