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爬山:心與自然的交會

  • 2,524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0d987bd7cd3e43efb002e4b25189ac84.jpg

與孩子爬山時,過程裡的一切對我們來說經常是充滿樂趣與發現的!總會在送他們離開後,分享著各自深刻的事情。還記得在構想「與家庭上嘉明湖的企劃」時,彼此都有個共識,那個共識便是:如果我們自己在過程中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當登山變成一件乏味、厭倦的工作時,我們就立刻停止進行,至多就是完成企劃後不再繼續。雖然⋯這件事最終並沒有開始,但萌生起這個計畫的核心價值與原則,卻深植在內心的沃土裡。換句話說,我們是秉持著這個原則,讓它成為自己的指標邁進的!倘若我們與孩子一起進入荒野叢林是無法享受的,那一刻就不再試圖去做它,因為這對於內心來說是強迫的,是違背了心裡的意願。為了不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行為裡出現強迫的影子,而有一個更細膩、更溫煦、更充滿樂趣的互動品質,最先要呵護、善待的就是自己心裡的感受。因此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裡,我們都盡量不去強迫自己與身邊的孩子。

349675432f3c77a3d51ae91c8bf58254.jpg

在一次分享裡,我們聊著孩子對於自然的感受程度,意外的驚覺「我們竟然可以感受一個人對自然是親近還是疏離的!」她驚訝的表示同意,並疑惑的問「為什麼可以感覺得到?是太主觀了嗎?」我想了想,接著說「就是一種感覺,不去思索為什麼、不帶思想與念頭,這感覺似乎能更敏銳!」我們有過幾次與孩子進入群山懷抱的森林裡,有過幾次與朋友行走在巨木林立的美麗山徑,仔細回想起來,我們的心似乎真的能去感受身邊的人與自然連結的程度,而且是非常清楚、一點都不模糊的。我不曉得這樣的感受性能為我們自己帶來什麼,但這一向不是關注的重點,而是有了這份敏銳之後,我們如何作為一個橋樑,讓更多的孩子透過我們的存在,更自然地與大自然親密的連結?

在我自己的感知裡,孩子具備著與自然相處的傾向,只要我們不去干涉與打擾,他們自己就能與森林的萬物玩耍起來。但年紀稍長一些的,起初進入森林是看不見任何細微的事物,或是那些我們認為美的畫面、美的感受,是毫無知覺感受的。對他們而言,只有幻化美麗的壯觀景色、登頂時一望無際的展望,才能於心中掀起些微的漣漪。換句話說,生命目前還活在一個只有目的地、只有結果才有意義的世界觀裡,所以他們拼命的往上攀爬,過程中也許只能留意到自己的喘氣聲與疲憊感。

6215c9b57aaf90765e64e2595525bcaf.jpg

「你看!那紫色的花很美!」當一個孩子漸漸與自然際遇時,這裡我所指的是心裡與自然的交會,他就能在荒蕪的森林裡有所看見、有所感受,並且樂於分享。你將他留在自然之中,僅僅只是傾聽流水穿過亂石的聲響,他都不會感到無聊。因為在那些沒有韻律的聲響裡,能共鳴出我們心中的寧靜,而這份寧靜裡有一種說不上來、淡而芬芳的愉悅,是那樣綿密長久的,像是咖啡裡的餘韻一般。他不再去問,在這裡能做什麼?去那裡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只是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我們不去刻意安排內容與活動,就是因為在那個當下,任何作為都可能是一種干擾,干擾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的交融。若是他們得透過我們精心策劃才能夠與大自然有所親近,這仍舊是種依賴,當我們不在了也就失去了這份連結。原來⋯我們期盼的是孩子能夠自由自在的於自然之中盡情舞蹈,而不是得需要我們、仰賴我們,才感到森林是有趣的⋯。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