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六坑山:揭開四腳亭砲台的神秘身世

  • 邱求慧
  • 5,047 次點閱
  • 36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0/07/11
  • 回程日期
    2020/07/11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深澳坑砲台山 、六坑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六坑山是深澳坑附近的一座小山,山頂有一樁基隆要塞的石柱,表示這是軍事的管制區,也是控制瑞芳進出基隆的要道。離山頭不遠之處,日本時代設立了一處陣地,稱之為「深澳堡壘」,現今改名為「四腳亭砲台」,這座砲台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世,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座砲台的故事。

c8dfe4496aa6b8c48cabbde1adac6e4d.jpg

六坑山可以從深澳坑路172巷進入,巷子走到底就是登山口,海拔為182公尺,這裡有一顆很特別的石柱,上面寫著「基隆要塞第一地帶標」。很多山友都不知道它的背景和來歷,就讓我來解釋它代表的意義。

f39bed7cbdabb5f2db8d434e6c46e80e.jpg

這個石柱有二個面,分別刻著「陸軍省」和「大正九年二月」的文字,因為臺灣軍隊在1919年前是由總督府統轄,之後則另改由「臺灣軍司令部」指揮,並直接隸屬日本中央內閣「陸軍省」,所以這個石柱是由日本「陸軍省」於取得軍權的次(1920)年設立,代表這裡是一處陸軍管制區。

0c1cc03dc649c28d788a13d505d74598.jpg

這個石柱另外二個面,分別刻著「基隆要塞第一地帶標」和「第三一號」的文字,依據當時「要塞地帶法」規定,第一地帶就是在軍事要塞方圓450公尺內,屬於最機密的區域,禁止攝影、測量等行為,違反者最高可監禁一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石柱還是臺灣少見的中英「雙語」碑文呢,因為這個石柱所刻載「SM 1ST Z」的英文,代表的意思是「Special Military」(特別軍事區)、「1st Zone」(第一區)。

9909b4292c4b679ac53e4f5f7e64f464.jpg

六坑山雖然不高,但是視野遼闊,右前方的山頭,就是也稱為「五坑山」的總督嶺,遠遠的海上還可以看到基隆嶼的身影,另外,二座山中間的深澳坑路自古就是一條交通要道,東邊的瑞芳如果要到基隆,就會經過這條路,所以這處山頭並非用於監視海上,反而是監視深澳坑的動靜。

3bf18e40deb871b9de0abe1ff618483a.jpg

那為什麼叫做「基隆要塞」呢?基隆要塞是當年北部的軍事指揮中心,轄管北部一帶的軍事區域,當時的基隆要塞司令叫做「庄田藤治」,掛少將的軍階,要塞司令部則設在基隆市中正區,目前這棟建築物還在,已經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照片為今昔對照。

1841fb6b0cb54b89a95f07f8dd9295b2.jpg

至於這個第一地帶標是針對哪一處要塞呢?就是附近的「四腳亭砲台」,這處砲台興建於1901年,規模達9公頃,除了砲台外,還設有彈藥庫、營舍等設施,目前列為新北市三級古蹟。這座砲台日本時代稱為「深澳堡壘」,新北市將之改名為四腳亭砲台,總感覺沒那麼地原汁原味。

660baff97aaecce1f987187b45e7c25c.jpg

這是1901年在興建深澳堡壘時的預定地獻納圖,證明當時確實使用「深澳堡壘」的名稱,而不是稱為「四腳亭」堡壘或砲台。此外,可以看出來當時興建砲台時,是以土地所有權人「獻納」方式取得,也就是要求幾位地主捐獻土地,以興建砲台。

f6a671dbf4c4a812b83029e08ba7880d.jpg

事實上在同一年,總督府公布了「臺灣土地收用規則」,雖然也有規定可以用收購的方式徵收,不過當時的日本政府財政狀況不好,也擔心增加建設成本,還是常要求民眾捐獻土地,而地主面對這樣的情況,多半也只能認命照辦。深澳堡壘取得土地後,至1903年才興建完成。

1c0086ad0eafbc6ad99df78893943b8f.jpg

深澳堡壘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基隆的其他砲台,都是朝著海面,瞄準可能從海上進犯的船隻,而深澳堡壘卻是朝向陸地的方向,更精確來說是朝著瑞芳,這是為了什麼呢?這中間有一段有趣的典故,待我向各位慢慢解說。

d185355ccfa59d8eec727c9326b14900.jpg

故事要從1884年開始講起,當時清廷為了保護越南,與法國發生了戰事,世稱「清法戰爭」,法國原來打的如意算盤,是要佔據臺灣後,取得和清廷更好的談判籌碼,沒想到船堅砲利的法國軍艦,卻在基隆和淡水大吃苦頭,打了十個月竟然還無法打下台北,還造成法國兵士傷亡慘重,這場臺灣的防禦戰靠著基隆的砲台,難得地打了一場勝仗,最後法國只好悻悻然與清廷簽立停戰協定。

50464bf38f40c95c6be0b5f5ee70c3a3.jpg

10年之後,北白川宮親王率領的「日本近衛師團」來接收臺灣,就是知道在清法戰爭時基隆砲台的厲害,於是決定避開重兵防禦的基隆,而於1895年5月31日選擇在澳底登陸,照片所拍攝的是當初登陸時的照片,那時日本的兵力大約有三萬餘人,這人山人海的日本軍,把當時防守澳底的數百名臺灣民兵嚇壞了,並沒有抵抗就直接閃人。

f67629729c968e72a60cbec325082e82.jpg

從澳底登陸後,能久親王就地露營一夜,第二天大軍靠步行推進,當日到達頂雙溪(今雙溪),親王就借宿在何姓的鐵匠家,就住在照片這間民宅裡,事後改建為「頂雙溪御遺跡所」,紀念北白川宮的借宿停留。

3f934011aa971382f4ad2470486c1b2c.jpg

翌日6月2日,近衛師團越過三貂嶺後,到達瑞芳時遇到了第一場的戰鬥,分別在大粗坑、小粗坑、九芎橋和九份等地發生激戰,日軍共陣亡和病死14名,不過抵抗也不算太大,日軍當日就攻下瑞芳,並以瑞芳防衛指揮部「金砂局」公館為住宿地。日軍將陣亡兵士埋葬在今瑞芳公園附近,事後並立下了「忠魂」紀念碑。

65337cce6828ac3a5a6a86e8dda6d730.jpg

6月3日,近衛師團從瑞芳沿著深澳坑,進攻基隆的獅球嶺,日本軍的戰略果真奏效,那些在清法戰爭中的基隆砲台,都是瞄準著北方的大海,對於來自陸地的日本大軍,全都英雄無用武之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法國大軍被基隆砲台打得落花流水,十年後日本軍走後門,基隆卻一天之內就淪陷了。圖為攻下基隆後,日軍佔據了基隆砲台的留影。

b1e564c51ca1f2f64833aea98767d628.jpg

日本領台後,深知這基隆後防薄弱的問題,擔心有一天被敵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才會選在深澳坑建置「內陸砲台」,瞄準瑞芳的方向,避免奪來的江山,有一天被側面的敵人所掠奪。沒料到這處堡壘自建成後,並沒有發過一枚砲彈,而千里之外的二顆原子彈,終究還是讓日本失去了江山。

f1771efd3acd235c9fa1adf5c4a1db7c.jpg

人說世事難料,這砲台何嘗不也是這樣?不禁讓我想起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首過去的來時路,還是如此蕭瑟而空蕩,堡壘的主人已經歸去,只殘留砲台依然安在,無言地看著這百年來的恩怨情仇,此時深澳的天空,竟然沒有風雨,也沒有陰晴。

da8e06123d8447490b510cff93bb16ac.jpg

深澳坑路172巷->登山口->六坑山->四腳亭砲台->深澳坑砲台山->原路返程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