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打鐵寮古道連走白石山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因緊鄰慈湖陵寢,早年長期受到軍事管制,人煙稀少,卻也因此得以保留原始古樸的風貌。沿途建造三座由地方人士捐建的糯米橋,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另外還有2座建橋紀念碑。沿途有濃綠的林蔭,潺潺的流水,風景非常優美,每年桐花時節亦是大溪著名的賞桐勝地。關於打鐵寮古道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古道入口原有一家打鐵舖,提供入山採樟腦的腦丁所需要的鐵器。另一種說法是,早期山區原木由此運至平地,伐木工人將木料順著陡坡滑下,木料撞擊山壁伐出類似打鐵的聲響,因此稱此地為打鐵寮。

白石山:標高625公尺,位於桃園大溪鎮後慈湖的上方,山頂是相當巨大的斜岩,刻有「白石山」三個字。山名源起於山頂的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白色,遠觀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而取名白石山。

106.04.15
連下幾日的雨,到周末天氣終於好轉,但原預定的野溪行,看來已不可行,因此規劃北上走走列入口袋名單已久的打鐵寮古道連走白石山;上白石山有許多條路線,今就選擇一條最美的路線首訪。

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112甲縣道往大溪市區→台7線→約3.5公里處(三層派出所前)左邊可見「打鐵寮古道」指標進入→循停車場指標續行約800公尺(第一叉路取右),道路終點民宅停車場,計次停車50元。大車要停三層派出所附近(步行至民宅停車場約10分鐘)。

0630吃過早餐,民雄出發。

0850民宅停車場停車

0900繳費後出發,民宅右側便是往打鐵寮古道登山口,循步道緩下。

0903建橋石碑碑文,建造時間為大正15年(西元1926年),字跡已斑駁。

0904太平橋

0906濟安橋,因造型像龜背又稱為「翹龜橋」。

0924路左阿母伯柑仔店遺址,廢棄的古厝已看不太出樣子。

古樸苔痕的石階路


0930廢棄崗哨,有椅子及指標(左往白石山,右往草嶺山)指標,小休後取廢崗哨旁木棧續行。

0940三叉路口(直上往電塔,右往白石山)指標,取右續行。

0941空曠處可見後慈湖景觀

0950山坡大坍方處,形成一處堰塞黑水潭。

0957路左有一石棚土地公,路右有建橋石碑

0958踏石過溪

1001叉路,右邊過溪往東興橋,左邊續走可往白石山,我們採右去左回。取右過溪

1010東興橋,據說是先人用石塊、紅磚加上糯米增加黏度加以堆砌,建造出堅固的拱橋,因此又被稱為糯米橋。眼前的東興橋,已被苔蘚蕨類覆蓋,橋下的潺潺溪水,還有奇特的壼穴地形,形成一幅人文史跡與自然環境融合的景象,一股思古幽情不禁油然而生。拍照後續行。

綠意盎然的古道

1022路障,古道至此結束,叉路左往白石山、右往百吉隧道洞口,取左,途經2處叉路下往木橋,不取,續直行。

1037 轉彎處的休息點,有簡易木椅供休息,取右續上。

1056白石山腳叉路口,左右皆可上白石山,我們採右上左回。取右

1109白石山岩稜路火紅的金毛杜鵑正盛開~

1112休息點,由山友利用周遭樹木搭建而成,在此遇熱心當地山友解說白石山的生態,這一介紹就花了近1小時,讓我們這外地來的,在短時間內就可了解白石山區的一景一物…

花期未到的豔紅鹿子百合


1202續行

1212白石山,無基點,站在巨石上,視野極佳,可惜今日有點霧氣,隱約可見前方尖尖的山頭就是金面山。

1218拉繩下岩壁後續行

1219叉路,有一特別的石頭水池,往前可續走十三分山、金面山、石厝坑山,由水池左邊往下拉繩陡下後,沿山壁行走,欣賞整片壯觀的大岩壁。

岩壁上天然岩洞

耳挖草,台灣原生植物,又稱印度黃芩,喜歡陰涼潮濕的山坡及路旁環境,種子成熟後筒狀花萼上唇打開,種子飛散之後,萼連同大盾片會一起脫落,僅留下迷你堅硬的下唇狀似耳挖小盾片,狀似掏耳朵的「耳挖子」,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中、北部中低海拔山區,其中又以北部地區較多。

1245回到叉路,剛好走一個O形,取右下山。

1300轉彎處的休息點,小休吃八寶粥

1316續行

1319叉路取左下

1321木橋,過木橋後有(直上往電塔、草嶺,左往東興橋)指標,取左續行。

1329回到早上過溪的叉路,剛好又走了一個O形。

1333路右石棚土地公,路左有建橋石碑

1340山坡大坍方處

血籐


1350電塔叉路,取左

1354廢棄崗哨,取右下

1415濟安橋

1417竹林內建橋石碑

1425回到民宅停車場,今日費時約5.5小時(含休息約1小時20分)

完整相簿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