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鳥鳴清脆的一天

  • william.luo
  • 884 次點閱
  • 8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0/10/02
  • 回程日期
    2020/10/02
  • 相關路線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09.10.02

關鍵字:達邦、鳥占亭步道、庫巴、達邦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鄒風館部落餐廳

f_26348215_1.png

相傳久遠以前,鄒族的天神哈莫(Hamo)有著巨大的雙眼,身著熊皮(也有一說是紅袍),袍長至踵。天神降臨於玉山,搖落楓葉,創造鄒族的祖先,後來洪水肆虐大地,人們紛紛逃到玉山避難,待到洪水退去,天神用雙足在山林間踏出腳印,特富野(tfuya)、達邦(Tapangʉ)、石棹(sia’fʉnʉ)……,一路直到山下,鄒族從此在腳印上落地生根。

f_26348216_1.png

在這其中,達邦是阿里山鄒族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據說一名原本居住在特富野的族人,打獵時隨身攜帶的獵犬在達邦產下小狗,並且流連於此不願跟隨主人回家,因此這裡被族人視為宜居之地,後來有人取來一段烏心木柱和頭顱到達邦建立庫巴(kuba),達邦自此成為鄒族的大社。

f_26348225_1.png

1.

f_26348226_1.png

順著臺18線登上石棹以後朝南轉下縣道169號。起自豐山村,通過奮起湖、石棹、達邦,最後抵達里佳村,全長約50公里,縣道169號聯繫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境內許多深山聚落,其中石棹以南的路段又稱作「達邦公路」。樂野村是離開石棹以後遇見的第一個部落,同時也是阿里山鄉公所所在地,接著公路蜿蜒下降,度過第三號橋,望見清澈的曾文溪上游河谷。

f_26348227_1.png

面對著一道陡峭的崩壁,達邦橋跨越曾文溪,是民國94年(2005)重建的新橋,深紅色的橋樑在翠綠山谷裡格外顯眼。跨越達邦橋,公路再次緩緩上升,遇見通往特富野的道路過後,終於抵達達邦。

f_26348228_1.png

登上達邦國小前的瞭望臺,部落風光一覽無遺,紅白相間的電塔背後是環繞的群山,甚至隱約可見緊繫於山腰的臺18線公路;兩年前的寒假,我們全家前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健行,途中曾經在芙谷莪橋停留,俯瞰山谷中的達邦;如今身在達邦,仰望山嵐裡的芙谷莪橋,橋樑高懸且有些傾斜,彷彿一道艷麗的彩虹。

f_26348231_1.png

達邦歷史一如眼前景緻,山村看似寧靜,卻不時聽見山外的喧囂。瞭望臺的左下方,日人建立宿舍提供警員住宿,便利監控部落動態;除此之外,民國36年(1947)爆發二二八事件,時任鄉長高一生協助嘉義二二八處委會維持治安,後來遭到時任縣長林金生抹黑,被羅織「叛亂貪汙」罪名槍決,村中豎立二二八紀念碑記述這段歷史。

f_26348233_1.png

2.

f_26348235_1.png

環繞部落東南隅,鳥占亭步道全長約1.2公里,得名於步道終點的「鳥占亭」,事實上,只要沿著柏油路同樣可以輕鬆到達,「走一圈看看吧!」遇見步道入口處躊躇的我們,一位山友面帶輕鬆地說:「全程大概40分鐘,不會太困難。」

f_26348236_1.png

f_26348237_1.png

攀附著山壁,鳥占亭步道是一段一段陡直向上的石階路,一旁欄杆採用原木製作,步道起點處生長一棵果樹,地上盡是過熟而掉落的蓮霧,穿過短暫的闊葉林,進入通直的柳杉林,幾叢竹林夾雜其中,林下的空氣轉為沁涼,並且飄逸芬多精的芳香,望見陽光透過樹林的縫隙,灑下點點光亮,不時讓人紓解行走步道的疲憊。步道的中點設置涼亭和座椅供人休憩,自此之後轉為下坡,再也沒有與地心引力對抗的勞苦。

f_26348247_1.png

f_26348248_1.png

走過木棧橋樑,接續的水泥產業道路向東北面傾斜,斜坡時有青苔易滑,遂行中間的階梯緩降,幾處轉折後遭遇岔路,取右行,最後到達矗立崖邊的鳥占亭。濱臨曾文溪谷,鳥占亭視野遼闊,傳說中繡眼畫眉是鄒族的占卜鳥,是驍勇善戰的勇士「Oazmu」的化身,凡是族人出征或者狩獵,必定在此藉鳥鳴占卜,鳥聲愉快有節者為吉,聲長音悽者則為凶,獵則停止。

f_26348251_1.png

3.

f_26348254_1.png

「庫巴」(Kuba)是達邦最重要的建築物,作為部落事務與祭儀中心,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女性則禁止進入。庫巴屋頂以五節芒等植物覆蓋,造型為欄杆無壁、高架、圓屋頂的長方形建築,建築以十二支巨木為主幹,屋內北東側橫梁掛有「敵首籃」,下邊欄綁有祭祀使用後的山芙蓉皮籤條,屋中央有火塘;此外,庫巴可以重建,但是每一次重建都必須留下第一代庫巴主體中的一根主幹,用黃藤與新建築繫在一起,象徵部落精神不滅。

f_26348255_1.png

栽種在庫巴旁,分別是鄒族的神花木槲蘭(fiteu)和神樹雀榕(yono),且只有大社(hosa)才能配置庫巴,如今僅存達邦和特富野各一座。瑪雅斯比(mayasvi)又稱「戰祭」,在庫巴舉辦,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由長老會議決定辦理時間,於每年2月15日或是8月15日舉辦,整個祭儀,包含預備活動(smouyuho)、正典(mayasvi)、歌舞祭(pasu-mayasvi),以及結束祭等四個流程,祈求征戰及狩獵平安。

f_26348258_1.png

f_26348259_1.png

在沒有舉行瑪雅斯比的日子,庫巴依舊莊嚴肅穆,參觀者多半是外地遊客,當地居民則在地勢較高的運動場活動。縱使沒能參與祭典,運動場旁的「達邦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陳列鄒族文化的資訊,對於一座偏遠的山村竟然擁有豐富典藏的博物館,不禁讓我驚喜萬分;典藏鉅細靡遺,卻也不乏活潑的互動遊戲,門口的觸控螢幕,可以讓人占卜運勢,接受繡眼畫眉的祝福。

f_26348260_1.png

4.

f_26348262_1.png

下午四點,「鄒風館部落餐廳」終於開始營業,大片窗戶呈現簡潔俐落的現代感,室內充滿鄒族工藝作品,廚房前擺放佛手瓜、南瓜,以及各式烘焙,洋溢溫馨氣息。對鄒族而言,大地山林全歸hisu(神靈)所管理,相信土地神(ak’e mameoi)管理土地,獵神(hicu no emoqikeyengi)能夠召喚獸類,而栗女神(ba’e ton’u)則司掌主要作物小米的收成,所有的糧食都是神靈的賜予,人類不能恣意取用,更要用繁複的祭典表達感謝。

f_26348265_1.png

坐在玻璃窗前,我們盡情享受神靈的饋贈:外觀有如排灣族「吉拿富」(cinavu)的獵人包,白糯米包裹扁豆(fona)、五花肉末、少許旗魚末和芋頭,再以蜘蛛抱蛋的葉子包覆,方便攜帶卻料理講究;山泉愛玉豆腐和炒高山時蔬滋味清爽,烤肉拼盤肉質豐腴,搭配嗆辣的洋蔥,獵人湯材料以竹筍和玉米為主,湯頭濃郁甘美,流淌牛奶般的甜蜜;最後,更少不了一杯清甜的愛玉──專屬於阿里山的味蕾記憶。

f_26348267_1.png

f_26348268_1.png

今天是山村裡平靜的一天,傍晚時山嵐依舊,原本白天有些悶熱的天氣到傍晚時轉為微涼,餐廳裡不時傳來細碎溫暖的笑聲,窗外鳥鳴清脆:今天適合旅行,趨吉避凶,心想事成!

f_26348269_1.png

f_26348270_1.png

延伸閱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1. 第307章[嘉義縣番路鄉] 阿里山) 全臺瘋日環食
  2. 第275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蛟龍大瀑布
  3. 第201章[嘉義縣番路鄉] 阿里山) 栽培一壺茶的時間
  4. 第200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想像未來──紀念導演齊柏林
  5. 第199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祝山觀日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