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風險與入門訓練(最終回/共三回)

  • ALON WANG
  • 4,404 次點閱
  • 10 次拍手
  • 相關路線
    瑞士馬特洪峰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淺談 阿爾卑斯 阿爾卑斯 山區 攀登風險 攀登風險 與入門訓練 與入門訓練
-以攀登 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 之經驗 之經驗為例

Discuss about climbing risk and basic training in the Alps

- Take the experience of climbing Matterhorn as an example

b6f049bafe0f58ef88c8a885fc709744.jpg

肆、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的入門訓練

  就國內目前的攀登現狀而言,大多登山者所接觸到的是在高海拔地區的攀登山峰(近年來主要是在大陸地區與尼泊爾山區5000米已上山峰,甚至8000米的山峰),其所運用的攀登方式為Expedition Style(即探險式或俗稱馬拉雅式的攀登)模式[1],而相較於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的山峰則鮮少接觸[2],也許可能是許多人認為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是一個高不可攀且危險極高的登山運動,或也有可能花費相對偏高許多,而不願嘗試。就國際登聯UIAA公報與Club Alpino Italiano(CAI)針對阿爾卑斯山區所標訂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82座山峰,部分山峰在Alpine System(French Adjectival Syste)的難度分級只有「F」(即簡單的路線,有冰河地形),因此實際上每一個攀登者都可以循序漸進地訓練自己,進而將攀登目標的難度慢慢提升,來享受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的樂趣,以下筆者就攀登Matterhorn給予一些粗淺的訓練項目建議: 

一、體能訓練

 

    由於體能所有登山運動的一切基礎,沒有體能沒有任何攀登的可能,尤其阿爾卑斯攀登強調攀登速度,擁有強大的體力與意志力是最基礎的能力,沒有體力的攀登者無法迅速在山區移動,就瑞士當地嚮導帶著有經驗的攀登者(而且攀登前一定會要求隊員進行高地適應與攀登能力測試),循Matterhorn東北部的山脊Hörnligrat路線前往,完成登頂一般來回平均時間約落在10至12小時中間,而這期間的攀爬過程幾乎是不間斷的,更沒有長時間休息的機會,此外,2016年9月台灣一等一的攀登好手張國威、張元植、楊礎豪、方祥前往攀登Matterhorn也花了16多小時才完成攀登[3],可見攀登Matterhorn必需要有一定攀登體力。而在一般登山運動過程中,體能的訓練需要注重的部分[4]包含下肢肌肉力量、心肺能力、負重能力,整體耐力及身體平衡性。

 0ed4142aa15a3cb298042a85b7d6851f.jpg

    譬如負重訓練,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過程中,所有登山裝備包含技術裝備,一般均是由攀登者自行背負,所以訓練負重能力是不可少的項目,若你是在城市裡,筆者一般是藉由負重約20公斤以爬樓梯方式來訓練,假日再去山區負重練習,而合歡西北峰是非常不錯的路線,因為幾乎全程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膝蓋過度疲勞而造成膝蓋損傷。其它如何訓練,讀者可以參考Mark F. Twight與James Martin所創作的書籍Extreme alpinism(極限登山運動)-第2部分訓練篇,有詳細的介紹。此外讀者也可以從從各種文獻和期刊中,去找出最適合自身的訓練方式。

  二、登山基本知能訓練 

    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有許多的登山戶外基本能力[5]是攀登者必需具備的,比如登山基本常識(地形變化/野外植物認識/天氣分析)、登山裝備使用、登山服裝穿著、糧食規劃與自我炊事的能力、地圖判讀,戶外基本求生技巧與山難危機應變…等等項目,在攀登者進行阿爾卑斯攀登時這些基本功應該都已充分具備了[6],像糧食規劃就極為重要,因為登山運動是屬於激烈性的活動,在從事登山運動時,會大量消耗自身的體力,而食物是登山活動的能量來源,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攀登者必需依據不同的登山環境與山區變化,要進行不同的的糧食計劃,而在阿爾卑斯山區攀登者因為需要降低所背負的重量,以利快速的移動,此外在雪地或岩壁上的食物一般越簡便、越輕量、越能快速完成炊事,越是重要,但之於要攜帶那樣的食物,除了基本學習相關糧食觀念外,也需要透過攀登者自身經驗累積來進行全面規劃。它登山基本知能項目及如何訓練,請讀者可以參考相關專業書籍資訊來閱讀或參加戶外訓練培訓團體的活動,以提升自我基本登山之知能。  

 

 6e9d92927b27fb7f3ea8890d8c6a3e0e.jpg

三、攀登技術訓練

     筆者認為去攀登Matterhorn所必需要具備的攀登技術,包含人工攀登、傳統攀登、冰攀、雪攀,若攀登者沒考慮獨攀,那最後還必需與繩伴進行繩隊的攀登練習,以提升繩隊攀登默契,以及繩隊救援的基本訓練,以上這些攀登訓練項目提供讀者參考。筆者認為技術攀登的訓練,是進入阿爾卑斯山區攀登領域中,最重要的訓練項目,但因為台灣的登山環境卻很難進行全面的訓練,除了人工攀登與傳統攀登可以在東北角龍洞有相對比較佳的訓練場所外,其它許多基礎的練習,如冰攀、雪攀在台灣不易自主練習,建議攀登者去海外找尋適當的攀登環境練習,如鄰近的日本、韓國與大陸都有不錯的訓練環境可以選擇,筆者不建議初學者在冬季以大壩、中央尖或針山作為訓練山區,因為風險極高。另針對繩隊攀登練習,一般而言只能靠攀登經驗慢慢積累。 

  如何訓練並提升攀登技術,講白的別無他法,只有由多加練習一途,但初學者應找有經驗的攀登者來帶領學習,千萬不要靠影片來學習攀登技術,因為許多攀登過程的細節初學者很容易忽略,而造成攀登風險。

  四、攀登恐懼的克服 14b949d72caa71b354eb1ce41889bf15.jpg

  想像一下一片寬30公分、長5米的木板架設在兩條個板凳之間,相信許多讀者都可以很快速且輕鬆地通過,但若是將這木板架設在兩棟20樓層高的大樓之中,試問有多少讀者,敢在有確保繩的保護下,勇敢地走過去呢?相信敢走過去的人數會大大的降低許多,攀登者主觀的恐懼想法,將會對攀登者造成巨大的影響。在攀登Matterhorn時,有許多暴露感極大的地形或路段需要面對[7],前往攀登Matterhorn之前,攀登者還需要了解自己對於複雜路段的恐懼與承受能力,如果平時在攀登約30度以上雪坡或遇到一些陡峭的山坡都會時,因害怕需要慢慢的磨蹭才能通過,或有怯步不前的情形,那就是還沒有完成攀登Matterhorn的心理準備。這一點攀登者務必須要事前藉由不斷攀登其它類似暴露感的路線進行訓練,並事先完成克服,否則不要嘗試攀登Matterhorn。

99360ee975dd75ab9c2b6edd7d096ff3.jpg

    登山運動是有別於其他運動的,它是一項具有特殊風險的活動,且在許多登山環境中,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更有其他錯綜複雜的危險,包含寒冷且多變的氣候、陡峭複雜且陌生的地形、惡劣天候帶來的雪崩、急性高山症、凍傷、高山缺氧造成的體力衰竭,以及隨之而來錯誤的判斷的迷路或墜落[8]。登山者在山區將面臨著與平常生活極為不同的極限環境,這些因素都會對登山者的心理和生理帶來極大的挑戰,攀登者需要充分的準備才能去體驗這項運動的樂趣,否則將容易使自己置身於危險境地;此外,也千萬別以為嚮導是神,在山區仍會出現很多嚮導無法掌控的情況,比如惡劣天氣,或遇到攀登路線上的塞車情況,此外他們自身也會出現與攀登者各種問題,如急性高山症與凍傷等,這些狀況在攀登8000米山峰也屢見不鮮。

 00c707cc07b9fdf5766e279365396c78.jpg

    筆者認為攀登者需要為自己的攀登負責,不光只是背著包在山區無厘頭地跟者協作或嚮導來行進攀登,攀登者自身需掌握一定的攀登知識與技能,並了解整體攀登狀況與資源(如攀登時間、自身與其他隊員身體狀態、繩隊的攀登能力、攀登裝備等),筆者認為登山者可以藉由阿爾卑斯山區攀登的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的攀登能力,屆時將有能力去規劃一個攀登路線、面對一個陌生的攀登山區,將可進行評估路線上岩壁、冰壁、雪坡、冰雪坡的安全與攀登方式、甚至面對風險產生時,規劃如何回撤、進行緊急避難(如急迫露宿)、或與自己的繩伴討論繩隊的戰術、路線的選擇以及裝備的使用等等,待日後有機會攀登8000米巨峰時,由於攀登者的心理素質與技術已有完善的基礎,在面對這些大山時,在技術攀登難度部分將不再成為高不可攀的障礙,因為這些大山只是海拔高度上的提高,只要能完成更高海拔的身體適應狀況,最終將有機會登峰造極,且全身而退。

     就筆者而言,實際上並沒有特別認為那個攀登方式是最好的,通常是權衡自 己的攀登能力,選擇比較適合攀登方式來完成欲攀登的山峰。但波蘭托馬斯 (Tomasz Mackiewicz) 曾將以下這段話作為自已冬季攀登南迦帕爾巴特的座右銘:「攀登的價值不僅取決於你是否達到峰頂,而是你如何去爬」[9],這倒也十分值得所有登山者來深思與玩味。 

    站上Matterhorn之巔,眼見盡是壯麗無匹的冰河,遠眺著峰峰相連的阿爾卑斯山群,在藍天白雲的簇擁下,阿爾卑斯群峰的美,真的令人為之著迷,面對如此美景,攀登者心中的感動如人飲水一般。祝所有前往攀登的朋友一切平安、喜樂。

 4441655090739d492185ec4c116e70d2.jpg
 
 [1]Expedition Style—譯為遠征風格,由於是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和Tenzing Norgay在喜馬拉雅山區,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登頂時所使用的類型,又被稱為喜馬拉雅式攀登,是相對於阿爾卑斯式攀登,該風格係指在登山時,在山上設置固定的建設營地區,並放置攀登者所攜帶攀登的食物、住所、設備等,並且運用固定繩索,登山者(以及他們經常使用的搬運工)將在路線上下行幾次以固定繩索並設置營地。參考資料來源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Mountaineers (Society) (2003) Mountaineers Books。 

 [2]近年來台灣不少攀登隊開始往阿爾卑斯山區攀登,並發表相關攀登文章。  

 [3]參考張國威、張元植、楊礎豪、方祥,戶外探雜誌第32期阿爾卑斯山脈的阿爾卑斯攀登篇。   

[4]參考Mark F. Twight與James Martin所創作的書籍Extreme alpinism(極限登山運動)-第2 部分訓練篇 

 [5]讀者可以參考洪維忼,臺灣地區登山活動人員專業能力初探研究論文。

  [6]本文僅指出相關可能需要具備的能力,有關乎相關的訓練方式建議可以參加戶外訓練的團體來提升攀登者自身所有的登山基相關本知能訓練。

 [7] 請參見圖4-Matterhorn瑞士峰頂往下看情境

 [8]何中達,高海拔登山安全-慕士塔格峰遠征之經驗,第一屆 「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論文集。

 [9]參考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林友民、黃一元編譯,由波蘭登山家喀提卡談「冰峰戰士」一文內容。   

留言

預設頭像


  • Adm Kuo的頭像 Adm Kuo

    請問體能訓練負重爬階梯的時間要持續多久,爬幾層樓高,一週幾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