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2017韓國山域救援交流PART1

  • 相關路線
    仁壽峰 、北漢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2014年在東山島與韓國山域救援隊和美國MRA結緣,三年後受到韓國的邀請終於有機會再度三方相聚。

韓國隊用接待朋友的熱誠規劃我們的行程,而不僅僅是安排一場交流。他們熱切積極的想帶我們走過他們所認為美好的每一個地方,技術與理論點到就好,讓我親身體會韓國隊於戶外冒險活動的態度。

北漢山國立公園,是我們第一個交流站。大家操持著各種奇怪口音的英文,溝通上總令人噴飯。只大概知道他們要帶我們去攀岩,需要帶睡袋等過夜用品,和攀岩裝備。
在我們台灣隊的想像中,腦中的印象是像龍洞這般許多1~2繩距攀岩路線的天然攀岩場,大家架幾條路線,輪流爬幾回吧?

於是我背了個人的過夜裝備,大把大把重死人的岩械,還有那雙抱石短路線在用的la sportiva solution岩鞋。還正討論著我們一組人應該帶兩條主繩就夠了,馬上就每人都被丟上一條至少50米以上的主繩。這麼多條繩子?到底是要我們爬什麼呀?

負重對台灣隊來說從來不是問題,尤其是低海拔的負重,大家邊走邊有說有笑,沒多久看見了遠方的山頭。聳立,乾淨的大岩壁!

那兒就是仁壽峰,有著兩百米落差的大懸崖,我們被告知,那就是我們要攀登的岩壁~!挖~!好久沒爬繩隊攀登了,心裡很是興奮,但默默地開始擔憂起我的鞋子...在我左腳受傷之前,還可以忍受穿著這雙鞋上下幾條路線,但受傷之後至今,也不過是進步到可以把腳塞進鞋子裡,攀完一條路線後就瘋狂地想要脫鞋子...要爬這長路線是要痛死我呀...

韓國的地質是屬於比較古老的地塊,大部分都是由花崗岩組成,山不高,但處處白皙岩壁爭鋒,有另一種山的氣勢。並且岩石穩定,不像台灣高山那般破碎,這一趟繞了大半圈韓國,怎覺得到處看都適合攀岩?也難怪韓國的攀岩水平這麼高。

白雲山莊走沒多久就到了,遇到許多單天來回的健行者。在台灣很難想像這麼近的地方就有山屋,而這兒雖離山下不遠,卻有著濃厚山林沉靜的韻味,縱使我們一群吵雜湧入,也無法破壞他,像走許多天才能來到的深山小屋那般,散發與世隔絕的氣息。


放了背包,我們簡單吃了點麵,就準備出發攀登。拿出的一大串岩械,無論是CAM或NUT都被指示別帶,重要的是吊帶,保暖衣和頭燈。(那我背這麼重是背心酸的呀...)
我們分成四組,一組四人,台灣隊六人都分散在各組,美國隊則只有一人選擇攀登,其他兩人都選擇健行白雲台(北漢山國家公園最高峰836.5)。分別被帶到不同的地方起登。帶我這一組的是三年前一起交流過的年輕韓國攀岩教練,記得他三年前的水準是5.13d,不知道現在是否更進步了?我沒有問,因為對我們這群弱腳來說...那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事兒。

他看到我的岩鞋,"Bad shoes"他說,他進一步解釋,如果是抱石,他很喜歡這雙,但這裡....."NO..."。我表示認同,無奈的告訴他,我現在也只有這雙鞋了。別說穿著會不會痛這回事兒,我因為受傷後無法勾起的腳板,再加上向下彎曲的岩鞋,踩這樣FACE面的岩壁,根本是一種用腳尖戳岩壁的概念吧...

反正我們四人繩隊,我樂得當第三個,前不拼命後不收尾,只管自己邊哀邊爬。我們攀爬的難度不高,就是路線長,除了幾段全平面,毫無裂縫的岩面以外,幾乎全程LAY BACK(攀岩技巧之一:利用對稱手和腳側推的反向力)。


韓國隊伍中,雖然攀登能力有強有弱,但攀岩應該是他們基本具備的技能,花個幾小時攀登這樣難度的多繩距岩壁,顯然稀鬆平常。
想想韓國隊伍前幾年分享的救援影片當中,有許多都是這樣的地形,在這樣的地形中從事救援,沒有基礎攀登能力,還真是無法獨力作業呢!

團隊默契就是得從平常練起,看得出他們默契極好。我們這條路線登頂後,是一個獨立的岩頂,與旁邊山峰相隔。他們非常迅速的就做好繩橋和拖拉繩,方便我們延繩攀爬到另一個山頭。並且在垂降撤退的時候,所有架設的動作,簡潔的溝通,都看得出團隊成員必定共同經歷許多磨合。



反觀我們隊伍,如果每一次出去的人不同,縱使能力強,也難免需要多花時間溝通想法和做法,只有長時間共事,多次磨合,才能讓整個團隊運作發揮最好效果。

在山頂上等待其他繩隊,地勢峭而景美,但風好冷冽。這是五月的風嗎?這是海拔不到一千的風嗎?我冷到連羽絨衣都穿上,還是忍不住縮到石洞裡去避風。

終於等到所有人到齊~我趕緊搶先垂降逃離寒冷的山頂。韓國隊在最後垂降的時候,還給我們來小小表演一下雙人拉旗垂降~風雖冷冽,玩心不減。第一站交流就這麼歡樂刺激,後面高昂的氣氛還能維持嗎?

是的~最歡樂的一次交流。(待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