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八仙山林場遺址踏查~清水台、黎明神社、僻亞歪溪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八仙山林場遺址踏查】

D1

在日治時期,除了盛名遠播的阿里山林場,還有太平山林場及八仙山林場。阿里山森林鐵路仍然活躍於當代,太平山亦有蹦蹦車,而八仙山呢?到底還殘存那些林業遺跡?

ebccd62942191c4de2150286c01a6f2e.jpg

為了把山中的物產尤其是木材運至山下,興建了森林鐵道、伏地索道、空中索道、輕便軌車、木馬道等等,都是因此目的應運而生。爬梳了一些資料與紀錄,終於能一圓口袋名單,走上鐵道旅行的「廢線跡踏查」。

第一站抵達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第二停車場已經開始有了登山人潮的喧嘩聲,興奮的心情沉浸在濕潤的氣息裡。森林遊樂區是昔日佳保台土場的舊址,地處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處的沖積台地,設有佳保台九七二米意象車站,之後轉往靜海寺後方通道。這一轉入,就進入了非傳統路線,也意味著要進入更少人跡的野地,一路隨著水管蜿蜒,直至下到佳保溪。

e30025410cd8fe8eb82bef1f56e5b0e5.jpg

沿著佳保溪上溯,在磊磊亂石間尋找易過的路徑,直至看到纜繩,這趟時光之旅即將展開。上行一陣子,可見砌石駁坎,散落的清酒瓶、纜繩、車輪軸及軌道構造物等,真真切切踏上已荒廢的鐵道殘跡。八仙山林場大約始於1910年代,在1960年結束伐木作業,並於1963年撤離林場所有的設備及人員,從開始至今已過百年,山林莽莽,置身此歷史溯源的軸線上,興奮與感動之情洋溢於胸。

62ae6e8baf6cb1076b33dbca05e7e802.jpg

之後路徑轉為劇烈的拉繩陡上,所幸都有架繩及樹根可抓,專心上攀不覺有暴露感,反而更令我感到有趣不覺疲累。經過緩稜後,出現數處砌石駁坎,路徑右方有一較為突出獨立的大駁坎,我翻上去探查,疑似伏地索道轉送站,遺留一些軌道遺構鐵件,往下望是寬廣的斜坡直下,令我想起看過的資料照,伏地索道是在約六米寬的路基上架設二條台車軌道運作,遙想當時情景。

0c4d9e2f3c20d56044b512903fe2ba33.jpg

08dcfe1859e53a8a09d65b87d06ab73d.jpg

cb8529f5d943c116a20c6d30b2a1563f.jpg

c902f2de33cf5157fbb14576f92a248a.jpg隨著路徑推進,愈來愈接近八仙山駐在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蒼勁糾結的樹根與長久悠遠的砌石駁坎互相交融,宛如古刹裡的氛圍,是八仙駐在所裡仍然活著的「歷史」。各式瓶瓶罐罐及破碎的鍋碗瓢盆散落各處,我們走上數層駁坎,上到一個平台,這裡是斜頭角,伏地索道的制動機房,還保有數個水泥基座,乍看之下有點神似朱銘的太極系列,不遠處,找到殘存的索道路基砌石,一側已傾圮不少,一側還有近兩百公分的高度,比對舊照片,悠悠時間長河,改變的不只歷史的更迭,還有地景地貌的流轉,索道運送的機器聲與人聲,都已無聲無息。

920995d50dfbe249d002e02a90d7ff19.jpg

d727c919d052bdec94e5ec82867c3fcb.jpg9877822d4fec8cd78d12973b50bebfe2.jpg

06aef2ec29bf7c4a4447acca9021f45c.jpg

b3533410fd25a68c9f8a4753c67d71ae.jpg伏地索道正式名稱為傾斜鋼軌索道,英文簡稱Inclined,日文為インクライン。其架構與鐵道十分相似,但因坡度很大,無法採用機車牽引木材,而是以鋼索在鐵軌上拉曳原木方法,上行時以內燃機或電力為動能,下行時則利用運材車本身及所載木材重量而滑行,輔以動力系統控制其速率。日本政府在1917年於八仙山山腹興建輕便軌道與伏地索道,卻因原住民抵制而一度停工,遲至1922年後原住民被鎮壓屈服,伏地索道等設施才能繼續興建。

八仙山林場之伏地索道,共分三段,共長1991公尺,高低差合計為1109公尺,坡度30~33度,堪稱台灣伏地索道運用之代表。然而伏地索道造價昂貴、運輸效率差、種種缺點,漸被架空索道取代。昭和13年以後,八仙山伐木區轉移至新八仙山,該區設有「十文溪第一索道」、「十文溪第二索道」、「馬崙索道」等三處索道,作為佳保臺、新山及各上部線的連絡,這些都是架空索道。(引自八仙山林場史話)

017fb56e86c262a86442e129cab92f45.jpg

024ef50e502f11f5da4ba9ed46206da7.jpg我們部分路段沿著伏地索道上行,路都像是站起來般,到了八仙駐在所後,接上八仙山本線,改為腰繞路徑,少了上下爬升,以為會較輕鬆好走,實則是很多崩塌需高繞,還有一堆倒木障礙賽,大家又蹲又跨,不然,沒有倒木的鐵道線,人工開鑿的石壁綿延,頗有思古幽情。

8ee8a850d3f4338311ad758c086fa520.jpg

ba5f12e9333f365a292f8d28dcbb6db7.jpgb15721560977cb087106e577fd4f08b8.jpg終於到了要下切轉向往清水台的平台,陡下200公尺後,今天的路程就暫時告一段落。

清水台是位於佳保溪與十文溪間一個重要林業聚落,聚落遺址有好幾層,佔地廣大,可惜石砌遺跡只剩駁坎,到處都是玻璃酒瓶碗盤等各式各樣生活器具,懷想當時人聲鼎沸的山中生活。我們上下踏查翻看,推敲這些瓶罐的用途,希藉此一窺當時的生活樣貌、消費習慣及品味喜好等。不同品牌的清酒瓶,體現當時苦悶的林場作業有小酒消遣一番,是多好的慰藉;髮油及乳霜罐,這些用在外表上的產品,可能有女眷或者愛美是人之天性;味素及炸豬排醬(烏斯特醬),為食物增添風味,還有藥品及文具類,這些瑣碎平凡的「日常」,因為這些瓶瓶罐罐,具體而微地存在著

076913478307841270a25d4da4a892b5.jpg

c8b3cf66f3c600f135725b2542ba15fd.jpg

6d88f053d11d58582e30fb4cecc04e2a.jpg3cc42e428e5dcbbd022799b437e6503a.jpg2b76ed734996a455e3b98449218bad0e.jpg此區較為特殊的部分是這裡有很多棕櫚樹,這類可製成簑衣、毛刷、建材等用途的植物,因應了當時生活所需而種植。我獨自漫步在這個處處是歷史遺物的清水台,昔日榮光大約十年左右,就因林場的伐採轉往黎明派出所而黯淡引退在八仙山百年林業中,或許已漸漸被世人淡忘,但,遺留在現場的所有一切,都是不可抹滅的存在。

508c2bb07ac8cf14dbfc4ec2c1845164.jpg

水源

8da8555d26134991562748e06a9aa477.jpg

夜,悄悄降臨,明早,就要像林班人員,再度爬升兩百公尺回到八仙山本線,我們只是一次上下,卻是他們的日常。

行程紀錄
D1
0750 從第二停車場起登
0833沿著佳保溪上溯
0910佳保溪登山口
0935 纜繩平台
1130-1238。八仙山駐在所 斜頭角 午餐
1355清水台

D2

清爽的氣息瀰漫在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的清水台聚落,我們背起行囊,準備爬升兩百公尺回到八仙山本線,金光灑落在樹間,斑駁又燦爛,一切都像是新的開始,帶有新奇與希望。

60838a389be3ffab2ee4fe7ee1957e12.jpg

f0f72ca5fdfa5411cb373d14f08b6eb2.jpg

5db136e15c79425588d5e3d5cfc77269.jpg八仙山本線依然是倒木橫陳,一個個倒木紀錄著每次天候的劇烈變動,風災地震大雨摧殘,沒人維護的路徑,久而久之就會被大自然收回。從清水台往僻亞歪溪方向的鐵道,崩塌不少,突然出現一個航跡上沒有路的新崩塌,我們採用人包分離,先把背包傳接過去,人員再慢慢過去,但到中間伙伴時,突然一個踩點滑落,伙伴墜落邊坡,連同協助的伙伴也倒栽蔥式一起被拉下,邊坡布滿蕨類,不知道底下多深,我焦急地不知道怎麼辦?又怕自己過去失手滑落後會影響伙伴,不敢輕舉妄動的我,還好有帶四米扁繩環,請一位伙伴做固定點,拋繩給伙伴拉繩而上,後來再協助下面的伙伴上來到路徑,結束這場驚魂記。幸運地是兩位墜落的伙伴都只有皮肉外傷,意外總在我們措手不及時來到,安頓好身心後繼續啟程。

1485a4e045a9f06471f47f62b9ae5888.jpg

537e3e4b43a32d10209dcdf23307657f.jpg

山林依然美好,但我們更謹慎地走好每一步,來到了殘存水泥基座的僻亞歪溪索道的接收端,青苔與落葉層層堆疊覆蓋,枕木已然侵蝕,樹根強勢的爬伏上去,這裡是個中繼站,從黎明神社附近大約2340公尺高的發送端,送至此海拔約2010公尺,再由此八仙山本線鐵道連接了僻亞歪溪索道,再繼續往下運回斜頭角再下佳保台把木頭往外運送。

ea5dc2a5330c0e9cb1c549054e2b5550.jpg沿途還看到一個V型的鐵道物件,經查應稱為「岔心」,這是「道岔」系統的一部份,道岔主要由尖軌、導軌及岔心三部分,藉由轉轍器控制尖軌的位置,進而控制輪緣的行進方向,達成讓火車變換軌道的目的。是目前依然使用的設施,在很多鐵道上都可以看見。06fbdfb0685653834169574206bea6f3.jpg067ffb22b957386196231a6853cab3d3.jpg台灣專賣局 TS

f4448369d930853542502949c522b386.jpg29f4da4c559272ff5af4333cde548da2.jpg汩汩地水聲漸漸傳來,僻亞歪溪翠綠的天地剎那間聚焦眼中,一顆顆綠石,靜伏在溪谷中,樹身如青影,嬌柔遊蕩在兩側,涓流的溪水,隱匿在溪床下,像是不曾醒來的夢。我像是著了迷,一直往上溯去,想看看那個綠的盡頭還有什麼?伙伴搭帳取水的聲音把我拉回現實,該去整理營地了,即便現在才十點多,才剛拔營又要紮營了!

bfc76320e76c3fe5d74a0be1c91a5650.jpg

ec588f6a8b8620f057cd5bf54d75c4f0.jpg6ae21954fcedbaed9a63c81c6ac007fd.jpgc4a5c35ab7d8e8fdf499e96b6065be0e.jpg390f195ae97c33c318d21ce8ab8f0cba.jpg午餐畢輕裝往黎明神社的方向前去,一路沿稜陡上,蜿蜒曲折的路徑要看一下路痕,或者找一下路條,發現一條鐵線,不知是通電作用或者電話線,沿著稜線拉了一段距離,最後隱沒在樹身。坡度減緩,來到一片檜木砍伐區,有許多巨大的樹頭,耙梳資料顯示這裡所砍伐的數種大多為扁柏。看航跡下切50公尺左右有個僻亞歪溪索道發送端,先往此探探,不久就看到路徑木頭上有兩個礙子,上面還有糾結纏繞的鐵絲,陡下的路徑,路跡稍微雜亂,不禁佩服當初找到索道頭的山友前輩,在一片森林中,到底是如何發現的?當下又是如何雀躍之情?此僻亞歪溪索道發送端,砌石平台上留存一些低矮的水泥基座,和一四方形積水的木製置物盒,或許是落土太厚重,已掩埋了部分基體,巨大的木架柱子已傾頹倒塌消失不見,倒是有幾根鐵柱還頑強地不屈不饒挺立著,旁邊有點圓弧狀的小洞穴,是已坍塌的不明構造。

fcaddfa965e34bb528833c0d6af381c4.jpg

87dc254d5fb35c55f9da3bffacf0567a.jpg15e58b36face286fd8536789a7379503.jpga5f164dcb2a4bbb205b8914c68f77ee0.jpgcbb2af78ac274158d243272993e5db40.jpgac2ae798db6151d03f397b7a3e8d7056.jpg黎明神社,座落在一小山丘上,僅存石砌基座,以及約六階參拜石階,旁邊有一個二層石砌底座,用途不明。順著表參道下行,來到黎明聚落,一大片的平坦腹地,已是藤蔓樂園,散落四處的瓶罐碗盤,透露著生活氣息。突然,陽光乍現,金光灑落在表參道醒目的石階上,昔日人們在繁重枯燥的林業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向神社,尋求心靈寄託,是否會想起遠在海的那一端令人思念的故鄉?曾經青梅竹馬的兒時玩伴?美味可口的家鄉菜餚?

387680899e1ed3379c2aa209a86a1999.jpg

4aa662e57fff4a0ee9509ebdbed0a6dd.jpg93af18b9794f8bad984833023ed83beb.jpg黎明聚落

394cf194013983de309af91589b2ead8.jpg

155189dcacbf2d6ac065d8ec6028bea2.jpg往黎明神社表參道階梯
ae863e74b5a85b7b8080a1ebdc2557a7.jpg八仙山林場的伐採在日治時期分為三期,1910年代以久良栖(今松鶴)至八仙山主峰為主軸,1920年代重心在清水臺至僻亞歪溪,1930年代則轉移至八仙山檜木密度最高的黎明派出所區域。「引自檜林、溫泉、鐵線橋:近代八仙山林場的成立與旅行書寫(1910-1930)」

八仙山林場的砍伐像是遊牧民族般,隨著林業資源遷徙,而縱橫其中的伏地索道及架空索道,則是經濟命脈的血管,輸送著活了千百歲被鋸下修整的生靈,掠奪與生計,在每個時代都有其爭論不休的課題。

裡冷林道

ca610068067683678a6bce1ea62c35d0.jpg

7f39612dc796bbb43b27894f12762a44.jpg

路徑上的白毛杜鵑落花,是一聲聲的喟嘆,這些藏在深山裡的故事,還有多少人知曉?多少人在乎?

8b051a89fe23d39229576bcf129649a6.jpg

D2

0705 清水台出發

0737 回到八仙山本線鐵道

1015 僻亞歪溪

1135 輕裝出發

1215 上到2350M

1250 僻亞歪溪 索道發送端

1310 岔路口

1320-1340黎明神社

1343 黎明部落
1356 裡冷林道
1425 岔路
1452裡冷林道29K
1600回到僻亞歪溪營地

D3
時間已近7點,僻亞歪溪卻似乎仍在睡夢中,朦朧潮濕,囁嚅著囈語,一別昨日在爽颯陽光下的澄淨透明。

876c64f50c1f5e2f8047b2990a4c4d96.jpg2a180e09a9aaa074cdec129bcfc9b00f.jpg背起行囊,在陰暗的溪谷中踏著綠石前進,夥伴鮮明的衣著及裝備,成為溪谷裡的光。接上廢棄的林道,經過昨日的玻璃瓶罐塚,似乎能勾勒些許昔日的繁榮景象,這個溪谷曾經是交通要道,與清水台同為伐木時期的大聚落,命運也相同,漸漸被吞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5baea9bf7eb86e14beae87532f31bdda.jpg

ac4fbb9227eedb8a69a5c871aafd77e8.jpg060052755a17a91c732b54c1d751f94f.jpg接上裡冷林道29K,寂靜中突然傳來車子聲,好幾台水泥車噴著黑煙蜿蜒而上,亮燈穿越濃霧,頓時把我們拉回現實。本來要去東八仙,但雨絲滴滴答答綿延不斷,雖不大,但要穿越箭竹林一定搞得狼狽,想想又不為山頭而來,決定改轉往八唐縱走的路直上八仙山。

d3d12efec6e850d7d79ae96e6d6dd72a.jpg

768a7b6d304addc01134747cd07cb971.jpg

八仙山的名稱源於八千尺(海拔高度)之日文諧音,日警於理蕃過程中在白姑大山支脈測量一山海拔約八千日尺,因此取諧音命名為「八仙山」。平常人聲鼎沸的八仙山三角點,我們到時只有一位年輕人在涼亭等候朋友,這樣的霧雨天來,享受的是一份清幽與森林迷濛之美。在霧氣妝點下,樹頭及倒木幻化成各種姿態的獸,彷彿進到了精靈世界。八仙山主線步道有一個殘存的索道頭,木頭架子仍屹立著,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具體存在。林業作業有伐木、造材、集材、運材、貯木等流程,日本人於1914年開發的八仙山森林,全盛時期可是有2000多名員工與眷屬,在不同崗位上孜孜矻矻。

913cf7f038cb93d6cab169816302fd0a.jpg4679fc83bf59ae79a299ee14eaf211f8.jpg走訪一趟八仙山林場遺址踏查,走進一趟時光之旅,對臺灣山林裡的故事又多了點瞭解,即便沒有什麼山頭,但在聚落、溪谷、林鐵、索道交織而成的豐盈體驗,是我們獨特的山旅故事。

D3
0702出發
0800裡冷林道29K
0827 廢棄工寮
0850八仙山登山口
0924 回到登山路徑
1000 八仙山
1315  靜海寺
1325 第二停車場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