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失溫的矛盾脫衣與藏匿-等死症候群」

  • TZwayne
  • 1,600 次點閱
  • 10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山難失溫的矛盾脫衣與藏匿-等死症候群

近日參加米亞桑舉辦的山難搜索管理課程,老師提到,在許多山難事件中,搜救人員時常發現患者會沿途將全身的衣物脫掉,最後光溜溜的在灌木叢、洞穴或水坑中被發現已涼涼。這種現象被稱為矛盾脫衣(Paradoxical Undressing)與藏匿-等死症候群(Hide-and-Die Syndrome),可能是理解低體溫失蹤者的重要行為模式之一。


「矛盾脫衣現象:嚴寒中的錯覺性發熱」

矛盾脫衣指的是低溫症患者在體溫下降至危險水平時,反而主動脫去衣物,加速體溫流失,最終導致死亡。在多數案例中,衣物散落在罹難者身旁,有時甚至形成一條延伸數公尺的衣物散落路徑,且脫衣過程更多從下半身開始。

這一現象較常發生於環境溫度約 -5 至 +10°C,且體溫下降較為緩慢的情況。在極端低溫且體溫快速下降的案例中較為少見。

可能的機制包括:

* 血管控制中樞麻痺理論:低溫導致血管長時間收縮,當腦部調控失靈時,周邊血管突然舒張,使患者誤以為身體變熱,因而脫衣。

* 末梢神經麻痺理論:由於熱覺與痛覺的感覺受器和傳導路徑相似(如辣椒素受體 TRPV1),患者的凍瘡與衣物摩擦的疼痛可能被誤認為「熱感」,導致脫衣行為。


「藏匿-等死症候群:極寒中的本能求生反應」

藏匿-等死症候群(Hide & Die Syndrome)指的是低溫症患者在發生矛盾性脫衣後,會試圖躲進狹窄空間,如床底、衣櫃後方或岩縫中,呈現類似動物鑽入洞穴的行為,但身體時常仍暴露在環境中。

其特點包括:

* 遺體通常呈現爬行或蜷縮姿勢,手肘與膝蓋可能有擦傷,顯示患者曾爬行至最終位置。

* 衣物散落在遺體前方,顯示患者先發生矛盾性脫衣,再進行藏匿行為。

研究顯示,這並非有意識的行為,而可能是由腦幹觸發的原始反射行為,類似於動物在危險時尋找避難所的本能。

「與動物行為的類比:冬眠與避難行為」

動物在寒冷環境下通常會進入冬眠,以降低新陳代謝,節省能量。例如:哺乳動物會躲入洞穴或避風處,減少活動來保存熱量。低溫症患者的藏匿行為可能與這種本能相似,顯示人類在極端寒冷環境下,可能啟動腦部的「終末求生程式」,試圖尋找安全場所,而非單純為了取暖。

因為台灣高山的環境容易使失溫患者表現上述兩個症候群,若山難搜救人員可以熟悉這項特徵,可能有助於找到患者,同時可以更好地對媒體與大眾說明這種詭異現象的科學理論。

下列網址為課本內附的圖片,內有大體請慎入  https://lurl.cc/UpaSI

Fig. 2 37歲女性被反鎖在地下的儲藏室裡,環境溫度約12-15度,屍檢顯示為致命性低體溫,檢測無毒物反應。

Fig. 3 34歲與52歲男性,被發現在公園的長椅下,環境溫度為9度。屍檢顯示為致命性低體溫,並伴隨酒精使用。

參考文獻:Forensic Pathology Reviews Volume 1, P263-270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