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嶺上加里山】陪著孩子一起上山的大朋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小朋友怎麼有辦法一直都好開心呀?」「我每次看到小朋友來爬山,臉都是垮的。」在杜鵑嶺的午餐時間,山友在旁觀察半晌後,終於忍不住開口問了晨晨。他還不知道的是,從今天一早晨晨已經就這樣,跟燕鈴阿姨嘰嘰喳喳講了一個早上,接下來一直到傍晚下山,她應該還是會維持這樣亢奮的心情。

時隔多年,我們家第三次來加里山,加里山山頂還是一樣,Always 像菜市場一樣的喧囂,海拔2220公尺的中級山,冠著「百岳練習場」的名號,加上從9號樁後的刺激路段,山頂還有360度的廣闊視野,總是吸引大量山友、網美來此朝聖,加上疫情無法出國的原故,當然也少不了許多親子家庭的到訪。

早上8點,從大坪登山口出發,車位早已停滿,晚點到的車子只得回轉尋找其他林道邊的停車地點。這次的路線有別於直取加里山的傳統走法,而是在避難山屋岔路取右沿稜線直上杜鵑嶺後,下切鞍部後再上加里山,接著走傳統攀岩路徑下山,9號救援樁取左往大坪登山口方向下山,一個小O型路線。打著重返八大秀的旗號,我們刻意多走一段路,也為了能同時練到負重,我們將背包塞了一堆水和帳篷,約15公斤、10公斤、5公斤。

a890373e7c28c1bf9cb2165b130815c9.jpg今天要負重訓練

7d84f8031c79ff3bd43fb942af8e6ca2.jpg

走在整齊寬大的山徑,頭頂上是筆直人造林,腳下是讓人崩潰的階梯,這裡比我想像的更為人工呀!還好在轉往杜鵑嶺的岔路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山形漸陡,讓每次提腳向前更加吃力,落腳時的滑動是因為路徑上佈滿了乾燥的沙塵,走在盤結的樹根路之間,偶會踩踏上如彈簧般的腐質層上方,這裡才是讓我們真正享受健行過程的開始。

此次與我們同的行的燕鈴阿姨,是繼今年春天在大屯群峰砍草之旅後,再次相約與我們同行。她是位讓人感到很舒服的陪伴著,不管路程如何的艱辛,都能帶著她獨特的親切感及讓人放鬆的溫暖談吐,陪著我們慢走閒聊,彷彿一切的辛苦不過是雲淡風輕,也因此收服了晨晨。

635a06ceba4115358b21d6a286165f59.jpg

晨晨大部份的時間都跟阿姨走在一起

fcda334ef6cacdf633e8139cca088198.jpg

你能想像,這麼陡的路徑上,孩子能一直開心的玩8~9小時。

ec41989f1f193af4fe1555e25368eeef.jpg

c0d3a513c6dfa06c258463337a098ab3.jpg

山中一隅

db978b418a7900de2ec202f380110762.jpg

拍照已成為晨晨在山上的一個興趣了

在完美熱身後的晨晨,拿出了她心愛的照相機,開始向燕鈴阿姨介紹她拍下的珍藏相片:在學校與好朋友的合照、以前在山上所發現的奇岩怪石及玉山圓柏、當然也少不了爸爸的搞笑照片…等。從此刻開始,她的嘴就沒有再停過了:和阿姨比賽說笑話、上山一定不會錯過的詞語接龍、腦筋急轉彎的猜謎。進一步開始收集枯葉,在岩石倒木上間飛躍…,此刻的晨媽和晨爸完全被忽視,事實上…我們也挺享受這個(被忽視)過程的。因著燕鈴阿姨的參與,親子健行不再只有家庭延伸,當然也不會是父母說教,孩子聽從的活動;取而代之是,一位願意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長輩,也同時是讓孩子享受健行過程的大朋友。

回想剛開始帶孩子上山的那時,想為晨晨找尋一起上山的同伴,卻被許多父母回絕,我們尊重大家的選擇,畢竟帶小小孩上山還是難免有所顧慮。於是我們試著邀約其他未婚朋友們一起同行,卻發現他們十分願意接受這些從未嘗試過的冒險旅程,也能享受和孩子玩耍的過程。從此以後,我們的行程中就多了哥哥、姊姊、叔叔及阿姨的參與。

邀請大朋友一起爬山是當時的無心之舉,卻有意外的發現:孩子因此更懂得如何與成人相處。你們家有沒有一種情況,每當有成群的大人聚會時,最不自在的就是小朋友,他無法自在的跟大人們一起說笑,最好的方式就是畏縮在小角落做自己的事,偶而還會因為打斷大人說話而被父母唸;而大孩子更不用說了?此時的他們只顧著滑著手機,或把自己關進房間裡,最好能完全遠離大人的世界。而在幾小時到幾天的爬山活動中,孩子跟著父母以外的成人有大量的相處時間,從不認識到漸漸熟悉,從相互扶持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從單純的問答到想法的交流。孩子將會發現,跟大人(父母、老師及親戚長輩)相處,不只有「被管教」或「被審問」,聊著與平時不同類型的話題,汲取與父母不同的價值觀,跟著大人一起定義玩遊戲的方式。無形間拉近了與大人的距離,以致於在下山後的其他場合,也能充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論點。當然,要找到「適合自己家」的伙伴萬分重要,最首要的就是能以團隊行動的方式,放下登頂的渴望,配合孩子的速度慢慢走。

4facd4775df85a3113b27a59aafc34f5.jpg

杜鵑嶺也有滿滿的人潮

daec95b9ce29d4e99bd743b381541f52.jpg

特別表演給阿姨拍照的

2d5fc6cdb044ecba8a424234fe3a6389.jpg

朝加里山前進

0c6825cb235ff315e2fb4f5c34db4177.jpg

加里山…更多人

從杜鵑嶺往加里山是一段深下切,在過最低鞍的時候冷風稍強,由於陽光難以照進來,山徑也較為泥濘,但還不算難走。於13:49,睽違多年後,我們再次登頂加里山,晴朗的天氣讓山友們都在此駐足許久,但為了不摸黑,我們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後隨即從往鹿場的9號救援樁方向下山。

從山頂到9號樁的這段路有大斷差的裸岩地形,一向是大人小孩都愛的攀爬路線。在下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山徑與幾年前變得很不一樣:山徑變得超級寬大。我的猜想是這樣的,原本的山徑窄小,在人多的時候排隊上下山是難免的,此時等不及又稍有冒險精神的部份山友,就會試著鑽探旁邊植披開闢新路,以方便超車。久而久之,這些植披就漸漸消失了,造就出目前的山徑景觀。因為疫情因素,臺灣這兩年參與戶外活動的人數倍增,這原本是好事,但面山教育及LNT(無痕山林運動)觀念的傳達卻不夠即時,以至於山難頻傳,還有山林環境汙染問題。期待親子健行在臺灣漸漸普及之時,我們可以在帶孩子上山的同時,將這些環境保育觀念及登山安全相關的知識,傳承給下一代,讓開放山林不再是森林的浩劫。

0ee094ab30adfd6c49e1c9a262e844e6.jpg

下山,往9號樁的路上。

4bedf3701b4da22ff717d25a8c6010bb.jpg

9號救援摏,也是往大坪登山口與鹿場登山口的岔路。我們回頭仰望在這據守多年的巨大紅豆杉,讚嘆它的雄偉,也感嘆山林樣貌的改變。眾多到訪的山友,包括我們自己,都在以各種方式影響山林的各個部份。讓我們帶孩子一起調整上山的方式及態度,盡力維護山中的一草一物,減少人為的汙染、破壞,才能將如此美麗的島嶼永續傳承。

下午5點半回到了登山口,感謝這座山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美好回憶,更謝謝這些願意跟著晨晨登山隊一起翻山越嶺的大朋友們,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一起淋雨撤退,一起撿石頭,一起被箭竹海打臉,也不斷的在旅程中鼓勵、安慰著晨晨。因為有你們,讓我們享受著每一次爬山的過程。跟我們一起爬山伙伴不需要很厲害,最重要的是要適合彼此,因為難尋,所以珍貴。下山途中,在夕陽穿透薄霧的山徑上,依然能聽到不斷電的孩子笑聲,因此我們更加肯定,邀約一位大朋友陪著你們家一起爬山,將會是一個寶貴且美好的經驗喔!

e3e3f3f32afa158a85140929a8e80a1d.jpg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