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大棟山:失落的龜崙社

  • 邱求慧
  • 9,510 次點閱
  • 42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大棟山早年稱為「龜崙山」,是過去平埔「龜崙社」的傳統領地,由於地處臺北通往桃園的要道,開發過程中造成原漢不少的衝突,但是也曾經在兩造攜手之下,打通了現在的臺一線公路,現代的大棟山已經成為龜山、樹林民眾健行的熱門地點,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體驗山林的美景,並且訴說這已經失落的龜崙社故事。

557a1fcadc6e5b932002da61833ff442.jpg

大棟山又稱為「龜崙山」,位於樹林和龜山的交界,海拔405公尺,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大棟山的能見度很高,從台北市往西邊看就可以看到這座山,就位在林口台地的南邊。山頂有一座水文觀測站和通訊鐵塔,也有馬路可以直上山頂,這裡的景觀視野相當不錯,可以看到整個大台北盆地的景色。

070f5eac4fce55d8296bd70324dee01b.jpg

青龍嶺位於往大棟山步道的中途點,海拔256公尺,有一顆台北縣政府三角點,左邊可以看到林口台地和八里觀音山,遠方可以看到大屯山群峰,右側整個台北盆地都可以映入眼簾,其中依稀可見大漢溪蜿蜒流經樹林、新莊和板橋。

0f5b5f4836ce32c4ac114565e71d5240.jpg

從青龍嶺往大棟山的山路,大多都是路況很好的泥土路,遇到上坡多以石頭砌成階梯,或是踏著樹根拾級而上,可以說是難得優質的健行路線,沿路樹木蓊鬱青翠,偶有野花點綴其間,走來心情極為愉悅。

b9954298d015e7b531943f1076534440.jpg

大同山海拔237公尺,台灣省地政處精密導線點,在一座涼亭旁的水泥基座上,大同山的視野也不錯,號稱是樹林的後花園,也是大台北地區的知名夜景景點之一。

590ec7d25f0dc925b33d2e9eb03552a6.jpg

早在1654年,荷蘭人所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就已經出現「龜崙」這個名詞,在地圖中的淡水河上游,也就是現在的大漢溪畔,出現了編號30號的標示,地名註記為「通往龜崙山脈」(Dit gaet naer Couloms gebercht)。此外,龜崙社人(Coullonder)也已經出現在荷蘭治台時期的文獻之中,所以大棟山在漢人還沒來開墾以前,在地的主人就是龜崙社人。

3c9118a84e21ee2b941f13719b1783ae.jpg

現今桃園「龜山」的名稱,就是因為來自其為龜崙族世居之地而得名。龜崙社和來開墾的漢人,經常在地權上產生衝突,據「台灣志略」的記載,1732年龜崙族曾經因此攻擊桃仔園庄(今桃園)及新庄(今新莊),不但殺傷漢人也焚燬房舍,後來清廷派淡水同知「尹士俍」調兵討伐,始平定衝突。即便如此,原漢的衝突還是經常發生。圖為龜崙社的傳統服飾。

aa4f4295f15b8bbe65c439de7790c293.jpg

到了1751年,當時龜崙社的頭目叫做「武朗」,他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主張應該與漢人合作才能創造雙贏,不但因此消弭了衝突的傷亡,也創造了龜崙社的興盛與地方的發展,當時新莊到桃園的舊路是經過舊路溪谷(今振興路),道路十分崎嶇險峻,在武朗的主導下,與漢人合力開通了新路,後世稱為「龜崙嶺古道」,也就是現在一號省道的前身。

2633980dadf43c39b0be4100e08ab5af.jpg

好景不常,武朗過世後,1783年漢人與龜崙社人又產生衝突,龜崙社人認為其傳統領域逐漸被漢人侵奪,最終導致爆發悲劇,龜崙社人趁著該年除夕,襲擊埤角庄(今迴龍)的漢人工寮,72名漢人當場被殺,事後庄人立祠紀念該慘案,稱為「七十二份萬善同」,這廟祠目前還在丹鳳高中旁。

1337a348cd034d012c38326e4ef38653.jpg

經過多年的原漢衝突,一直到了清末時期,龜崙社人已經逐漸消失,龜崙嶺居民以閩南人為主。1888年劉銘傳利用「龜崙嶺古道」鋪設鐵軌,並興建「龜崙嶺」車站。不過可惜龜山沒有享受太久鐵路的便利,在日本時代時,發現這一條鐵路太過陡峭而遭廢除,改道經由大棟山南麓的樹林及鶯歌,圖為當時的龜崙嶺鐵路,目前已改做為省道一號公路。

f95424746ce91883f8918030d18b9c2c.jpg

很多人不知道,現在台一甲線上還留有「清朝的橋」,包括萬壽路一段的「第二尖山橋」和「大坑溪橋」,橋基都是劉銘傳興建龜崙嶺鐵路所遺留下來的,繼任的臺灣巡撫「邵友濂」曾以「北穿獅嶺,南渡龜崙」形容獅球嶺和龜崙嶺是鐵路施工最困難的二處,但是這清朝的橋還是有相當的建築水準,到現在還在承載大量的車輛來往通行。

0e78117624a8c0857cc19103b5aed64a.jpg

日本政府將鐵路改道後,鐵路改經過大棟山南麓的樹林,因而帶動起樹林的繁榮,過去樹林稱之為「風櫃店」,因為過去在「樹德宮」附近有很多家打鐵店而得名,後來因為大漢溪經常發生水患,居民於是在河岸植樹保持水土,經長成茂密的森林後,地名才改稱為樹林。圖為早期的樹林火車站,始建於1901年。

ee0681ebd702421cc1fc613b7d4c239a.jpg

由於風景怡人視野秀麗,日本時代大棟山的登山健行活動開始大受歡迎,這份1941年3月5日在「臺灣山岳彙報」刊載的登山消息,就有刊載「龜崙山行」的登山活動。從彙報中可以看出,當年登山健行起點是「山仔腳」車站(現山佳車站),往北攀登最高峰「龜崙山」,然後再順登東邊的「大崠山」與「尖崠山」,推測為現在的大同山和尖棟山,並回到山仔腳搭車返程。

792cc6bbf2c389e7cf3107c642a409c9.jpg

林衡道(1915-1997)是板橋林家的後代,曾擔任文獻會主任委員,是一位臺灣知名的古蹟研究者,素有「臺灣古蹟仙」之稱號,他曾經在1951年考察了龜崙嶺,罕見地將他的考察心得投書在報紙上。根據這篇文章的描述,我們也得以跟隨其腳步,走一趟60年前的大棟山之旅。

34966c54b4ec6ed26d3164844f54ba5b.jpg

他們一行人從台北搭火車到樹林站,步行二公里來到坡內坑,大抵沿著現在的備內街開始健行。接著再步行三公里登頂「龜崙嶺」(今大棟山),向東眺望台北盆地及淡水河風景,再沿著三角埔頂山下山,到「尖山腳」休憩後搭乘公共汽車至龜山名剎「壽山巖觀音寺」參觀。文章中他稱壽山巖「扼龜崙嶺之險,創建於乾隆十七年,即貫通台灣南北的唯一陸上孔道,道路剛開通的時候,龜崙嶺為平埔族地界,漢族少有定住,因此當時創建之壽山巖寺,無形中乃成為防蕃城堡,關於漢族和平埔族戰爭的許多故事,至今還留在此地口碑之中。」足證壽山巖在整個地方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a1b9d6150c01839469a23d737ad1fdb8.jpg

「壽山巖」所在地名舊稱「龜崙頂」,正位於過去原漢合力開發的「龜崙嶺古道」上,但也在龜崙社領地邊界而常為衝突之處,因此發生很多血淚斑斑的事件,不過很令人好奇的是,原民竟也沒有破壞漢人廟宇,它就這樣存留了下來,見證這兩百年來的族群間的恩怨情仇。如今龜崙社人已經離開了祖居地,古道也變成攘往熙來的省道,唯一不變的是大棟山,還是一如往昔的風光明媚。

7d6309d9e5ec260586191002696c8373.jpg

一般可以在樹林南寮福德宮前路邊停車,或停在保安街二段45巷的路邊

保安街二段45巷登山口->青龍嶺->鎮遠山->秋壇山->大棟山->原路回程選大同山叉路->大同山->登山口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