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百名山】淡蘭道

  • Straybirds
  • 6,455 次點閱
  • 2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淡蘭古道遍布於台灣東北部丘陵地域,可分為北、中、南三路,路網錯綜複雜,部分路線已為公路取代,如搭配自行車以健行及騎乘方式交替進行,可組合成百種走法,沿途需經過包含灣坑頭山、五分山等小百岳在內之10多座淺山,最終翻越雪山尾稜至蘭陽平原,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bcdb0cbaad399908eb2595663e57812b.jpg

▲淡蘭北路小百岳—灣坑頭山賞芒

82a3ed3b6d122827b430877552e15d9d.jpg

▲淡蘭北路石城山眺望東北角海岸線

走讀千遍也不厭倦的淡蘭道

回顧台灣移民開墾進程,就空間的擴展而言,是由南到北、從西而東的歷程。從18世紀末葉開始,先民循著淡水河、基隆河流域向本島內陸逐步深入,因而在淡水河支流的新店溪上游,包括南、北勢溪,以及基隆河上遊一帶,就開始出現墾荒闢地的族群。迨1796年吳沙率眾進墾蛤仔蘭(宜蘭),更進一步開啟了先民為了尋夢而追循前述河川流域翻山越嶺冒險拓墾的歷史,所謂「淡蘭道」,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下而逐步推展由「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之間往來的綿密路網在這張綿密的路網中,藉由古道、溪流、梯田、古橋、石碑、古厝、廟宇、土地公及老街等景觀,搭起現代與往昔連結的橋樑,而自18世紀末以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行走其中的商旅與傳教士、疾馳其中的軍隊與「土匪」,乃至隨著漢人拓墾而遷徙的原住民,皆在淡蘭百年山徑中留下豐厚的故事與記憶,是文化底蘊深厚的百年古道,就算走讀千遍也不會厭倦。

60eadf2ac78ed2cf32a136c6df44e372.jpg

▲圖取自宜蘭縣史館-淡蘭古道百年故事

繁華落盡見真純的淘金聚落

淡蘭官道燦光寮古徑由瑞芳經九份至牡丹,其中樹梅坪古道接金瓜石的百二崁古道至樹梅坪礦場一帶曾是採金歲月最後的據點,隸屬金瓜石礦區的大粗坑與樹梅坑礦山環繞,岩壁因含有金硫砷銅而呈現獨特黑色,隨著時光的流逝,當時的茂風聚落現僅留有金礦坑與石厝遺跡,樹梅礦區則留有當年的辦公室廢墟與一層層露天開採後的裸露岩壁,見證北台灣的淘金歲月(日據時期顏雲年於1914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放棄瑞芳礦區採礦權後,將所有管理權承租下來,揚棄藤田組的新式採礦技術,回到傳統有利於採掘旁支礦脈的「狸堀式採金法並採用採礦承包的方式,將礦區切割成大中小不同區塊,層級化的分區出租、分區監督,承租人只要付租金,挖到的金礦全歸承租人所有,因而使得瑞芳礦區產量大增,勝過日本人管理時之產量,可說是直銷制度的鼻祖)。

79601b37d2372d989ee79a14da6866b7.jpg

c65bf71aa7d871f6a82b4e088cdef0f0.jpg

f7c2cd30699ee1f732d3c9625c72d1ba.jpg

▲燦光寮古徑

尋找官道上的珍貴遺跡(汛塘鋪遞、柑仔店、石厝梯田及埤塘)

燦光寮古道及楊廷理古道為淡蘭路網中歷史最久遠的路線之一,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為噶瑪蘭廳與淡水廳之間公文往來的傳遞官道,沿途設有汛塘(清朝最基層的軍事單位)及舖遞(清朝傳送公文的郵遞站),還有在古道重要叉路口形成的柑仔店與奉茶文化。此外,因此處丘稜地形成的散村文化古老石厝及梯田景觀等,都是必須慢下腳步仔細觀察,才能在荒煙蔓草中發覺這些遺址。235c6b262ff963e8b2c3cf60053d8df8.jpg

36f6e97c475d73c1438ef066d5eb7f61.jpg

c50e2b2657ff46b8c098d666db1d6443.jpg

▲燦光寮楊廷理古道

篳路藍縷的馬偕之路

由貓村猴硐開始循金字碑古道翻越三貂嶺至牡丹,一路緩上進入山林,踏上長滿青苔的蜿蜒山徑,遙想自己是個隔著時空追隨馬偕醫師步履的旅人,神遊在馬偕往返於淡水廳與噶瑪蘭間的百轉千迴裡,途中會經過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北巡時所留下的金字碑,及古道最高點探幽亭所立的奉憲示禁碑(意指禁止濫墾與伐木,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為這條淡蘭古道上珍貴的歷史見證。b1f665c2c40579bd022a873a3ed60019.jpg

ff776a9fe42143972dc5ae42437a9e09.jpg

80294ddedd303c2c69a6a17148313923.jpg

▲金字碑古道

百年前的入蘭孔道

由舊草嶺隧道口沿著水泥產道往嶐嶺古道方向前進,經過七星堆(相傳為凱達格蘭族的祭壇)及內隆林街土地公廟後,接著進入嶐嶺古道循稜緩步而上,約莫20分鐘即爬上雪山尾稜稜線,來到古道越嶺點水頭土地公,海岸線近在咫尺,由此再循稜往石城山方向前進,不到30分鐘可抵達一處面東的展望點,可遠眺龜山島及蘇澳海岸線,並俯瞰石城漁港和舊草嶺隧道南口,這裡也是台灣鐵道的最東端,可眺望古道與鐵道的交會點,再往上走一小段,即為石城山,擁有360度的極佳展望,可以眺望雪山尾稜的優美稜線,及淡蘭北路最精華的牡丹山、燦光寮山稜線,在時空交錯下,滿足的慢慢由石城端入蘭,在石城漁港欣賞夕陽餘暉灑在龜山島海面,結束一日騎走淡蘭的完美旅程。

4a6d8e686bc60a9be4f4b2db153feb59.jpg

3a0c4d1ce57f076450b7de6e86b2d207.jpg

17e6438868c88534845ca5930411ed4d.jpg

▲嶐嶺古道

山谷中的珠珍

在雙溪西南方的長源社區,舊稱柑腳城有柑腳溪及崩山坑溪由柑腳城後方山區流下交會於高踞在溪邊的高聳台地上形成一個天然屏障的狹長地形。這個位置居高臨下,三面臨溪懸崖屏障難以攀登,後面靠山而形天然的城寨,故稱柑腳城,聚落分布在溪流匯流處,形成絕美的田園美景,因而被喻之為「山中小威尼斯」,昔日因山中有煤礦的發現及精煉煤窯的設立,而使山城熱鬧起來。cd65941f53f33681123174b9dc6c48e4.jpg

1113988e0cbc109957afc58c222fd6d2.jpg

ef5e2ced8e5c2c991be5e267d9e2962c.jpg

▲柑腳城

歷盡滄桑的梯田草原

中坑古道位於新北雙溪區中坑地區,屬於淡蘭古道中路支線,為昔日茶商往來雙溪(柑腳)與盤山坑之間的捷徑,古道上除有百年福德祠、古厝等歷史遺跡外,因昔日中坑先民將柑腳溪河岸谷地闢建為層層梯田,廢耕後形成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幽靜山谷,綠草芬芳,潺潺溪流,宛若世外桃源。古道沿柑腳溪而行,分別在上、下游設有水頭及水尾土地公,保祐往來旅人出入平安。8344396bfce4a05ea87e0c0186f6a3c1.jpg

f6fcab3a42e3e38a90db3f13ce932471.jpg

a3fa64d932f2d372d3364410f86f2b00.jpg

▲中坑古道

台灣版奧之細道

北勢溪發源於雙溪與頭城交界山區,至三水潭與灣潭溪交會後向西南注入翡翠水庫。沿著瑰麗的北勢溪上游深入,蜿蜒錯落其間的古道群是聯絡坪林到雙溪間的交通要道,更是昔日往返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重要路徑。其中以三水潭為中心之灣潭古道、北勢溪古道及闊瀨古道沿溪闢建沿途多處優美深潭、綠蔭濃密,置身其中可感受北勢溪上游瑰麗的溪流景觀,媲美日本名勝奧入瀨溪流溪邊白鷺鷥、紅面番鴨嬉戲,溪中苦花魚、溪哥悠遊其中,彷彿來到人間仙境,令人流連忘。

29bb182b503d45e6f47dd4b796bd3fe4.jpg

e57ebf0889282c004ad151be22242665.jpg

▲闊瀨古道f4744fa815fdbcb542810e4cf21a180c.jpg

f1bc7e025220b11cd2038d4ff7a9fa82.jpg

▲北勢溪古道

c0120f6ba9354f3a8a2222fdc179ebc7.jpg

d9759b3fa2613197e08b231fee59fb00.jpg

▲灣潭古道

源遠流長的坪溪古道

淡蘭古道中路總長約50.3公里,需分2~3日才能走完全程。其中灣潭至外澳段分別由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及石空古道等串連而成,步道原始優美。古道於烏山越嶺後即進入坪溪溪畔,溪水清澈,河床平緩,河道兩岸綠蔭參天,宛如一條綠色隧道,因而有許多山友選擇在夏季走水道上太和山,享受潺潺流水沁撫肌膚的清涼暢快,並聆聽淙淙流水與蟲鳴烏叫譜出的天籟之音。其後整條古道幾乎全線貼近坪溪而行,直到太和山的越嶺鞍部,再由石空古道進入蘭陽。

a3f29b860f79646a9ca0a37f97c4c565.jpg

7cbef236b07b5a1f20c7e23e6b7bfd93.jpg

af3a6b052d58d97e4830dc7ee98835f0.jpg

▲坪溪古道綠色隧道

感受生命的律動

日本攝影師小林賢伍曾對淡蘭古道做出以下的評論「清澈的水、晴朗的天空、生物的鳴叫聲,一切一切,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從彷彿曾於宮崎駿導演的電影中出現過、無特別整理過的道路直直前行,四處皆可看到數百年前於此生活者的小智慧。」我們有幸坐擁這樣一個可以里山里海的國際級綠道,讓外國人都能如此讚歎不已,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怎能不找時間來朝聖一下呢?77cf3b7a2f011af621efe9482c2c6935.jpg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