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月線 新阿溪縱走 上篇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眠月線鐵道。

地震與颱風對於很多人來說,幾乎是毀滅的代名詞,然而以自然的角度來說,卻僅是萬物循環的過程之一。但毀滅之後的重生,往往美得觸動人心,就如阿里山眠月線鐵道與水漾森林。若要一睹這兩個例證,新阿溪縱走便是很好選擇。

此路線即是從眠月線所在阿里山,走到水漾森林登山口所在的杉林溪遊樂區。稱之為新阿溪縱走,是因為過去在民國60-70年間也有類似的路線,但後來因為921地震而中斷,故加一『新』字以做區隔。


眠月線與水漾森林縱走行程

 

我這次行程共耗時三日:

第一日早上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開始沿眠月線行走,並拍攝紀錄沿線美景,最後抵達石猴車站紮營過夜。

第二日則離開石猴車站,繼續沿著眠月線前進,直到遇到斷軌處,再高繞上松山。登頂後,一路陡下至水漾森林,並在途中造訪眠月神木。

第三日在拍攝完水漾森林日出後,便拔營離開,最後抵達杉林溪森林遊樂區,搭乘客運前往台中,再搭車回台北。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眠月線的經典畫面,霧中的鐵道橋。


第一天 眠月線 

 

眠月線是日治時期為了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所開闢之阿里山鐵路的支線。眠月線晚主線一年,於1914年完工。起站為舊阿里山站(今沼平車站),經塔山站、眠月站,止於終點石猴站。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沼平車站,即舊阿里山站。此處展示一台過去伐木時期的蒸汽機車。

 

眠月一名則源自當時受日本政府所託,前來探勘規劃阿里山森林資源開發,與森林鐵路路線測量的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河合鈰太郎。河合教授號琴山,後世多稱之琴山河合博士。在阿里山的一次調查探勘裡,因為當時環境原始、全無開發,因此克難地睡在大石頭上。然而晚上的點點繁星與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的巨木森林,美得讓這位留學德國的森林學家無法入眠。此地後來也因此命名為眠月,即後來眠月站所在一帶,這條支線也被稱作眠月線。

 

1919年琴山河合博士再回到阿里山時,也回到當年帶給他滿滿感動的夜宿地點。然而昔日的參天古木卻早已被砍伐殆盡,讓他感傷不已,因而作詩一首:「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以表感嘆。


為了能夠早點從阿里山出發,我們前一晚就先到嘉義住宿,隔天一早與其他同伴會合後,再一起前往阿里山。前往阿里山的路上,我就發現雲霧漸濃。當我們準備踏上鐵道時,雨珠便毫不客氣地下了下來。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為了可以早點出發,我和朋友先到嘉義住了一晚,隔天一早再和其他友人集合往阿里山出發。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當我們離開沼平車站,要開始踏上鐵道時,雨滴便毫不客氣地下了下來。

 

我們穿上雨衣後繼續前行。前段鐵軌因為與賞日出的祝山線共用,所以路廊寬闊,鐵道也維護得很好。很快地,我們就來到眠月線與祝山線的方開的十字分道。一進入眠月線,我的目光很快就被緊鄰鐵道兩側的森林給吸引。而這裡的鐵道也因為不再維護,開始不時被泥土與植物給覆蓋。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穿梭在森林中的眠月線鐵道。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因為已經久無維護,鐵道開始長出綠草,枕木也沉入土壤,逐漸與周遭環境融合。

 

很快地,我們就來到此行稍微比較困難的地方 -明隧道崩塌處。這裡雖然看起來可怕,但其實已經有架設棧道、繩索、鐵鍊與鋼筋踩點。基本上只要小心謹慎,都能順利通過。因此雖然我們抵達時正起大霧、下大雨,仍然可以順利通過。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明隧道。當時眠月線才從921地震中的漫長修復中走出來時,旋即遇上八八風災,再度中斷。圖中明隧道即是當時崩塌的。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同行友人正在通過明隧道崩塌處。此處算是眠月線唯一的地形障礙,但其實通過也不至於太困難。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明隧道另一端。


通過崩塌處,再過一個明隧道後,緊接著就是眠月線的第一與第二隧道。這兩個隧道是伐木時期就開鑿的隧道,因此雖然部分有後來加強的水泥結構,但還是有很大部份是採素掘工法、可以直接看到山體的區段。眠月線最長的第二隧道內有崩塌,但因為近來眠月線變成熱門旅遊路線,爆紅之下,崩塌處其實也被踩出一條道路,可以輕鬆通過。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離開明隧道後,馬上就會遇到第一與第二隧道。這兩個隧道是過去伐木時期就已開鑿,並經過後世補強。因此可以看到混擬土、木襯與素掘等不同時期的工法。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擁有眾多隧道與橋樑,是眠月線的一大特色,途中通過木構橋的是我的朋友 Burgie,他曾經在沒有支援的狀況下,獨自一人以三鐵方式橫跨美洲。

 

通過二號隧道之後,便是穿越了塔山,來到塔山車站。原本日治時期的塔山車站已在921大地震中被震毀,目前看到的塔山車站是之後重建的,因此保存狀況算是相當良好。塔山本來也有支線塔山裏線、大瀧溪線,但現場看來軌道應已經淹沒在草叢中,及掩蓋在月台下。

 

我們繼續沿著鐵道前行,沿途便是最經典的眠月線景色 -橋樑與隧道。其中又以九號隧道與其旁的山壁最吸引我,許多眠月線的經典照片皆出於此。而過了九號隧道,在木棧橋另一端的十號隧道邊坡壁上,便可看到台灣一夜蘭。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眠月線最經典的角度之一。許多照片的拍攝角度皆出於此。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第九號隧道往第十號隧道。第十號隧道入口處的右方石壁上長有台灣一葉蘭。


續行鐵道,途中陸續經過廢棄的道班房,以及許多橋樑隧道。其中12號隧道的北口爬滿了植物,綠意蔓延,有種說不出的美麗。而12號隧道也是眠月線最後的隧道,接下來通過的皆為橋樑。我們在通過高度最高的22號橋樑時,空中飄著細細的雨珠,看不清對岸的景色,因此猶如走在空中一樣。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第12號隧道的北端被濃密的植被給包圍,有種難以言喻的美。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通過22號橋樑不久,我們就抵達了過去眠月站的位置,據傳當年琴山和河博士眠於月下處就在這一帶。然而眠月站的建築已經消失,目前僅剩的建築為不遠處的舊管制站。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12號隧道之後便只有橋樑。此時雨勢也逐漸增大,我們便趕緊前行。

 

繼續前行不久,就來到了石猴遊憩區。然而這裡多處被土石掩埋、觀景台也被植物遮蔽沒有展望,石猴的頭部更是早被地震給震斷了,崩落碎解在正下方。離開觀景台,通過石猴下方的崩塌地後,傾斜但依然屹立的石猴車站便映入眼簾。這裡也是我們今晚紮營過夜的地方。這裡我們遇到了要去抓山老鼠的林務局人員,我們相談甚歡,度過了愉快的一夜。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很快地我們來到已被土石掩埋的石猴遊憩區。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觀景台也早已沒有展望了。

 

眠月線健行紀錄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通過觀景台後,來到稍微傾斜但依然屹立著的石猴車站。

 

請繼續閱讀:新阿溪縱走 下篇 水漾森林

更多我的旅行記事請參考 臉書專頁
攝影作品請參考 Instagram
所有遊記請參考 網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