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腳踝扭傷怎麼辦?

  • 賴育民
  • 53,532次點閱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如果不幸發生在野外,該如何研判扭傷的程度?如何做出適切的處置?又該如何後續醫護?這是每一個人都需具備的常識。

腳踝扭傷,指的是由於踝關節突然而劇烈的內翻或外翻動作,使得固定踝關節的韌帶撕裂傷,續發出血、腫脹、疼痛以及關節不穩,而影響行走等相關症狀。最常扭傷的韌帶,是位於外足踝前方的前距腓韌帶。

 

腳踝扭傷發生的原因
腳踝扭傷通常和穿著的鞋子有關,太小的鞋子容易造成水泡,鞋底太高或太大、不合腳的鞋,則容易造成扭傷。此外,短筒運動鞋(高度未達足踝)和雨鞋不能保護足踝,是不適合用於登山活動的。曾經有過多次或嚴重扭傷的人,由於其踝關節較不穩,容易成為再次扭傷的高危險群。

 

腳踝扭傷的臨床表現
以前距腓韌帶為例,在突然的關節扭轉之後,先是劇烈的疼痛,伴隨著關節不能荷重及內翻動作。扭傷部位會出血而形成皮下血腫,此時可在外足踝前方觀察到一個腫塊;血塊會在12-24小時後溶解,造成足踝附近皮膚瘀青。未適當處置的扭傷,受傷的韌帶會持續出血發炎,使得疼痛與腫脹更加嚴重。

 

腳裸扭傷的傷況評估
扭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從輕微疼痛、稍事休息即可繼續行走的輕傷,到韌帶完全斷裂或伴隨剝離性骨折,使踝關節不能固定、人無法行走的嚴重傷害。因此,先判斷扭傷的嚴重程度是很重要的!

以下的癥候常意謂著嚴重扭傷或伴隨骨折,應該考慮停止活動,並將傷者後撤:
1、關節無法支撐體重(連站著不動都困難)。
2、關節迅速腫脹。
3、關節無法容忍最小幅度的轉動。
4、關節變形或移動時有骨骼碎片磨擦聲。


腳踝扭傷的野地處置:RICE

  • R─Rest(休息):無論如何,隊伍的行進應暫時停下來,以便對傷者進行評估及ICE的動作﹔患者亦不應勉強行走,那只會徒然使傷勢加重。
  • I─包括Ice packing(冰敷)與Immobilization(固定):此二者是扭傷處理的核心動作。

「冰敷」可以減少出血與腫脹,一般建議在前48小時,每隔三到四小時冰敷20分鐘;但要注意避免凍傷。如附近有冰涼溪水,可將腳泡在水中﹔如不可得,則用冷敷袋或冰水浸溼毛巾包覆於傷處。

「固定關節」可以減少疼痛及預防進一步傷害。野外較易操作的,是用彈性繃帶或長布條做一個8字形環(如圖),8字交叉在腳背。


圖1.8字型繃帶綁法。
 

8字環同時具有壓迫(Compression)效果,但要注意不可妨礙末稍血液循環。如果傷患著短筒鞋,可將8字下環繞在鞋子外面,可以部分限制關節的活動度;著長筒登山鞋者,將鞋筒(即包覆腳踝部分)鞋帶綁緊,亦有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扭傷開始恢復或常扭傷而關節不穩時,可使用膠布固定法來限制關節活度,以保護腳踝,這是運動員常用的方法。因此方法及材料較為複雜,有興趣的山友可自行參考教科書。


圖2.使用三角巾於鞋外固定踝關節。
 
  • C─Compression(壓迫):如前述,可以彈繃輕度加壓,但切記不可在患處按摩(企圖將瘀血揉散),如此將更增加內出血與腫脹。
  • E─Elevation(抬高):休息時,將患肢抬高。
  • 其他:若有攜帶普拿疼或其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可即給予口服。
  • 後續處置:如果在初步的冰敷及固定後,覺得疼痛可以忍受,此時隊友可以將傷患的背包分攤,讓他輕裝自行慢慢走,傷者可執手杖以增加穩定度。此時,要提醒傷者步步小心,因為他的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況,很容易再扭到或跌倒,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如果經過初步處置仍然疼痛難忍,可能是韌帶完全斷裂或併有骨折,此時應考慮以人力揹負傷者下山,或是趕緊對外求援。

 

下山後的處理與追蹤

輕微的扭傷可在48小時後停止冰敷;之後,可在患處輕輕按摩及熱敷。韌帶功能的復建必須四到六週,這期間應避免登山及其他較劇烈的活動。如必須較早再次活動,應向骨科醫師諮詢;可考慮使用前述的膠布固定法,來限制關節的活動度。嚴重的扭傷,則必須在下山後直接向骨科醫師報到,如果確定韌帶完全斷裂或骨折,必須要進行手術修補韌帶、或石膏固定等醫療,才能確實康復。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山岳第50期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