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步道小旅行】踏上500年的時光隧道 浸水營古道

  • BingHeng Le
  • 3,866 次點閱
  • 18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 Day 1
    2020/02/22
    • 此次帶大家GO的是南部著名的雙東路線,屏東到台東-浸水營古道。 此次與網上認識的登山友,一同包車,由左營高鐵出發。 來場熱帶霧林的奇幻之旅 - 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聽聞全程是經歷苔蘚、蕨類、倒木、爛泥、箭竹、芒草...的身心試煉(健行筆記)。 完登全程 15.9K 一定身心舒暢。

    • 行經大漢林道6K左右,有一廢棄的管制哨。11.5K有一勇士雕像往老力里部落遺址入口。浸水營步道全長47公里,是昔時枋寮與大武間最短的距離。現大漢林道開通可開車至23.5K處,再轉為步行,即是東段。已被林務局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每五百公尺即設有一里程碑。

    • 沿路風光明媚,陽光穿梭灑落林間,非常美麗。當日前往浸水營古道的山友眾多,包車的車輛絡繹不絕,有些團體更請了專業響導與攝影師隨行,可見浸水營古道的人文歷史價值非凡,動植物種類眾多,很多特有種,更是僅有此古道可見。清末台東知州胡傳(胡適的父親)也曾三度走訪此古道。

    • 浸水營古道:原名「三條崙-卑南道」,是一條貫穿臺灣歷史的步道。500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漢人、日本人行走於上。更是清代與日治時代,由官方所開闢的十幾條橫越中央山脈的步道中,使用率最高也最久的一條。原因是地理上的優勢,使它循著中央山脈(大漢山)東、西兩條長稜而開,坡度緩和。

    • 抵達大漢林道23.5K處,大家整裝待發,準備起登。熱心的好友LITY繪製了手繪的地圖供大家參考,非常用心。走訪浸水營古道需申請入山許可。

    • 此為西向東,浸水營0K的入口處,海拔約1500M。若由西往東緩緩而下,由於沿路下坡。走起來非常愜意。但需注意雨後會過於溼滑,要注意自身安全。在此已踏上了〔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現存古道由此開始。

    • 大家於登山口拍照,此次有幸由我領著無線通信,和大家一起登上這條時光長廊 - 浸水營古道。建議大家可於出發前觀看林務局的浸水營古道簡介與影片能對沿途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走起來也更有意思。有些特有動植物,例如泡沫禪、巨葉花遠志、南洋桫欏等要仔細觀察才可以發現。至今於此已發現超過750種植物。

    • 對面山頭上的大漢雷達站 - 國軍的雷達站多半設立於高山,可「登高望遠」,較不受地平線影響,可大大增加搜索範圍。

    • 當日天氣非常好,此次沿途預計會經:大漢林道23.5K→登山口→州廳界→浸水營駐在所→6K涼亭→9K涼亭→出水坡駐在所(神社)→出水坡山→木炭窯→新姑仔崙駐在所→拱橋→吊橋。沿途適宜休息點包含6K與9K涼亭。

    • 不久抵達路口,取左。告示牌上說明,當地棲息動物包含山羌、台灣獼猴與台灣野豬,這次比較可惜僅見得台灣獼猴,聽聞有山友見得山羌真是幸運。古道因受山脈東西側氣流交匯,風勢強勁,終年雲霧繚繞、多雨潮濕(年降雨高達5200mm),林下腐葉堆積不透水,加上地勢平緩,就像浸在水中,因此稱為 [浸水營]。

    • 一旁有大大的浸水營古道告示牌,很清楚不會走錯。注意古道沿途是不能採取植物、露營、野炊、亂丟垃圾等。

    • 抵達屏東與台東交界〔州廳界〕,海拔1437M。日治時期只要台灣總督從台東廳起行巡視浸水營古道時,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都要來此迎接。踏過此牌即進入台東。

    • 抵達位於3.38K〔浸水營駐在所〕,清朝時稱大樹林營盤,駐在所為日本警察設立的辦公室兼宿舍。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執行山地統治的第一線機構。主要負責對原住民[統治鎮壓]與[教化撫育]。後因日方強制收繳本地排灣族祖傳賴以為生槍械,造成流血衝突,為 [浸水營事件] - 取自告示牌。

    • 抵達位於9K 〔出水坡駐在所〕,旁有休憩涼亭,可於此享用午餐。出水坡神社也在附近。出水坡營初設於1882年,1919年由日軍於原址上建立出水坡駐在所。此地占地廣闊,有儲水槽、水泥屋基、廁所等設施。為日據末期浸水營古道東段唯一的駐在所。

    • 〔出水波神社〕。駐在所的建立與維護常用工法為: 乾砌砌石法。使用當地石頭(與當地生態環境符合),本身石頭與石頭間留有空隙,提供生物棲息環境,同時防止邊坡土壤流失。為清朝時期,東西開發八條步道中保存最好的一條。

    • 沿路可以發現許多坑洞,此有可能為穿山甲所挖出。穿山甲為台灣唯一鱗甲目動物,體長約44-56cm,重量約3-6.3kg。

    • 約10-11K位置,抵達古道旁的〔出水坡山〕,距離道路約30m路程,路口有標示非常明顯。

    • 抵達12-13K間的〔木炭窯遺址〕。這些窯始設立於1960年代,業者將砍下的樹幹直接燒成炭後,利用古道運到平地販售。隨著瓦斯天然氣的普及,這個產業逐漸沒落。途中的木炭窯直徑有4.8M,窯壁厚0.8M非常壯觀。窯壁因為長期高溫燒結而堅硬,不易風化故可留存至今 - 取自告示牌。

    • 經〔新姑仔崙駐在所〕,目前只剩下屋基,木造房舍已消失。 後抵達14-15K拱橋,通常於此使用無線電聯絡接駁的司機大哥。行走至此也代表接近古道的末端了。

    • 沿途可見斑蝶飛舞,一旁河床顯現。不時有風徐徐吹拂,非常舒適。 十月份有許多紫蝶會於此過冬。浸水營古道全程幾乎無水源,圖中終於到此段的第一個水源 - 大武溪上游的〔茶茶牙頓溪〕。也難怪許多駐在所都設有蓄水池。

    • 續行抵達吊橋。旁有舊姑仔崙吊橋遺址。姑仔崙吊橋設於茶茶牙頓溪上,為越嶺重要吊橋。最早設於1917年。陸續受颱風破壞重設。現所建吊橋為2006年完工,屬重力式鋼管吊橋。夏日也可通行,山友不用冒險溯溪。

    • 抵達吊橋對岸。可再次見得浸水營步道的各個重要節點與相對位置。 謝謝林務局的維護,這條國家級的步道全線暢通、路況穩定可以讓山友出入古今,感受500年來台灣歷史文化的諸多面貌。

    • 抵達15.9K處,完登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一條古道連結時空在此交會。 途經此地如同進入一條時光長廊。沿線路況好走,適合大家一同來體驗。 需注意的走訪古道需提前申請、安排好兩地的接駁並注意天候狀況。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